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皮肤组织病理学常用术语
皮肤组织病理学的名词和术语是学习、掌握皮肤组织病理学的基本词汇。皮肤异常组织病理变化可分为表皮病变、真皮病变和皮下组织病变等。
(一)表皮的基本组织病理变化
1.角化过度(hyperkeratosis)
指角质层异常过度增厚。角化过度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绝对性”角化过度或正角化过度(ortho hyperkeratosis)(图4-1),是指颗粒层及棘层相应增厚的情况下角质层形成过多,较周围正常角质层显著增厚,此种情况常见于扁平苔藓、掌跖角化病。“相对性”角化过度则是因颗粒层及棘层变薄而显得角质层增厚,其角质层与周围正常角质层相比并不增厚,常见于鱼鳞病。正角化过度又分为网篮状(如花斑糠疹)、致密状(如慢性单纯性苔藓)和板层状(如寻常性鱼鳞病)三种。
2.角化不全(parakeratosis)
由于表皮生长速度过快,使细胞未能完全角化便到达角质层,并保留固缩的细胞核。角化不全通常伴有颗粒层变薄或消失,临床上表现为鳞屑,如银屑病(图4-2)。
3.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个别角质形成细胞未到达角质层即出现角化,称为角化不良。角化不良细胞表现为均质的嗜伊红小体,有时尚见残留胞核(图4-3)。可见于毛囊角化病、病毒感染等良性疾病或鳞状细胞癌等恶性疾病中。
图4-1 角化过度
图4-2 角化不全
4.颗粒层增厚(hypergranulosis)
正常颗粒层为2~4层,若厚于此则为颗粒层增厚(图4-4),常见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扁平苔藓等。
图4-3 角化不良
图4-4 颗粒层增厚
5.颗粒层减少(hypogranulosis)
指颗粒层厚度减少或消失(图4-5),常见于寻常性鱼鳞病及银屑病等。
6.棘层肥厚(acanthosis)
指表皮棘细胞层增厚,一般由棘层细胞数目增多所致,常伴有表皮突的延长或增宽,如银屑病及慢性皮炎(图4-6)。
7.疣状增生(verrucous hyperplasia)
指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四种病变同时存在(图4-7),表皮表面呈疣状隆起,见于寻常疣、疣状痣等。
8.假上皮瘤样增生(pseudoepitheliomatous hyperplasia)
指棘层高度肥厚,表皮突不规则延伸,可深达汗腺水平,呈现与鳞状细胞癌相似的改变,但细胞分化好,无核的异型性。其间可有炎症细胞,常见于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或慢性溃疡的边缘(图4-8)。
9.细胞内水肿(intracellular edema)
指棘细胞内发生水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苍白,又名气球变性。较陈旧者核常固缩并偏于一侧,似鹰眼状。水肿严重时细胞破裂则呈网状变性(图4-9),常见于病毒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等。
10.细胞间水肿(intercellular edema)
指棘细胞间水肿,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桥清晰可见,状似海绵,故又名海绵形成(spongiosis)(图4-10)。水肿严重时可形成表皮内水疱,常见于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等。
图4-5 颗粒层减少
图4-6 棘层增厚
图4-7 疣状增生
图4-8 假上皮瘤样增生
图4-9 细胞内水肿
图4-10 细胞间水肿
11.棘层松解(acantholysis)
细胞间失去粘连后呈现松解状态,可致表皮内裂隙或水疱(图4-11),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因细胞间黏合质溶解所致,如天疱疮,继发性是因细胞受损所致,如病毒性水疱、脓疱疮等。
12.基底细胞液化变性(liquefaction degeneration of basal cells)
指基底细胞由于炎症破坏出现空泡化或破碎,甚至消失,可使棘细胞直接与真皮接触,常伴有真皮内噬色素细胞浸润(图4-12)。多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等。
图4-11 棘层松解
图4-12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13.Kogoj微脓肿和Münro微脓肿
中性粒细胞聚集在颗粒层或棘层上部形成的多房性脓疱,称Kogoj微脓肿(图4-13)。中性粒细胞在角化不全的角质层内聚集形成的微脓肿,称Münro微脓肿(图4-14),这两种微脓肿主要见于脓疱型银屑病。
