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材 全科医学案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脑梗死案例

【案例概要】
患者范某,男性,46岁,高中文化,某建筑公司工人。
(一)主观资料(S)
右侧肢体活动不利2个月。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晨起发现右侧肢体麻木、乏力,右上肢不能抬举,不能站立,言语不清,伴口角歪斜;无头痛、呕吐,无大小便失禁,无意识障碍、四肢抽搐,无视物成双。于某三级医院急诊就医,头颅CT示“左侧放射冠区脑梗死”,头颅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 2段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P 1段及左侧大脑后动脉P 2段局限性狭窄”,查颈动脉超声示“双侧颈动脉内膜毛糙、增厚,多发米粒大小斑块形成”。住院后予以抗血小板凝集、降脂稳定血管斑块、改善脑代谢等治疗,2周后病情稳定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治疗。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30年,15支/日。饮酒20余年,平均每日3两白酒,近2年每日5两白酒。饮食规律,每日主食量约250g、食盐量约10g、脂肪50g。大小便正常。睡眠7~8小时。工作繁忙、无规律运动。2个月来因患病承受心理、家庭及社会压力。父亲有“脑卒中”病史。
(二)客观资料(O)
1.体格检查
T 36.7℃,P 74次/分,R 16次/分;身高173cm,体重72kg,BMI 24kg/m 2,BP 130/80mmHg。神志清楚,言语欠清,回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右侧上下肢肌张力减低、肌力Ⅲ级,右侧偏身针刺觉减退,右侧膝反射减弱、Babinski征(+);左侧肢体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
2.辅助检查
化验:FPG 5.8mmol/L;TCHO 5.6mmol/L;BUN 6.5mmol/L;Cr 130μmoL/L;K + 3.9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改变。
(三)问题评估(A)
1.目前诊断
脑梗死(恢复期);双颈动脉粥样硬化。
2.目前存在健康问题及评价
(1)主要危险因素:中年男性,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缺少体育锻炼,脑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父亲有“脑卒中”病史。
(2)患者目前血压、血糖、血脂均在正常范围。
(3)目前脑梗死恢复期,右侧肢体不全瘫痪,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双颈动脉粥样硬化;规律服药,康复治疗阶段,现病情基本平稳,检查未提示新的并发症。
(4)其他:建筑工人,病休在家,依从性差;家庭和睦,孩子读中学;存在心理、家庭和社会压力。
(四)处理计划(P)
1.诊断计划
(1)脑卒中诊断明确。纳入社区脑卒中规范管理。
(2)建议康复科评估,行康复治疗。
(3)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腹部及血管超声等检查。
2.治疗计划
(1)非药物治疗
1)合理饮食:
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低盐饮食,每天食盐量降至6g左右;每天食用奶类、豆类或其制品,适量食用鱼、禽、蛋、瘦肉;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饮食,如肥肉、动物内脏、黄油等,脂肪摄入量每天限制在25g左右;②多吃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富含钾和纤维素的食物;不吃甜食和零食。
2)适当运动:
按康复医师指导每日康复锻炼1小时。控制体重:BMI维持在18.5~24kg/m 2,腰围<90cm。
3)戒烟限酒。
因行动不便,鼓励患者进行有益于健康的爱好,如下棋。
(2)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肠溶片0.1g qd,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 qn。
(3)社区康复:
讲解康复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做好康复前、中、后的评价,确定康复方案,判断康复疗效。
1)心理康复:①建议患者家属积极配合,通过家属及医生的悉心照顾和关怀,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患者积极治疗的决心及毅力,改进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尽早回归社会;②充分利用单位、社区、社会等资源,减轻因病休在家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及生活压力,尽可能消减其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2)偏瘫肢体综合训练60分钟。
3)作业疗法30分钟。
4)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反复练习坚持不懈。鼓励患者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局部按摩。改变患者遵医行为差问题,逐步指导由家属主导的家庭康复治疗转变为患者自行康复锻炼治疗。
(4)中医治疗:
针灸及电针20分钟,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肢体功能恢复。
3.全科医生建议
(1)随访检查: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血脂、心肌酶,如肝功能、心肌酶正常,继续口服他汀类药物。3~12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心肌酶、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便潜血;每年复查BMI、腰围;必要时检查动脉超声检查、头颅CT等。
(2)预约1~2周1次家庭出诊,以便规范社区康复指导。
(3)告知患者脑卒中是慢性病,需长期康复锻炼,血脂、血压控制达标可延缓并发症发生,并建议患者定期参加相关健康知识讲座。同时,建议家属参加相关家庭保健员培训,一起参与疾病康复与治疗,避免脑卒中再发。
【评价】
