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各年龄段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促进

学习目标
掌握 各年龄段儿童及其家庭健康促进的重点内容。
熟悉 各年龄段儿童及其家庭的相应健康指导。
了解 新生儿的家庭访视。
案例3-1
患儿,女,19个月,面色苍白,精神差,家长诉进食少、偏食。
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100次/分,呼吸28次/分,体重10.5kg,皮肤黏膜无皮疹和黄染,毛发干、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
辅助检查:Hb:64g/L。
请思考:
1.根据患儿目前的状况,列出其主要护理诊断。
2.应如何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就是要尽一切可能使人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作出健康的选择。这是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渥太华宪章》基础上对健康促进作出的更为清晰的解释。对儿童而言,家庭支持至关重要,儿童的健康促进需要联合其家庭共同努力。
一、新生儿及其家庭的健康促进
新生儿离开母体后最显著的生理变化是胎血循环停止,独立呼吸开始,而新生儿此时的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发育还不成熟,对宫外环境的适应性和调节性较差,易患各类疾病,且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阶段是在其出生后第1周,故此时是新生儿健康促进的重中之重。
(一)家庭访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幼保健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3天进行家访,一般家访2~3次。高危儿或者检查发现有异常者应适当增加访视次数。家访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从而降低新生儿疾病发生率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访视内容有:①了解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出生后生活状态、预防接种、喂养与护理等情况;②观察新生儿的居住环境及其一般情况,重点注意有无产伤、黄疸、畸形、皮肤与脐部感染等;③体格检查,包括头颅、前囟、心肺腹、四肢、外生殖器;测量头围、体重等;视、听觉筛查;④指导及咨询,如喂养、日常护理。问题严重者应立即就诊。
(二)合理喂养
母乳是新生儿的最佳食品,在评估母亲乳汁分泌及乳头、乳房的情况无碍后,应大力鼓励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教授哺乳的方法和技巧,并指导母亲观察乳汁分泌是否充足,新生儿吸吮是否有力。若母乳充足,新生儿哺乳后安静入睡,大小便正常,体重正常增长;母亲可有乳房胀痛感或乳汁溢出浸湿胸前衣服等现象。低出生体重儿吸吮力强者可按正常新生儿的喂养方法进行,按需授乳;吸吮力弱者可将母乳挤出,用滴管哺喂,一次量不宜过大,以免吸入气管。食后右侧卧位,床头略抬高,避免溢奶引起窒息。同时,注意部分药物可通过乳汁分泌,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异烟肼、氯霉素等,故乳母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如确系母乳不足或者乳头、乳房条件较差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则指导母亲采取科学的人工喂养方法。
(三)维持体温正常
保暖和维持体温稳定是新生儿时期重要的护理目标。新生儿房间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有条件者家庭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55%~65%。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和解剖方面的特点,其体温易受外界气温的影响,冬季环境温度过低可使新生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体温不升,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甚至发生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因此需特别注意寒冷环境新生儿的保暖。访视时应指导家长正确使用热水袋或代用品保暖,防止烫伤。夏季若环境温度过高、衣被过厚或包裹过严可引起新生儿体温上升。因此,要随着气温的变化,调节环境温度,增减衣被、包裹。
(四)日常护理
