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节学
学习目标
掌握 滑膜关节的结构及运动;椎骨的连结和运动;肩关节和肘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熟悉 骨连结的概念、分类;脊柱的整体观和正常的生理性弯曲;骨性胸廓的组成和运动;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和运动;桡腕关节和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骨盆的组成、分布和性别差异。
了解 胸锁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骶髂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足弓的概念、构成和功能。
一、总论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和骨相连,称骨连结。根据骨连结的结构和形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图1-32)。
图1-32 骨连结的分类与构造
(一)直接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其间没有腔隙。这类连结运动性能很小或不能运动,依连结的组织不同可分为三类。
1.纤维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相连,多呈膜状、扁带状或束状。如果两骨间距较宽,连结两骨的结缔组织比较长,称韧带连结,如尺、桡骨以及胫、腓骨之间的骨间膜,椎骨棘突间的棘间韧带等。如果两骨间距很窄,借少量结缔组织相连,则称缝,如颅盖骨之间的冠状缝、矢状缝等。一般的韧带连结允许两骨间有较小的活动,而缝则几乎不活动,随着年龄增长可骨化成骨性结合。
2.软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以软骨组织直接相连。软骨连结有弹性和韧性,可缓冲震荡。软骨连结有两种形式:①纤维软骨联合,两骨借纤维软骨连结,多位于人体中轴承受压力之处,如椎间盘、耻骨联合等。②透明软骨结合,两骨间借透明软骨连结,如婴幼儿的髂骨、坐骨和耻骨间的结合,蝶骨和枕骨间的结合等,此种结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骨化形成骨性结合。
3.骨性结合
两骨之间以骨组织相连结,一般由软骨连结或缝经骨化演变而成,如骶骨、髋骨等,通过骨性结合融为一体。
(二)间接连结
间接连结又称滑膜关节(synovial joint),简称关节(articulation)。骨与骨之间通过结缔组织膜囊相连,相对的骨面之间具有腔隙。这类连结可进行各种运动,是人体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1.关节的基本结构
每个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见图1-32)。
(1)关节面(articular surface):
组成关节各骨间相互接触的面,关节面的形态常为一凸一凹,分别称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薄而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软骨使关节头和关节窝的形态更为适应,其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于冰面,使运动更加灵活,软骨具有弹性,可承受负荷和减缓震荡。
(2)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
包在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膜性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并与骨膜相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其厚薄、松紧随关节的部位和运动的情况而不同,在某些部位增厚形成韧带,以加强关节的牢固和限制关节的过度运动。内层为滑膜层,衬于纤维层内面,由薄而光滑、柔软的疏松结缔组织膜构成,周缘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滑膜能产生滑液,滑液是透明蛋清样液体,略呈碱性,含透明质酸,除具润滑作用外,还是关节软骨和关节盘等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关节腔(articular cavity):
是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软骨所围成的密闭性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腔内呈负压,有助于维持关节的稳固性,这种结构也体现了关节运动灵活性与稳固性的统一。
2.关节的辅助结构
关节除上述基本结构外,还有韧带、关节盘、关节唇等辅助结构,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或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1)韧带(ligament):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呈扁带状、束状或膜状,分为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两种,囊外韧带多为关节囊纤维层的增厚部分,如肘关节两侧的副韧带等。囊内韧带位于关节囊内,被滑膜包绕,如膝关节的交叉韧带等。韧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关节的运动幅度,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其次是为骨骼肌提供附着点,有的韧带如膝关节的髌韧带本身就是由肌腱延续而成的。
(2)关节盘(articular disc):
是位于关节面之间圆盘状的纤维软骨板,中间薄周缘厚,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关节盘将关节腔分隔为上、下两部,使关节面更加相互适应,从而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此外还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膝关节内的关节盘不完整,呈新月形,称半月板,其功能与关节盘相似。