(一)流行状况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我国脑卒中发病情况十分严峻,呈现出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四高”特点。近20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脑出血52.25/10万,脑梗死41.99/10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脑出血74.51/10万,脑梗死45.30/10万);依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14年有83.73万的城市居民和102.34万的农村居民死于脑血管病;农村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城市、农村地区的男性均高于女性。我国现幸存脑卒中患者近700万人,约有450万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卒中复发率超过30%,5年内再次发生率达54%。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而这些患者当中约70%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他们有相当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卒中的高危个体。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脑卒中的防控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
(二)危险因素
1.不可控的危险因素
①男性;②年龄>45岁;③直系亲属中有卒中病史。
2.可控的危险因素
①吸烟;②大量饮酒;③缺乏体育运动(每周少于3次,每次不到20~30分钟);④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过多;⑤颈动脉斑块。
(三)心理-社会评价
患者平素身体健康,从事建筑重体力工作,是家里的顶梁柱。此次发病后右侧肢体活动不便,病休在家,存在焦虑、紧张的情绪。焦虑情绪既来自经济、心理方面的压力,也来自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不了解,担心不知何时还会再发生脑卒中,起病来感情脆弱,有悲观情绪。针对上述情况,全科医生应通过亲切的态度和周到的服务,积极改善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消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告知其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是战胜疾病的关键,疾病康复也需要坚持和不懈努力,应积极配合药物及康复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四)家庭评价
患者文化水平尚可,能理解全科医生的指导建议,积极配合治疗。但患者的孩子处于青春期还未成年,同时父母已进入老年,其所处的家庭生活周期正是承上启下、面临压力最大的时期。患者现因病休息在家,妻子收入也不高,家庭经济状况不乐观。因此,患者两个月来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经济压力,目前虽可正常应对治疗费用,但后期康复及继续治疗费用有压力。患者在家康复治疗,遵医行为差、缺乏坚持康复治疗的毅力。但患者家庭和睦,妻子悉心照顾,父母除在经济上予以支持外,也配合医生给予患者精神上鼓励与支持,给患者增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孩子也因父亲患病突然变得成熟懂事,也令患者欣慰。
(五)协调性和连续性照顾
1.随访内容与频度(见2-2)
表2-2 脑卒中社区管理随访内容
续表
注:+:此次就诊需做的项目
-:此次就诊无需做的项目
*:如初诊异常,需进行检查;如正常则无需进行检查
◆:康复评定可由社区专业康复人员培训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连续性康复评定,并指导家属做好相应的记录。社区专业康复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康复评定,以评价康复效果
2.脑梗死社区康复需要注重生物-心理-社会(家庭)医学模式
(1)患者右侧肢体不全瘫痪、左侧中枢性面舌瘫,病休治疗,承受身体、心理痛苦的同时,又给家庭、社会带来经济及生活负担。脑卒中患者常有心理障碍,其中情感障碍的发生率占50%,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情感不稳定、情感淡漠、无用感、孤独感、失落感和死亡恐惧感等。全科医生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尤其是要注意伴有抑郁表现的患者,需加强心理疏导和看护,必要时加用抗抑郁药物,避免发生自杀事件。
(2)采取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或残疾的程度,通过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争取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恢复社会功能。
(3)医患沟通:康复前需要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目的的认同,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认识到积极、有效的康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只有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康复治疗,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团队照顾管理
由于患者行动不便,可提供家庭随访出诊服务。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康复医师、中医针灸医师提供的定期随访中接受连续性与协调性、可及性、综合性的团队照顾管理。
【案例提示】
脑卒中社区规范管理非常重要。通过规范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或残疾的程度,改进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同时可减少脑卒中的再发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康复医师等)与患者签约,提供家庭评估、出诊随访、康复干预等服务,给患者及家庭提供了优质、便捷、经济、有效的全方位服务,体现出社区卫生服务在可及性方面的明显优势。
(亓海萍 严春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