应指导父母建立家庭护理的规律,包括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体温、哭声和大小便等情况,了解新生儿的生活方式。新生儿皮肤娇嫩,且新陈代谢旺盛,应每日沐浴,水温以略高于体温为宜,可用中性的婴儿沐浴露或肥皂,介绍正确的眼睛、口腔黏膜、鼻腔、外耳道、臀部和脐部的护理方法。新生儿免疫功能弱,在脐带未脱落前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弄湿或污染脐带,以免发生感染。用柔软、浅色、吸水性强的棉布制作衣服、被褥和尿布,避免使用合成制品或羊毛织物,以防过敏。衣服式样简单,易于穿脱,宽松不妨碍肢体活动。冬季,新生儿不宜穿得过多、过厚,包裹不宜过紧,更不宜用带子捆绑,应保证新生儿活动自如及双下肢屈曲,以利于髋关节的发育。尿布以白色为宜,便于观察大小便的颜色;且应勤换勤洗,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防尿布性皮炎(红臀)。存放新生儿衣物的衣柜不宜放置樟脑丸,以免引发新生儿溶血。
(五)早期教养
新生儿的视、听、触觉已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反复的视觉和听觉训练,包括色彩鲜艳的玩具及优美的音乐,帮助新生儿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培养新生儿对周围环境反应能力。
同时,应鼓励家长与新生儿进行眼神交流与皮肤接触,促进父母与新生儿的情感连接及其感知觉发育;另一方面,父母对新生儿说话和唱歌等,可促进新生儿的智力发育。
(六)预防疾病和意外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新生儿有专用用具,食具用后要消毒,保持衣服、被褥和尿布清洁干燥。新生儿脐带未脱落前要注意保持干燥,避免脐炎。母亲在哺乳和护理新生儿前均应洗手。尽量减少亲友探视和亲吻新生儿,避免交叉感染。凡患有皮肤病、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及其他传染病者,不能接触新生儿。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生两周后应遵医嘱口服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注意防止因包被蒙头过严、哺乳姿势不当、乳房堵塞新生儿口鼻等造成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早期应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目前,我国开展的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和听力筛查,同时推荐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筛查。
二、婴儿及其家庭的健康促进
婴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对营养素和能量尤其是糖类、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但其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故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疾病。与此同时,随着月龄的增加,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物质逐渐减少,而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患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
(一)合理喂养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要求高,考虑婴儿自身进食能力及营养需求,整个婴儿期的食物以乳类为主。
对于4~6个月以内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儿则应首选配方奶粉,根据《中国0~2岁婴幼儿喂养指南》建议,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母乳喂养儿不能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适宜的阳光照射能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但鉴于养育方式的限制,阳光照射可能不是6月龄内婴儿获得维生素D最方便的途径,因此婴儿出生后数日就应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 10μg(400IU)。6个月以上婴儿要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婴儿的营养需求,为断奶作准备。家长应掌握换乳食品添加的顺序和原则、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法等,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儿的粪便,及时判断换乳食品添加的恰当与否。断奶应采用渐进的方式,以春、秋两季较为适宜。同时,注意断奶期间,婴儿可能出现焦躁不安、易怒、啼哭或失眠等表现,家长应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爱抚。随着婴儿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的发育,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自换乳食品添加起,即应训练婴儿用勺进食,最初婴儿通常会拒绝,推开勺或用舌头顶出,家长可在喂食前给婴儿喂部分母乳或配方奶,再用长柄的浅勺将少量的食物送到舌根位置,让婴儿感觉这是愉快的进食活动之一。7~8个月后学习用杯喝奶和水,以促进咀嚼、吞咽及口腔协调动作的发育,9~10个月的婴儿开始有主动进食的要求,可先训练其自己抓取食物的能力,尽早让婴儿学习自己用勺进食,有益于其手部肌肉发育,并培养婴儿的独立性、自主性。