(3)关节唇(articular labrum):
是附着在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可增大关节面,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3.关节的运动
关节的运动一般都是围绕一定的运动轴而转动,围绕某一运动轴可产生方向相反的两种运动形式。根据运动轴的方向不同,关节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以下四种:
(1)屈和伸:
是围绕冠状轴的运动。一般将两骨间夹角变小的运动称为屈,反之为伸。足的屈、伸运动分别称为跖屈和背屈。
(2)收和展:
是围绕矢状轴的运动。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为收,反之为展。对手指而言,则以中指为准,靠近中指为收,离开为展,足趾则以第2趾为准。
(3)旋转:
是围绕垂直轴的运动。骨的前面转向内侧为旋内,反之为旋外。在前臂则称旋前和旋后,手背转向前方为旋前,反之为旋后。
(4)环转:
是围绕冠状轴和矢状轴的复合运动。是屈、收、伸、展四种动作的连续运动。运动时,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做圆周运动。
关节运动幅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关节两骨关节面大小的差别。关节面大小差别愈大,运动的幅度也愈大;反之则较小。此外,关节韧带的发达程度和附近骨突的形态对关节的运动幅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中轴骨的连结
(一)躯干骨的连结
所有椎骨相互连结构成脊柱(vertebral column),胸骨、肋和胸椎连结构成胸廓(thoracic cage)。
1.脊柱
(1)椎体间连结:
包括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
1)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
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由髓核和纤维环两部分组成。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部,为柔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纤维环围绕髓核周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环构成,质坚韧,牢固连结相邻椎体,并限制髓核向外膨出。整个椎间盘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可缓冲震荡,起“弹性垫”的作用。脊柱各部椎间盘厚薄不一,腰部最厚,颈部次之,胸部最薄,故脊柱腰部活动度最大(图 1-33)。
2)前纵韧带:
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上自枕骨大孔前缘,下至第1或第2骶椎椎体,可限制脊柱过度后伸,防止椎间盘向前脱出。
3)后纵韧带:
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后面,上自第2颈椎,下至骶骨,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此韧带较窄不能完全遮盖椎体后部,故椎间盘易向后外侧脱出。
(2)椎弓间的连结:
椎弓之间借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关节突关节等相连(图1-34)。
图1-33 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水平面)
图1-34 椎骨间的连结
1)黄韧带:
又称弓间韧带,连于相邻椎弓板之间的短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坚韧且富有弹性。黄韧带参与围成椎管,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因损伤引起的黄韧带肥厚,可导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
2)棘上韧带:
位于棘突尖端的纵行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自第7颈椎棘突到枕外隆凸之间韧带增宽加厚,形成项韧带,可协助仰头。
3)棘间韧带:
位于相邻棘突之间的短韧带,前连黄韧带,后连棘上韧带。腰椎穿刺时,针尖依次穿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进入椎管。
4)关节突关节:
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属于微动关节。在脊柱整体运动时,这些小关节的运动可叠加起来而使运动幅度增大。此外,由寰椎和枕骨构成寰枕关节,寰椎和枢椎构成寰枢关节,可使头前俯、后仰、侧屈和旋转运动。
(3)脊柱的整体观:
脊柱因年龄、性别和发育不同而各有差异。成人脊柱长约70cm。
前面观察脊柱,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从骶骨耳状面以下又逐渐缩小,这种变化与脊柱承受重力的变化有关。
后面观察脊柱,可见棘突纵行排列成一条直线。颈椎棘突较短,但第7颈椎的棘突长而突出;胸椎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棘突间隙较窄;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伸出,棘突间隙较宽。临床工作中应切记棘突排列的上述特征。
侧面观察脊柱,可见四个生理性弯曲: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这些弯曲增大了脊柱的弹性,在行走和跳跃时可缓冲震荡,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又可以增加胸、腹、盆腔的容积,保护其内的脏器。脊柱的弯曲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也具有重要作用(图 1-35)。
图1-35 脊柱
(4)脊柱的功能:
