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德国的香肠和面包
雷根斯堡在整个中世纪时期都是德国南部发展最快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在通俗版的浮士德传奇《风俗书》中,它被赞颂为数世纪的世界奇迹。马克西米安一世在1517年还称赞雷根斯堡是“很久很久以前德国所有富裕知名城市当中最繁荣的一座”。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劳勃在1834年曾幻想老雷根斯堡有这样的闲情古风:唇色甜美的女孩被亲吻时会放低眼睛,歌曲如多瑙河上的波浪那样忧伤而短暂,而且看不到半个警察和文学批评家。
领略雷根斯堡风情的一个绝好地点是多瑙河上的史丹尔内大桥。它全长310米,建于12世纪,曾经是多瑙河上唯一建有防御工事的桥梁。
多瑙河在史丹尔内大桥这一段的河面不宽不窄,流速也不慢不快,河水相当清净,吸入从河水中激发出来的气息,让人很快感觉像洗了肺一样痛快。
站在桥上,往南一瞥,就可以看见雷根斯堡的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圣彼得大教堂。从大桥去到大教堂,直线距离也不过700米。
雷根斯堡有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少受毁坏,从而成为欧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仅仅在市中心,就有1500多处被列入了地标名单。
圣彼得大教堂是巴伐利亚州最辉煌的哥特教堂之一,始建于1250年,1525年建成,但是那个镶嵌金银丝的尖顶是晚至19世纪才添加上去的。与很多哥特教堂差异很大的是,其堂内空间相当黑暗。位于教堂唱诗区的彩色玻璃窗源于14世纪早期,以图案精细繁丽著称。其图案的精与繁实在有点过度,人站在地面上,隔着那么远的距离仰头观望,很难较快地和较好地看出它们究竟是在用怎样的图像演绎怎样的故事和宣示怎样的教条。
还有一个特点让圣彼得教堂声名远播,那就是它的少年合唱团有着世人公认的高水平,被誉为“教堂之雀”,可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一比高下,曾有教皇的弟弟作为它的重要成员。每个周日早上9点半,这个少年合唱团都会参与教堂的弥撒仪式。因此,那时挤满这个教堂的很多人可能都只是冲着音乐或歌唱去的,而不是冲着宗教音乐或宗教意趣去的。
1789年,莫扎特路过雷根斯堡,他当时应朋友卡尔·李希诺夫斯基王子的邀请,陪王子去柏林。他每天都给妻子康斯坦茨写信,告诉她旅程中的趣事。关于雷根斯堡,莫扎特这样写道:“在雷根斯堡,我吃了一顿丰盛的午宴,这里有天籁般的音乐表演,来自英国的女主人和美妙的摩泽尔葡萄酒。”
相信莫扎特当时也吃过雷根斯堡很有特色的面包和香肠吧。
就在史丹尔内大桥的南桥头,坐落着老字号香肠铺(Historische Wurstkuche),这个建筑本来是11世纪建造石桥时用来吃饭的场所,如今被改建为香肠专卖店。其中一种香肠配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甜芥末,最受食客们欢迎。白天排队的人几乎要排到多瑙河水里去了。
就在史丹尔内大桥的南桥头往南600米的地方,坐落着乌利面包店(Dampfnudel-Uli)。其名牌面包是用牛奶和油蒸烤并加入了酵母的软面包。这种面包在当地其实很普通,但是雷根斯堡的面包师乌利·德伊采却将它做到了极致。
一谈到饮食,很多人对德国人都会抱有一种鄙夷的态度。
相比邻居法国的法式大餐,德国的饮食的确不那么丰富和奢华。原因何在呢?
