第一章 子宫颈病变的概论
第一节 子宫颈病变的几个概念
章文华
关注点:
● 宫颈病变主要涵盖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值得重视的三个趋势。
● CIN总体上有15%的几率可发展为宫颈癌,其转归与CIN程度、高危HPV持续感染、年龄、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 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图1-1-1 子宫颈解剖图
子宫颈病变(cervical lesion)泛指发生在宫颈部位的各种病变,是一个尚未限定、较为泛化的概念(图1-1-1),包括不同感染源引起的宫颈炎症、宫颈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宫颈恶性病变(主要是宫颈鳞癌和腺癌),其他如损伤、子宫内膜异位症、畸形等。危害妇女最严重的宫颈病变是子宫颈癌,它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典型的病理发展过程,从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浸润癌的一系列变化。我们在这里主要锁定子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GCIN、AIS)和早期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是最常见的宫颈病变,其发病率虽无确切数据,近年有三个趋向已引起广泛关注:①CIN和宫颈癌发病增加,主要原因是HPV感染增加;②年轻化趋势明显,中国有一项多中心调查(Li S等,2013)性行为改变,如性活动提前到15~17岁,宫颈癌发病高峰提前5~10岁;③宫颈腺癌比例增加,发病率上升,美国20年间腺癌比例由5%上升至8%~27%,加拿大统计腺癌发病率上升了40%,Smith HO等(2000)报告24年美国人群腺癌增加了29.1%(1973~1996年)。美国每年新诊CIN病例150万,患病率为2.7%(Wright Jr TC等,2007)(表1-1-1)。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统计5年内收治的CIN病例数也逐年增加,从1999年的10.7%(34例)增至2003年的40.6%(129例),为前15年之和的6.4倍;高峰年龄31~40岁,中位年龄38岁,比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曾报道的数据提早6岁,CINⅢ中CIS提前8.3岁(章文华等,2006)。
表1-1-1 CIN发病情况
(一)几个基本概念
1.宫颈不典型增生(dysplasia)
宫颈不典型增生是公认的宫颈癌癌前病变,为宫颈异常增生到原位癌的病变;根据不典型增生细胞的异型程度和上皮累及范围,分轻、中、重三度(或三级)。因此,宫颈不典型增生是组织病理学诊断名称,目前已逐渐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取代。
2.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涵盖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CIN这一名词是Richart于1967年提出的新概念,它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病理过程。至今,国内对CIN的译名虽不一致,但宫颈上皮内瘤变这一名词已被多数学者采用。CIN亦分三个级别,即:CINⅠ级,相当于极轻度和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Ⅱ级,相当于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Ⅲ级,相当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原位癌(CIS)是最严重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因其可能引起宫颈病变诊断术语的混乱,故原位癌一词不再使用,属CINⅢ级范畴。Richart(1990)又将CIN分两个级别,即:低度CIN(包括挖空的非典型细胞和CINⅠ)和高度CIN(包括CINⅡ和Ⅲ),认为高度CIN是宫颈浸润癌的真正癌前病变。CIN是指发生在鳞状上皮的宫颈病变,CIN组织学模式见图1-1-2。FIGO (2009)新分期中删去了0期(原位癌),认为是癌前期病变,属CINⅢ范畴(沈铿等,2010)。WHO(2014)新版病理分类中宫颈鳞状上皮癌前病变采用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名称,并将其分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此简化的分类与细胞学相对应,不仅可提高诊断的一致性、可重复性,且更好地指导临床处理及预后判断。
3.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HPVI)
图1-1-2 CIN组织学模式图
HPV感染有三个阶段:潜伏期、亚临床期和临床期及相关的肿瘤期。组织学上根据其病理特征分三类:外生型、内生型和扁平型,后者最为常见,且易误认为CIN。20世纪80年代,Coppleson M认为亚临床湿疣(subclinical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SPI)具有恶变的潜在危险,应视为与CIN相关的最早期病变,故将它纳入癌前病变的范畴。根据HPVI致癌的危险性可分“低危”和“高危”两类:“低危”型HPV主要是HPV-6、11、42、43、44型等,与尖锐湿疣有关,宫颈部位很少发生,恶变几率少。“高危”型HPV目前有19个型别,主要有HPV-16、18、31、33、35、45、52、56、58、66、68等,与CIN和宫颈癌密切相关;其中16/18型是最主要的致瘤型别,在中国女性宫颈鳞癌中占84.5%(Chen W 等,2009)。从细胞学、阴道镜检、组织病理改变、HPV-DNA检测等均可诊断HPV感染。
4.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