脊柱是躯干的支柱,上承托颅,下连下肢骨,具有支持体重、传递重力的作用;脊柱参与胸廓和骨盆的构成,保护体腔内器官;脊柱内有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及脊神经根;脊柱是躯干运动的中轴和枢纽,可做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多种形式的运动。虽然相邻两个椎骨间的运动幅度有限,但是多个椎骨间的运动总合起来,整个脊柱的活动幅度就很大,尤其是颈部和腰部运动幅度最大,临床上脊柱的损伤也以这两处较为多见。
2.胸廓
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椭圆形骨性支架。胸廓的内腔为胸腔,容纳心、肺和大血管等重要器官。
(1)肋椎关节:
肋的后端与胸椎间形成两个关节:肋头与胸椎肋凹构成肋头关节;肋结节与横突肋凹构成肋横突关节。两者合称肋椎关节,属联合关节,可提肋或降肋,以助呼吸。
(2)肋与胸骨的连结:
第1肋前端与胸骨柄间为软骨连结,第2~7肋前端分别与胸骨体各肋切迹构成胸肋关节。第8~10肋前端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其下缘共同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图 1-36)。
图1-36 胸肋关节
(3)胸廓的整体观:
成人胸廓前后略扁,上窄下宽。胸廓上口较小,由第1胸椎、第1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自后上向前下方倾斜,是颈部、上肢与胸腔之间的通道。胸廓下口较大,由第12胸椎、第12肋、第11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相邻两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两侧肋弓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剑突与肋弓间的夹角为剑肋角,左剑肋角的顶是心包穿刺的部位。
胸廓的形态和大小与年龄、性别、体型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新生儿胸廓横径与前后径近似,呈桶状;成年女性的胸廓较男性略短而圆,各径线均较男性小;老年人胸廓则扁而长;佝偻病患儿的胸廓前后径大,胸骨向前突出,形成所谓“鸡胸”;肺气肿病人的胸廓各径线都增大,形成“桶状胸”。
胸廓是胸壁的支架,对胸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胸廓的运动功能主要是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提肋,使胸廓前后径和横径加大,扩大胸腔容积;反之,呼气时降肋,使胸腔容积缩小。肋软骨具有良好的弹性,不仅使胸廓增强了抗冲击的能力,也有利于急救时对病人进行胸壁按压和人工呼吸。
(二)颅骨的连结
1.颅骨的直接连结
各颅骨间的连结多为直接连结,诸骨间多借缝、软骨连结或骨性结合相连,故彼此结合牢固,共同保护颅腔内的脑。
2.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或称下颌关节,由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与下颌头构成。关节囊附于下颌窝、关节结节周缘及下颌颈,关节囊较松弛,囊的外侧有颞下颌韧带加强。关节腔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关节盘周围附着于关节囊(图 1-37)。
颞下颌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同时运动可使下颌骨上提、下降和向前、后及两侧运动,以完成咀嚼功能。关节结节有限制下颌头过度前移作用。若张口过大,下颌头滑至关节结节的前方,进入颞下窝,造成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时应将下颌骨下压,使下颌头越过关节结节后回复原位。
图1-37 颞下颌关节
三、附肢骨的连结
由于上、下肢功能不同,其骨连结在结构、形态和功能上也各有特点。上肢骨连结以灵活为主,下肢骨连结以稳固为主。
(一)上肢骨的连结
上肢骨的连结包括上肢带骨的连结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1.上肢带骨的连结
(1)胸锁关节(sternoclavicular joint):
是上肢骨与躯干骨间唯一的关节。由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的锁切迹及第1肋软骨的上面共同构成。关节囊厚而坚韧,周围有韧带增强,囊内有关节盘。胸锁关节可使锁骨外侧端上提、下降和前后运动,此外尚能做轻微的旋转运动。
(2)肩锁关节(acromioclavicular joint):
由肩胛骨的肩峰和锁骨的肩峰端连结而成。关节囊坚韧,有喙锁韧带等加固,此关节主要伴随肩关节作轻微运动。
2.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1)肩关节(shoulder joint):
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属球窝关节。其结构特点是:①关节头大,关节窝浅小,关节盂的面积仅为关节头的1/3或1/4,因此,肱骨头的运动幅度大;②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唇;③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最薄弱;④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肩关节周围的韧带少且弱,在肩关节的上方,有喙肱韧带、喙肩韧带和盂肱韧带加强(图1-38)。
图1-38 肩关节
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肩关节周围有大量肌通过。这些肌对维护肩关节的稳固性有重要意义,但关节的前下方肌较少,关节囊最为松弛,是关节稳固性最差的薄弱点。当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位向后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肱骨头脱向前下方,发生肩关节的前脱位,表现为肩峰突出,肩部呈“方肩”,上肢弹性固定等,是肩关节脱位的典型体征。
(2)肘关节(elbow joint):
