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经典译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点校说明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蒲松龄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有文名,但始终没有考上举人。长期在家乡做塾师,一度当过幕客。到了七十一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终生郁郁不得志。

《聊斋志异》凡四百余篇,用文言文写成,想象丰富,语言简洁,表面虽然谈狐说鬼,实则讽刺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官场的腐败,批判不合理的科举制度和婚姻制度,充分寄托了作者的“孤愤”。读《聊斋志异》不能单看其故事,更不能泥其事而入魔,要根据该书的特点,潜心体会其意蕴和寓意,同时还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得到艺术享受,也能深入领会作者的意旨。尽管《聊斋志异》的语言不如白话小说通俗明白,并没有妨碍它的广泛流传。《聊斋志异》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优秀白话长篇小说一样,长时期地拥有大量读者。

《聊斋志异》在作者生前就有不少抄本流传,但后来都已失传。现存最早而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本子是“铸雪斋抄本”。清乾隆十六年(1751),历城人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一个本子,是为《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济南朱氏的殿春亭本,是清雍正元年(1723)根据蒲松龄的原稿本抄录的,但此本久已亡佚。蒲松龄的原稿本虽已发现,但仅存半部,另外半部的面目如何,无法知道。正因为如此,铸雪斋抄本是《聊斋志异》的重要版本,对研究《聊斋志异》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此次点校整理,以《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为底本,对其中的残缺、错漏之处,依据别本加以更正,不一一出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