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疲敌之计
锡南帕夏率领先头部队离开洪特城轻装疾行,将携带攻城器械和辎重的运输部队远远甩在后面,以最快的速度来到特伦钦城下,可还是慢了一步,特伦钦守军已经提前做好了部署严阵以待。
特伦钦的守备力量虽说比起洪特还不如,可是在见识了奥斯曼帝国军队在洪特的暴行后,说什么都是绝不会投降了,并且对城破后的下场心知肚明,防守同样不敢有半点松懈。
在滂沱大雨下,锡南帕夏无法故技重施、和在洪特一样挖地道埋炸药炸塌城墙,面对依托城墙居高临下的守军,如果从正面强攻的话,手中的精锐部队,无论是武艺高强的传统武士,还是训练有素的新式军队,都没有用武之地。
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了片刻,锡南帕夏初步判断,想要攻克特伦钦绝不会像拿下洪特一样轻松,便不慌不忙下令全军先在城外以实际所需数量的几倍扎营,里三层外三层将特伦钦围的严严实实,还在营地的内外两侧都修筑了防御工事,摆出一副不破此城誓不罢休的架势。
面对锡南帕夏此举,城内部分守军士气果然有所动摇:如果奥斯曼军队只是试探性的攻打,自己只需要豁出命去打一仗,让对方知难而退便可化险为夷。可如今奥斯曼帝国主帅亲至,还带了那么多人,刚来就扎营,明显又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只怕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是在所难免了。
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对于所有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一生都无法忘记的噩梦。
但即便如此,无路可退的特伦钦守军,在各级军官一番国仇家恨生死存亡的宣泄和慷慨激昂的鼓舞后,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完成了扎营,锡南帕夏毫不迟疑,将所有炮灰部队分成了几十组,一组一组上轮换发起进攻。
对方终于开始攻城,特伦钦守军提起了十二分精神,想要给对方迎头痛击。可是奥斯曼帝国的攻城部队刚进入射程没几步,竟然就毫不拖泥带水的直接有序后撤了。
铆足了劲的一轮密集火力倾泻下去,落在预判对方即将进入的范围内,大部分火力都扑了空,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倒霉蛋倒下。
一拳打在棉花上,特伦钦守军很是恼火,可是在巨大的人数差距下,又不可能杀出城去追击,只好恨恨的在城墙上望着对方远去。
正当特伦钦守军松了一口气,以为对方只是试探一下、发现防守严密就暂不攻城,想要稍作休息时,另一组奥斯曼帝国的攻城队紧随其后就又压了上来。
特伦钦守军便只好把刚放松下来的神经又重新绷紧,做好防守准备,战斗意志却已经大打折扣了。果不其然,对方又是刚进入到射程骗了一波火力就后撤了,然后又换上第三组。
虽然这样来回折腾,短时间看起来似乎是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更费力。可是奥斯曼帝国有着数倍于敌的人数,又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连主力部队都不需要用到,将炮灰部队分成很多组不停歇的轮番佯攻,时间一长,就可以达到消耗弹药、疲劳敌人和麻木敌人的效果。
一来二去,特伦钦守军也明白了对方的战术,可明知道对方的战术却也无可奈何。
奥斯曼帝国的攻城军队可以分批进攻轮流休息,特伦钦守军却不能分批防守轮流休息,原因很简单:一旦意识到特伦钦的防守力量减弱,奥斯曼帝国的佯攻随时可以转变为倾巢出动的大举进攻,到时候特伦钦守军再加强防御就为时已晚了。
奥斯曼帝国可以佯攻一百次无功而返而不受任何损失,特伦钦守军却无法承受哪怕一次防守懈怠的后果。即便守将奋战在第一线一再努力维持,守军也明明都知道这就是对方的计策,所有人的战斗意志也还是肉眼可见的一路下滑。
大雨倾盆下一次又一次的发起无谓的进攻,奥斯曼帝国一方却反而士气颇高,尤其是炮灰部队。比起冒着枪林弹雨强行攻城十死无生,每天只用象征性的走几次过场、再那么多人里面死一点运气实在不好的的,既轻松又安全,反正攻下城的战果和他们关系也不大。
除此之外,锡南帕夏还分出一部分军队,每天晚上趁着夜色悄悄的离营,等到天亮再跟着运送辎重和攻城器械的部队回来,给特伦钦的守军造成奥斯曼帝国围城军队的援军源源不断的错觉。
特伦钦的守军很轻易的就识破了锡南帕夏的小伎俩,可是却无法抵消士兵对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物的影响。
慢慢的,特伦钦守军也知道这样硬撑下去很快就得扛不住,也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些没办法的办法:一方面加大力度在城内征兵,另一方面在城墙上的守军中混入一些平民换上士兵的装束虚张声势,让一部分士兵得以腾出身来轮换休息。
可即便如此,城内的所有人也都知道这并非长久之计。一来对面迟早会识破,二来就算是这样轮换休息,守军所有人生理和心理承受的压力都要远高于攻城的一方。
这样下去要不了太久,最多一个月,守军崩溃,特伦钦就不攻自破了。况且攻城器械已经运到了,在认为守军状态下滑时机已到后,锡南帕夏随时可以找一个守军防守松懈的时机大举进攻。
支撑所有人继续坚守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的援军。锡南帕夏虽然看起来人多势众,但一眼就能看得出,其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正规军,剩下的都是乌合之众。
只要奥地利和教宗国的大军来救,锡南帕夏必然不是对手。而特伦钦处于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奥地利宫廷所在的布拉格都会受到威胁,奥地利高层是绝对没有理由放任特伦钦失守的。
然而,以奥地利高层的低效,从得知消息、到做出决定、再到给前线的大军下达命令,还有路途所需的时间,只怕是不知道多久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