SIL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宫颈细胞学新报告方式TBS中提出的宫颈病变的另一个新名词,分低度SIL和高度SIL两类。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或LGSIL)包括HPV感染和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Ⅰ级);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或HGSIL)包括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Ⅱ级)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CINⅢ级)。
子宫颈病变三种分类系统之间的关系见表1-1-2。
5.宫颈腺上皮内瘤变(cervical glandul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GIN)
表1-1-2 子宫颈病变三种分类系统之间的关系
注:*WHO(2014)新版分类,分两类:LSIL和HSIL(详见相关章节)
既往对腺上皮内瘤变研究甚少,1979年Chrisperson基于大宗调查估计宫颈原位腺癌与原位鳞癌的比例为1︰239,20世纪80年代后宫颈腺癌发病率上升,可能与对腺上皮异常的认识深入和增加有关。美国在20世纪70~90年代期间AIS上升6倍。Gloor和Hurlimann(1986)建议采用腺上皮内瘤变这一名称(CGIN),与CIN一样,包括腺不典型增生和腺原位癌(ACIS或AIS)。2014年第4版WHO女性生殖器官宫颈肿瘤组织学分类中CGIN不再使用,仅保留原位腺癌(AIS)。原位腺癌是浸润性腺癌的癌前病变,尽管AIS可能累及整个颈管,但95%以上的病变也发生在SCJ(鳞柱交界处)转化区(TZ)内,不少资料发现≥50%的AIS同时存在CIN,10%并存宫颈腺癌,故多数宫颈腺上皮内瘤变是在检出CIN时偶尔发现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2例CGIN中7例合并CIN,占58.3%(章文华等,2004)。腺上皮的癌前病变可见于CIN、浸润性鳞癌及浸润性腺癌的边缘或正常鳞状化生上皮或CIN的下方,因而难以发现和检出,而某些免疫组化如P16联合Ki-67可能有助于腺上皮病变的诊断(见相关章节)(沈丹华等,2013)。
6.宫颈微小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MIC,为FIGOⅠa期)
又称早期浸润癌,是指只能在显微镜下诊断而临床难以发现的临床前浸润癌。1994年,FIGO对Ⅰa期宫颈癌又作了修订,其基底膜下间质浸润深度是早期浸润癌的最为量化的诊断标准,并提出横向浸润的宽度。间质浸润深度5mm以内,浸润宽度不超过7mm为Ⅰa期。2009年FIGO新分期对Ⅰa期的诊断是显微镜下诊断,浸润深度从癌变上皮组织开始测量(无论表层还是腺体)最大深度不超过5mm,因此,应重视宫颈锥切术在Ⅰa期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显然,临床前浸润癌的间质浸润浅表,淋巴结转移少,预后好。
(二)CIN的转归及意义
CIN是发生在癌前期的宫颈病变,宫颈外表可以正常,但上皮已有细胞和组织学的改变,不典型增生的细胞既具异型性,又有双向分化的潜能性,正如有学者形容它是介于“病理医师眼下的病和患者的病”之间。了解CIN的自然病史对患者和医师都至关重要。CIN有三个转归:①自然消退(或逆转);②持续不变(或病变稳定);③进展(或癌变)。
CIN总体上有15%的几率可发展为宫颈癌,CINⅠ、Ⅱ、Ⅲ级进展的风险分别为15%、30%和45%。我们虽难以预测每个病例的最终结局,但都有进一步恶变的潜在危险,CINⅠ、Ⅱ、Ⅲ级进展为浸润癌的危险分别是正常的4倍、14.5倍和46.5倍,这就是要对CIN尤其是宫颈高度病变予以重视和管理的理由。CIN的转归见表1-1-3及表1-1-4。
表1-1-3 CIN的转归
注:摘自《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阴道镜检查和治疗》.章文华,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表1-1-4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转化时间
注:摘自《临床妇科肿瘤学》.郎景和,等,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CIN转归与下列因素有关:
1.CIN程度
CINⅢ发展到浸润癌的几率高,反之,CINⅠ癌变的机会极少,CINⅢ中29%~50%的原位癌进展为浸润癌,而CINⅠ仅0.3%~1%,却有2/3病例可自然消退。
2.HPV类型
高危持续HPV感染者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为正常的250倍,HPV-16阳性的CIN有29%病变进展,阴性者无进展。HPV16持续感染3年、5年和12年发展为≥CINⅡ的比例分别为8.9%、23.8%和47.4%(Moscicki AB等,2012)。
3.年龄
随年龄增长,CIN逆转率逐渐下降,Mill(1992)统计35~39岁的CIN总逆转率为77%, 40~60岁者为61%。
4.观察时间
CINⅢ中原位癌(CIS)随访10年、20年的癌变率分别为18%和36%。26%未治疗的原位癌在平均5.2年内发展为浸润癌。
5.其他
如干预治疗、免疫功能下降等。
从宫颈癌前病变(CIN)→癌的自然演变的病理过程一般需10年左右,但并不一定循序进展,时间也可能缩短,尽管如此,这是个不可以疏忽的时间,对宫颈病变的治疗是极为重要的,可将不可逆转的浸润癌有效地扼制在癌前阶段,即所谓的癌前阻断。宫颈癌有望成为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肿瘤,其关键亦在于此阶段的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和恰当处理。
(三)高危HPV感染的意义
