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影像检验诊断技术及结果判断(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影像解读方法与诊断结果评价

影像诊断的基础是对图像变化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从熟悉图像的正常表现、发现和认识异常,到进行分析、归纳,接下来再结合临床资料,最后综合得出客观、正确的诊断。
一、图像的确认
包括患者的各类信息的核对,尤其是针对同名同姓患者的甄别,同一患者多次检查的分类、排序,以利于病灶的比较、分析,同名同姓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影像检查混淆是日常工作中容易犯的错误。
二、排除图像伪影
由于设备或患者所造成的、不属于被扫描物体的影像,在图像中表现出来可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分为患者人为伪影和设备伪影,患者人为伪影主要包括人体内一些不自主器官如心、肺、胃肠的生理性运动和检查时患者体位的自主性移动等;设备伪影源自设备安装、调试、扫描参数的选择、设备运行的不稳定等原因所导致的非正常影像。伪影的判断:条状、阴影、环状或带状异常阴影以及正常影像的扭曲、变形等。
三、区分正常和异常病变是影像诊断的关键
认识正常的解剖、分清变异,才能发现异常。病理学知识在影像诊断中非常重要,病变的过程包括发生、发展、转归,解剖学与病理学是影像诊断的关键。
四、图像解读
良好的、完整的图像是正确诊断的基础,不仅包括必需的摄片或扫描质量,也包括较好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以及高清晰的显示技术。病灶的解读体现对病灶的认识程度,解读过程中应该对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结构、增强后的强化特征以及邻近结构的情况作出详细的描述。
1.部位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好发部位,肺结核病灶好发于上肺或下肺背段;一般的肺部炎症以下肺为明显;胸腺瘤好发于前纵隔、淋巴瘤好发于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后纵隔;胸腔积液首先出现在肋膈角处等。
2.大小
病灶的大小结合所在部位与病灶的良恶性程度有密切关系,肺部的结节如果超过8mm常作为临床介入的“分水岭”。
3.形态
肺部的炎症一般为云雾状、云絮状、密度较淡且不均匀,边界不清;而肺结核由于是多种基本病变的综合,所以常呈斑片状、条索状,密度稍高且有钙化的高密度影像,还易出现空洞;肺部恶性肿瘤的阴影常呈结节、团块状,密度与其大小相关,边界清楚但常不规则而呈分叶状。
4.边缘
边缘的描述经常使用“光滑”与否或“清楚”与否,可以反映病灶本身的性质或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肺部炎症的渗出性病变与肺部恶性肿瘤对周围的浸润都可表现为边界不清。
5.密度
密度反映病灶的成分,高密度的病灶常表示其内的钙化、血肿等成分,而低密度则多表示病灶内坏死、脂肪或积气改变。
6.邻近结构
反映病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揭示病灶的生长方式,进一步有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如:常用“膨胀性”“浸润性”来描述骨肿瘤病灶,表达肿瘤组织与周围邻近结构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就对良、恶性病变有了一定的倾向性。
7.数目
单发还是多发病灶从一定程度反映病变是原发还是转移、局部脏器病变还是全身系统疾病。
8.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变化
如风湿性心脏病容易引起肺淤血;肺脓肿可以引起胸膜的增厚和胸腔积液、积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可引起激惹征象(钡剂迅速通过);胃溃疡容易引起胃内液体的潴留。
五、不同检查手段描述的差异
X线、CT、超声和MRI图像由于原理存在差异,其反映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描述的方式也存在差异。X线和CT是根据受检部位对射线的吸收差异来评估的,使用的是“密度”一词;超声通过受检部位对超声波的回声强弱来分析病灶的,使用“回声”;MR是根据成像过程中线圈收集到的回波强弱来解读的,使用的是“信号”概念。
六、强调疾病的综合诊断
一套影像资料包含众多信息:正常的器官组织影像、变异、病变影像,任何一种异常影像的出现,其与相应的病理基础是联系在一起的。扎实的医学基本功(包括病理学基础、解剖学基础等)是诊断正确的基础。在诊断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临床资料的价值,充分掌握诊断对象的临床情况、了解临床医师的需求,才能让影像诊断有的放矢,否则会事倍功半。
对影像学检查需要有正确、客观的认识,要看到受限于检查自身的局限性、显示病变能力的局限性或病理过程中的交叉性等原因,许多病变的影像表现不会用简单的“是”或“非”来描述,过程中会经常存在“异病同影”“同病异影”,对此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诊断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思考。
(彭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