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组成。包括三个关节:①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的滑车切迹构成;②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凹构成;③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三个关节包于一个关节囊内,故称为复合关节。关节囊的前后壁较薄而松弛,便于作大幅度屈、伸运动。囊的两侧壁增厚,分别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加强。此外,在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此韧带与尺骨的桡切迹共同形成一个漏斗形的纤维环,容纳桡骨头。因小儿的桡骨头发育不全,在前臂伸直位受到突然袭击牵拉时,有可能发生桡骨头半脱位(图 1-39)。
图1-39 肘关节(关节囊前面剖开)
肘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和肱桡关节共同参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运动。
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可在体表触及,当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位于一条直线上;屈肘90°时,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临床上常以此鉴别肘关节脱位或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在伸直的情况下,若受暴力如跌倒时一侧手掌着地,使肱骨下端向前移位、尺骨鹰嘴则向后移,形成肘关节后脱位,三点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
(3)前臂骨间的连结:
包括桡尺近侧关节、前臂骨间膜和桡尺远侧关节。前臂骨间膜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薄膜,连结于桡骨体和尺骨体的骨间缘之间。桡尺近侧关节已在肘关节中叙述。桡尺远侧关节由桡骨的尺切迹与尺骨头的环状关节面构成(图1-40)。
前臂处于旋前或旋后位时,骨间膜松弛;前臂处于半旋前位时,骨间膜最紧张,是骨间膜的最大宽度。前臂骨折时应将前臂固定于半旋前位或半旋后位状态,使骨间膜展开,距离增大,以防止骨间膜挛缩,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4)手关节:
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等,各关节的名称与构成关节各骨的名称相应(图1-41)。
桡腕关节(radiocarpal joint)又称腕关节(wrist joint),由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共同构成关节窝,与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侧关节面共同组成的关节头构成,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其中伸的幅度小于屈的幅度,是由于桡腕掌侧韧带较为坚韧,使后伸的运动受到限制。另外,由于桡骨茎突低,在外展时与大多角骨抵接,因此,外展的幅度小于内收。
图1-40 前臂骨间的连结
图1-41 手关节
(二)下肢骨的连结
1.下肢带骨的连结
下肢带骨的连结包括骶髂关节、耻骨联合、骶骨与坐骨间的韧带连结等。
(1)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
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盘内有一矢状位裂隙,称耻骨联合腔。耻骨联合的上、下面及前面都有韧带加强,上方为耻骨上韧带,下方为耻骨弓状韧带。此联合牢固、结实,几乎不动。女性的耻骨联合只有在妊娠或分娩过程中可出现轻度的分离,使骨盆发生暂时性的扩大,以助分娩(图1-42)。
图1-42 耻骨联合
(2)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
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凸凹不平,互相嵌合十分紧密,关节囊坚韧,囊外分别有骶髂前韧带和骶髂后韧带加强。这些结构特征增强了该关节的稳固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关节的活动,从而有利于重力通过该关节向下肢传递,并在自高处着地或跳跃时起缓冲震荡的作用。
(3)骶骨与坐骨的韧带连结:
骶骨与坐骨间有两条韧带相连,一条称骶结节韧带,从骶、尾骨侧缘连至坐骨结节;另一条称骶棘韧带,从骶、尾骨侧缘连至坐骨棘。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小切迹共同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是臀部与盆腔和会阴部之间的通道,有肌、肌腱、神经和血管等通过(图1-43)。
图1-43 骨盆的韧带
(4)骨盆(pelvis):
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从骶骨岬经两侧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嵴到耻骨联合上缘连成的环行线称骨盆界线。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上部的大骨盆和下部的小骨盆两部分,临床上所说的骨盆通常是指小骨盆。小骨盆上口称骨盆上口,由界线围成。小骨盆下口称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骨盆上、下口间的小骨盆内腔,称骨盆腔。在耻骨联合的下方,左、右耻骨下支所形成的夹角称耻骨下角。骨盆除具有承受、传递重力和保护盆腔内器官的作用外,在女性还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成人男、女性骨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图1-44)。主要区别见表1-1。
图1-44 男、女性骨盆
表1-1 骨盆的性别差异
2.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1)髋关节(hip joint):