(二)睡眠和活动
婴儿的睡眠习惯个体差异较大,活跃型婴儿睡眠通常比安静型婴儿睡眠少。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两次睡眠的间隔时间延长。6个月前婴儿每天睡15~20小时,1岁时每日睡15~16小时。为使婴儿有充足的睡眠,保证婴儿健康,必须在出生后即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1~2个月婴儿尚未建立昼夜生活节律,胃容量小,可在夜间哺乳1~2次,但不应含奶头入睡;3~4个月后逐渐停止夜间哺乳,任其熟睡。婴儿的睡眠环境不要过分安静,白天光线柔和,夜间熄灯睡觉。婴儿睡前避免过度兴奋,可用轻音乐催眠。婴儿应有固定的睡眠场所和睡眠时间,临睡前把他们放在婴儿小床上,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入睡,婴儿床应该只是睡觉的场所,不要作为婴儿玩耍的地方。习惯养成后,不要轻易破坏。
可帮助2~6个月的婴儿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每日2次;6~12个月的婴儿有部分自主动作,可在成人的辅助下进行爬、坐、仰卧起身、扶站、扶走、双手取物等动作;每日沐浴后做婴儿抚触,这些被动与主动的运动有利于婴儿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发育,增强免疫力,减少哭闹,增加睡眠,增进婴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家长应每日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到人少处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有条件者可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以增强体质和预防佝偻病,开始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逐渐延长到1~2小时,在夏季,户外活动时间宜集中在上午9点前和下午4点后。
(三)牙齿的健康
儿童出牙时即应开始关注牙齿的卫生,儿童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婴儿会感觉不舒适,表现为咬东西、吸吮手指、流涎,严重的会表现烦躁不安、无法入睡、拒食等。家长可每天用湿润的软布擦洗牙龈和刚萌出的牙齿,不要用牙刷。可给较大婴儿咀嚼磨牙棒,使儿童感觉舒适。婴儿应避免含着奶嘴入睡,以防发生“奶瓶龋齿”。
(四)生活护理
1.清洁卫生
每日早晚应给婴儿洗脸、洗脚和臀部,勤换衣裤,用尿布保护会阴部皮肤清洁。有条件者每日沐浴,天气炎热、出汗多时应酌情增加沐浴次数。沐浴不仅可保持婴儿清洁,还为婴儿提供了嬉戏和运动的机会;同时,家长也可利用这一时间观察婴儿的健康状况,更多地抚摸婴儿,并与之交流。浴后,要特别注意揩干皮肤褶皱处,如颈、腋、腹股沟等部位。婴儿头部前囟处易形成鳞状污垢或痂皮,可涂植物油,待痂皮软化后用婴儿专用洗发液和温水洗净,不可强行剥落,以免引起皮肤破损和出血。耳部及外耳道的可见部分,每日以细软毛巾揩净;鼻孔分泌物,用棉签蘸水揩除,切勿将棉签插入鼻腔;在哺乳或进食后可喂少量温开水清洁口腔,但不可用纱布等擦抹,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和牙龈。
2.衣着
婴儿衣着应简单,宽松而少接缝,避免摩擦皮肤,便于穿脱及四肢活动,质地以棉布为宜。衣服上不宜用纽扣,宜用带子,以免婴儿误食或误吸,造成意外伤害。婴儿颈短,上衣不宜有领,可用和尚领或圆领。不用松紧腰裤,最好穿连衣裤或背带裤,以利胸廓发育。婴儿臀下不宜直接垫以塑料布或橡胶单,以免发生尿布性皮炎。注意按季节增减衣服和被褥,尤其是冬季不宜穿得过多、过厚,以免影响四肢循环和活动,以婴儿两足温暖为宜。
(五)早期教育
1.大小便训练
随着食物性质的改变和消化功能逐渐成熟,婴儿大便次数逐渐减少至每日1~2次,指导家长对婴儿进行大小便训练,会坐后可以练习大小便坐盆,每次3~5分钟,不要分散其注意力。
2.视、听、触觉训练
对3个月内的婴儿,可在婴儿床上悬吊颜色鲜艳、能发出声音、能转动的玩具,吸引婴儿注意;每天定时放悦耳的音乐;家人经常面对婴儿说话、唱歌。3~6个月的婴儿需要进一步完善视、听、触觉,可选择各种颜色、形状、发声的玩具,逗引婴儿看、摸、听。注意培养婴儿分辨声调的能力,用温柔的声音表示赞许或鼓励,用严厉的声音表示禁止或批评。允许婴儿洗澡时玩水,让婴儿品尝各种质地的食物,用手摆弄各种质地食物或织物,感觉冷或热的物体,体验风的感觉。对6~12个月的婴儿应培养其稍长时间的注意力,引导其观察周围事物,逐渐认识、熟悉常见的事物;以询问的方式让其看、指、找,使其视觉、听觉与心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3.动作的发展
家长应为婴儿提供一定的运动空间和机会。2~3个月时,婴儿可以开始练习空腹俯卧,并逐渐增加俯卧的时长,培养其俯卧抬头的能力,扩大婴儿的视野。3~6个月时,婴儿喜欢注视和玩弄自己的小手,抓握细小的玩具,应用玩具培养婴儿的抓握能力,将婴儿竖立抱起,上举。7~9个月时,用颜色鲜艳的软球等玩具逗引婴儿爬行,婴儿在家长的辅助下练习站立、坐下和迈步,增强婴儿的活动能力和扩大其活动范围。10~12个月时,鼓励婴儿学习走路,给婴儿玩可以推或拖的玩具。
