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按陈列展览的时间分类
1.基本陈列
这是从本馆的基本性质和任务出发,大量运用特色藏品,设计上强调系统性,内容相对固定且常年对外开放的陈列。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与本馆其他临时展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遥相呼应。陈列内容有持久性,要求选用有耐久性的展品,但不排除因科研工作进展或展品保护需要而局部更换展品、设备或辅助材料的可能,所以,“固定”只是相对临时展览而言的(见图2-1)。
2.临时展览
此类系指内容专一,小型多样,短期展出,可以经常更换的展览。如果在设备设计方面做到便于运输和拆装,也可称为流动展览。临时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吸引观众多次走进博物馆的重要手段。就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门的工作而言,基本陈列虽属第一位的首要工作,但在基本陈列完成并开放后,临时展览往往成为陈列部门的主要工作。
图2-1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
(陈红京 摄)
关于临时展览,国家文物局倡导各博物馆要积极扶持原创性主题性展览,如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等各博物馆不断推出大型原创性特展。这些大型的、原创性的“临时展览”在博物馆履行职能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这类展览具有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的行业特征。
出入境展览是临时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出入境文物展览数量不断增长。20世纪50至90年代,全国的出境文物展览约120余项,涉及32个国家(地区)的140座城市,观众人数超过4 300万人次。2000年至2017年举办出境文物展览累计超过840个,是之前50年举办出境展览总数的6倍多。博物馆很多国内、境外、国外交流的临时展览效果很好。20世纪80年,随着秦兵马俑坑考古发掘的开展,以秦兵马俑为主题的文物展成为对外交流临时展览的重要内容。首次以秦兵马俑为主题的出境展览是1982年12月至1983年9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悉尼等6个城市的“中国秦代兵马俑展”巡回展览,80余万人参观了展览(见图2-2)。1983年10月至1984年5月在日本东京等地巡展,观众人数更是高达200万。1992年,赴台湾的“兵马俑与金缕玉衣”展,是两岸分隔40多年后,大陆赴台湾的第一个文物大展,当年台湾万人空巷,队伍如长龙,展厅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不少1949年以前去台湾的人士观看展览后万分激动,说“看到展览如回故乡”。展览主办单位台湾展望基金会董事长李庆华先生为展览题字:“中华文物放光采,两岸交流开新页”,表达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
图2-2 1983年南澳大利亚州州长及夫人参观“中国秦代兵马俑展”
(黄洋 摄自“金色名片”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