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属杵臼关节。在髋臼的边缘有关节唇附着,加深了髋臼的深度,股骨头全部纳入髋臼内。在髋臼切迹上横架有髋臼横韧带,并与髋臼切迹围成一孔,有神经、血管等通过。关节囊厚而坚韧,上端附于髋臼的周缘和髋臼横韧带,下端前面越过股骨颈附于转子间线,后面包绕股骨颈的内侧2/3附于转子间嵴的内侧(距转子间嵴约1cm处)。股骨颈的后面有一部分处于关节囊外,而颈的前面则完全包在关节囊内。股骨颈骨折时,根据其骨折部位有囊内、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起于髋臼横韧带,止于股骨头凹,韧带有滑膜被覆,内有滋养股骨头的血管通过。一般认为股骨头韧带对髋关节的运动并无限制作用。关节囊表面有韧带加强,其中位于关节囊前壁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大,可限制大腿过度后伸,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关节囊下部有耻股韧带增强,可限制大腿过度外展及旋外。关节囊后部有坐股韧带增强,有限制大腿旋内的作用(图1-45)。
图1-45 髋关节
髋关节的运动形式与肩关节相同,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由于髋关节的结构比肩关节牢固,其灵活性和运动幅度均不如肩关节,但其稳定性较大,以适应支持和运动的功能。当髋关节屈曲、内收、旋内时,股骨头大部分脱离髋臼抵向关节囊的后下部,此时若外力从前方作用于膝关节,再沿股骨传到股骨头,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
(2)膝关节(knee joint):
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为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损伤机会亦较多的关节。关节囊较薄,宽阔而松弛,周围有韧带加固。关节囊前方为髌韧带,厚而强韧,是股四头肌腱的延续(髌骨为该肌腱内的籽骨),从髌骨下端延伸至胫骨粗隆。髌韧带的两侧有髌内、外侧支持带。囊的内侧有胫侧副韧带,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后面有腘斜韧带加强。关节囊内有两条交叉韧带连结于股骨和胫骨关节面之间,分别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止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有限制胫骨前移的作用。后交叉韧带起自髁间隆起的后方,止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有限制胫骨后移的作用(图1-46)。
图1-46 膝关节
在股骨、胫骨关节面之间垫有两块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半月板。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外侧半月板较小,呈“O”形。两半月板的外侧缘均与关节囊或囊外韧带相连,内缘较薄,两端借韧带附于髁间隆起。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弹性,能缓冲重力,起着保护关节面的作用。由于半月板的存在,将关节腔分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两腔,除使关节头和关节窝更加适应外,也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如屈伸运动主要在上关节腔进行,而屈膝时轻度的回旋运动则主要在下关节腔完成。半月板还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屈膝时半月板向后移,伸膝时则向前移。强烈骤然运动易造成半月板损伤甚至撕裂。当膝关节处于半屈而胫骨固定时,股骨下端由于外力骤然过度旋内、伸直,可导致内侧半月板损伤;如该时股骨下端骤然外旋、伸直,可导致外侧半月板损伤(图1-47)。
图1-47 膝关节半月板(上面观)
膝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当膝关节半屈位时,可作轻微的旋内和旋外运动。
(3)小腿骨的连结:
胫骨与腓骨间的连结包括三部分:胫骨与腓骨的上端构成胫腓关节;两骨干之间借小腿骨间膜相连;下端借胫腓前、后韧带构成韧带连结。胫、腓骨间活动度甚小,几乎不能运动。由于腓骨不参加膝关节的组成,重力通过胫骨传递,故腓骨部分切除用于骨移植,并不影响下肢的活动。
(4)足关节:
包括距小腿关节(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等,均与手的相应关节相当(图1-48)。
图1-48 足关节
踝关节(ankle joint)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构成,故又名距小腿关节。关节囊的前后部薄而松弛,两侧紧张并有韧带加强。其中内侧韧带为一强韧的三角形韧带,又名三角韧带,起自内踝尖,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和舟三骨。外侧韧带连于外踝与距、跟骨之间。外侧韧带较内侧薄弱松弛,故足过度内翻时,易发生损伤(图1-49)。
图1-49 踝关节韧带
踝关节可作背屈和跖屈运动,与跗骨间关节协同作用时,可使足作内翻和外翻运动。由于距骨关节面前宽后窄,足跖屈时关节稳定性较差,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
足弓(arches of the foot)是由跗骨和跖骨的拱形契合以及足底韧带和肌腱等紧密相连,在纵、横方向都形成凸向上的弓形。站立时,足仅以跟骨结节及第1、5跖骨头三点着地,使足如同具有弹性的“三脚架”,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反弹力间的节奏有着缓冲作用,并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足弓的维持一是靠楔骨保证拱形的契合,二是靠韧带的弹性和肌肉收缩使肌腱紧张,后者是维持足弓的能动因素。韧带或肌肉(腱)损伤,遗传因素造成的先天性软组织发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影响行走或跑跳运动(图1-50)。
图1-50 足弓
(张海玲)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1.试述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2.简述椎间盘的构造、功能和临床意义?
3.试比较男女骨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