HPV感染与CIN及宫颈癌的病因学关系已明确,高危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全球范围内HPV的感染率为11.7%(Bruni L等,2010),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研究显示我国宫颈癌高发区山西襄垣县HPV感染为23%,97%以上的CINⅡ、Ⅲ及宫颈癌患者的高危HPV DNA阳性。每年有10%~15%的新病例,其中2/3为亚临床湿疣(SPI),HPV感染的高峰年龄为18~28岁,有10%~15%35岁以上的妇女有持续HPV感染。高危HPV持续感染者的宫颈病变进展的风险度为低危者的6.46倍,发生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为正常妇女的250倍(OR=254.2)(Belinson LJ等,1999;赵方辉等,2001);HPV 16/18型持续感染发生≥CINⅡ的相对危险度(RR)为15.5~50.5,可见高危、持续HPV感染,尤其16/18型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应高度关注(魏丽惠等,2013)。因此,高危HPV DNA 16/18检测阳性者合并宫颈病变(CINⅡ、Ⅲ)的患者是管理和监测的高风险人群,预防HPV感染即可有效地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详见相关章节)。
参 考 文 献
1.Li S,Hu T,Lv W,et al. Changes in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study of 10,012 case from a nationwide working group. Oncologist,2013,18(10):1101-1107.
2.Smith HO,Tiffany MF,Qualls CR,et al.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adenocarcinoma relative to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in the United States—a 24-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Gynecol Oncolo,2000,78(2):97-105.
3.Wright TC Jr,Massad LS,Dunton CJ,et al. 2006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r adenocarcinoma in situ. Am J Obstet Gynecol,2007,197(4):340-345.
4.Blohmer JU,Schmalisch G,Klette I,et al. Increased incidence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young women in the mitte district,Berlin:Germany. Acta Gytology,1999,43:195-200.
5.章文华,李淑敏,李楠,等.3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0(9):666-669.
6.FIGO committee on gynecology oncology. Revises FIGO staging for carcinoma of the vulva、cervix and endometrium. Int J Gynecol Obstet,2009,105(2):103-104.
7.沈铿,孙建衡,曹泽毅,等.国际妇产科联盟妇科肿瘤2009年分期的临床意义研讨.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10):725-731.
8.Chen W,Zhang X,Molijin A,et al.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distribution in cervical cancer in China:the important of HPV 16 and 18.Cancer Causes Control,2009,20:1705-1713.
9.章文华,李华,李晓光,等.宫颈腺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临床分析.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408-410.
10.沈丹华,郭东辉,郑文新.子宫颈腺上皮肿瘤及相关病变. 妇产科病理学. 郑文新,沈丹华,郭东辉.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97-228.
11.Moscicki AB,Schiffiman M,Burchell A,et al. Updat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anogenital cancer.Vaccine,2012,30(suppl 5):F24-F33.
12.Bruni L,Diaz M,Castellsque X,et al. Cervical human papillomavirus prevalence in 5 continents:meta-analysis of 1 millon women with normal cytological findings. J Infect Dis,2010,202(12):1789-1799.
13.Belinson J,Qiao YL,Pretrius R,et al. Prevalence of cervical cancer and feasibility of screening in rural China:a pilot study for the shanxi province cervical screening study. Int J Gynecol Cancer,1999,9:411-417.
14.赵方辉,李楠,马俊飞,等.山西襄垣县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5):375-378.
15.魏丽惠,赵方辉,刘继红,等.HPV持续感染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更严重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3,14(4):29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