不能简单地说德国人不会做饮食,能够简单地说的,仅仅是他们不愿意做饮食罢了。
记得爱因斯坦就特别喜欢吃意面,他说自己就想图个简单,不想为了吃吃喝喝而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算是说出了德国饮食较为简约的原因了吧。爱因斯坦和德国人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投注到他们自认为更有意义的活动上面去了,尤其是精神活动。
尼采也很喜欢简单的生活,他觉得那样会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敏捷。他曾常常问自己的母亲:“普通人如何过日子?我也想尝试一下。”他的母亲每次听到之后,就会开怀大笑,她告诉儿子:“他们以土豆、肥肉、劣质咖啡和酒为生。”尼采总是闻之叹息,“哦,这就是德国人的生活啊。”
还有一个德国名人这样说出了原因,“这种节俭的习惯与吝啬没有什么关系。人们有意要与那些天主教国家的人,比如那些在晚上大吃大喝的法国人划清界限。说真的:如果谁有机会能选择阅读以下诸位的作品——歌德、黑格尔、威廉·洪堡、亚历山大·洪堡、海涅和贝蒂娜,那他就不会热衷于大嚼特嚼牡蛎、烤鹌鹑或是法式花色小蛋糕了。”
从二战初期德军优先配给的“I级伙食”也可以看出德式饮食的基本结构,每周主要包括:黑麦面包750克,黄油或食用脂肪45克,香肠120克,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煮过的土豆、其他蔬菜750克,肉类120克,动物脂肪45克,调料15克,咖啡豆8克,巧克力或糖果一袋,香烟纸7卷。
德国的肉食以猪肉为主。有一年度的统计表明,德国人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
由于偏好猪肉,德国人也爱树立猪雕塑。在吕贝克的一条街上,就有好几座,有一座还是群猪雕像,猪们被塑造得十分逗笑。
猪肉的普遍食法是香肠。
香肠的历史有3000多年。在《奥德赛》中就提及了一种血肠。香肠最早是穷人食品,因为填充物多为燕麦,肉类为辅料。4世纪的时候,第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曾宣布制作香肠是违法之举,因为教会禁止庆祝节日,并认定食用香肠乃是一种罪过。
德国香肠多数为纯肉加调料制作,不加淀粉。生肉灌制的香肠一般都可以生吃。
德国香肠的品种竟然达到了1500多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香肠品种,其中雷根斯堡和哥格廷的香肠从中世纪起就已享有盛名;图林根的红肠加有好闻的墨角兰香料;卡塞尔流行肝泥香肠;施瓦本地区的黑香肠则加入了百里香、丁香和豆子等调味品;柏林甚至为自己的特产咖喱香肠建了一个博物馆。
德国的国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干脆就用一整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那烧得熟烂的一整只猪腿,仅一名德国人便可以面不改色地干掉它。
德国咸猪手早就闻名世界了。它选用约800克的半个猪手和香叶、百里香碎、西芹末、蒜片、洋葱丝、盐、胡椒粉、白兰地等调料。做法是先将所有调料混合抹在猪手表面,按揉一时半会儿,而后放入保鲜盒,置于冰箱里腌制24小时。腌制好的猪手取出后,要留下香叶、蒜片、洋葱丝,用清水冲洗一下猪手,再放进蒸笼大火蒸30分钟。取出滤干了,再在烤箱中进行180度的预热。最后用锡纸将猪手和留下的香叶、蒜片、洋葱丝包在一起,烤上50分钟。去掉锡纸之后,还要继续烤10分钟。
96%的德国人天天吃面包,年人均使用面包超过80公斤。大面包品种有250种,一般超过1斤,其样式有的像枕头,有的像方向盘。小面包的品种则有两千多种。
德国人推崇天然食品,特别是全麦面包,白面包被他们谴责为“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德国人的简便晚餐叫“Abendbrot”,顾名思义是以面包片为主。它简单,有些死板,但充满爱意。
这种晚餐将黑麦、黑麦混合或全麦面包切成8毫米厚的薄片,抹上薄薄一层黄油,再配上(提尔西特)奶酪、(黑森林)火腿及(蒜肠)香肠片。酸黄瓜要被切成片并叠摆成扇面形。抹了黄油的面包片,一片上面放奶酪,一片上面放火腿片,一片上面放香肠片。理想状态下奶酪、火腿及香肠片的形状与大小要与黑麦、黑麦混合或全麦面包的形状与大小匹配。从而产生简便而又和谐的特点。
土豆也是德国饮食中的主力品种。土豆的大规模种植是在腓特烈大王任内大力推行的。德国当时刚刚经历了残酷的“三十年战争”,民生凋敝,腓特烈大王他希望土豆这种高产作物能迅速而有效地改善食物供应状态。
想一睹德国饮食的奇诡面貌,柏林西区购物中心第五楼的食品部是一个最佳的窗口,在那里,就摆设了1800种不同类别的奶酪,1000种香肠和800种面包。
慕尼黑圣玛利亚广场的面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