图4-13 Kogoj微脓肿
图4-14 Münro微脓肿
14.Pautrier微脓肿
指淋巴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移入表皮,多个异形淋巴细胞聚集在无明显海绵水肿的棘细胞间,肿瘤细胞的周围可见晕样透亮区,多见于MF(图4-15)。
15.色素增多(hyperpigmentation)
表皮基底层、棘层下部和(或)真皮上部黑素增多。见于黑变病、黄褐斑等。
16.色素减退(hypopigmentation)
表皮基底层内黑素减少和消失,见于白癜风。
17.色素失禁(incontinence of pigment)
指基底细胞及黑素细胞损伤后,黑素脱落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游离于真皮上部(图4-16),如扁平苔藓、皮肤黑变病。
图4-15 Pautrier微脓肿
图4-16 色素失禁
18.毛囊角栓(follicular plug)
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毛囊口扩大,其中为栓状角质物所充填(图4-17)。见于盘状红斑狼疮、硬化萎缩性苔藓等。
图4-17 毛囊角栓
(二)真皮的基本组织病理变化
真皮内的病变与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基本相同,因此在真皮中可见到与普通病理中相类似的组织病理变化。
1.纤维蛋白样变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结缔组织的一种病变,病变部位呈现嗜伊红的均质外观,类似于纤维蛋白的染色反应。主要见于红斑狼疮、变应性血管炎等(图4-18)。
2.嗜碱性变性(basophilic degeneration)
指真皮乳头层结缔组织呈无结构性、颗粒状或小片状嗜碱性变化,失去正常的嗜伊红性特点,其实质是慢性光老化的结果(图4-19)。见于日光性角化病、老年人曝光部位皮肤。
3.黏液变性(mucinous degeneration)
真皮胶原由于黏多糖增多或性质改变而引起胶原间隙增宽,胶原束间嗜碱性物质沉积(图4-20)。阿新蓝染色呈蓝色(图4-21),如胫前黏液性水肿。
4.弹力纤维变性(degeneration of elastic fibers)
指真皮内弹力纤维断裂、破碎、聚集成团或粗细不匀呈卷曲状,数量减少甚至溶解消失,需弹力纤维染色证实(图4-22),见于弹力纤维假黄瘤及皮肤松弛等。
图4-18 纤维蛋白样变性
图4-19 嗜碱性变性
图4-20 黏液变性
图4-21 黏液变性阿新蓝染色
5.淀粉样变性(amyloid degeneration)
组织或血管壁内均匀一致的淡红色团块状物质沉积,该物质是糖蛋白,常因固定、脱水而出现裂隙,呈碎块状(图4-23)。DFS染色时淀粉样变可呈异染性,呈红色。见于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等疾病。
图4-22 弹力纤维变性
图4-23 淀粉样变性
6.肉芽肿(granuloma)
是一种以组织细胞浸润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改变(图4-24),同时伴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分特异性(如结核结节)和非特异性(如异物肉芽肿)两种。
7.渐进性坏死(necrobiosis)
在某些肉芽肿性皮肤病中,真皮内的结缔组织纤维及血管等均失去正常着色能力,轮廓仍可辨认,边缘常可见组织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排列呈栅栏状(图4-25)。常见于环状肉芽肿、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类风湿结节等。
图4-24 肉芽肿
图4-25 渐进性坏死
8.纤维化(fibrosis)和硬化(sclerosis)
纤维化指胶原纤维增生且排列紊乱,伴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图4-26)。硬化指这些胶原纤维更致密且变粗,呈嗜酸性均一化改变。见于硬皮病、瘢痕疙瘩等。
9.真皮萎缩(dermal atrophy)
真皮变薄,纤维与细胞成分均减少,同时有附属器萎缩或消失。真皮萎缩常与表皮萎缩并存。可见于硬皮病晚期。
10.囊肿(cyst)
真皮内的囊腔样结构,囊壁由上皮细胞组成,可来源于表皮或附属器(图4-27),囊腔内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如黏液、皮脂、角蛋白、毛发或角质细胞),如表皮囊肿、多发性脂囊瘤、发疹性毳毛囊肿等。
图4-26 纤维化
图4-27 囊肿
(李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