4.语言的培养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有序的过程。最先是练习发音,然后是感受和理解语言,最后才是用语言表达,即说话。婴儿出生后,家长就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婴儿说话,逗引婴儿“咿呀”学语,利用日常接触的人和物,引导婴儿把语言同人、物或动作联系起来。5~6个月婴儿可培养其对简单语言作出动作反应,如用眼睛寻找询问的物品、用动作回答简单的要求等来发展婴儿理解语言的能力。9个月开始培养婴儿有意识地模仿发音,如“爸爸”“妈妈”等。
5.游戏
游戏是婴儿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方式。婴儿期多为单独性游戏,游戏内容往往为婴儿自己的身体,玩手脚、翻身、爬行和学步等身体动作带给他们极大的乐趣,喉部发出的各种声响也使他们感到兴奋,他们喜欢用眼、口、手来探索陌生事物,对一些颜色鲜艳、能发出声响、能滚动的玩具感兴趣。也有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游戏,如喜欢反复不停地扔东西给家长拾起。
(六)防止意外
婴儿时期常见的意外事故包括异物吸入、窒息、中毒、跌伤、触电、溺水和烫伤等。因此家长必须时刻照看婴儿,切勿将其独自放置在一旁,避免让婴儿接触一些小型的、可能导致误吸的物品,保持婴儿远离火源和电源,妥善放置药物或有毒物品,保证婴儿被放在安全的地方,应特别向家长强调预防意外的重要性。
(七)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婴儿对传染性疾病普遍易感,为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必须切实完成计划免疫程序的基础免疫,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并注意尽量避免在某种传染病流行期间带婴儿到人群密集场所,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定期为婴儿做体格检查,进行生长发育监测,以便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检查的内容包括:①体格测量及评价;②询问个人史及既往史;③各系统检查;④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如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对临床可疑佝偻病、发育迟缓、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做进一步检查。检查的频率:6个月以内婴儿每月1次;7~12个月婴儿2~3个月1次;高危儿、体弱儿应适当增加检查次数。婴儿期常见的健康问题还包括婴儿腹泻、尿布皮炎和脂溢性皮炎、湿疹及食物过敏等,保健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健康指导。
三、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促进
(一)合理营养
幼儿正处在断奶之后、生长发育仍较快的时期,应注意供给足够的能量和优质蛋白,保证各种营养素充足且均衡。乳类供应应不低于总能量的1/3。每日5~6餐为宜。在2~2.5岁之前,幼儿乳牙未出齐,咀嚼和胃肠消化能力较弱,食物应细、软、烂,食物的种类和制作方法需经常变换,做到多样化,菜色美观,以增进幼儿食欲。由于幼儿期生长速度较婴儿期减缓,需要量相对下降,以及受外界环境的吸引,18个月左右可能出现生理性厌食(physiologicanorexia),幼儿明显表现出对食物缺乏兴趣和偏食。保健人员应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进食的特点,指导家长掌握合理的喂养方法和技巧。例如:幼儿自主性增加,应鼓励幼儿自己进食,并为其提供小块、可以用手拿的食物;在幼儿碗里不要一次放入大量的食物,有效的办法是先放少量食物,吃完后再添加,使其不感到强迫;保持愉快、宽松的就餐环境,不要惩罚幼儿,以免影响食欲。幼儿还喜欢将各种食物分开,先吃完一种再吃另一种。他们就餐时比较注重仪式,如喜欢用固定的碗、杯和汤匙等,并喜欢按固定时间进食。
在注意幼儿膳食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就餐前15分钟使幼儿作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就餐准备,避免过度兴奋或疲劳。进餐时不玩耍,鼓励和培养其自用餐具,养成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不撒饭菜等良好习惯。成人自己要改正不良饮食习惯,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
学龄前儿童饮食接近成人,食品制作要多样化,并做到粗、细、荤、素食品搭配,保证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1/2。对学龄前儿童而言,坐在餐桌旁进餐的时候很难熬,为满足儿童营养需求应“少食多餐”,每日4~5餐。还应注意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进餐礼仪。学龄前儿童喜欢参与食品制作和餐桌的布置,家长可利用此机会进行营养知识、食品卫生和防止烫伤等健康教育。
(二)睡眠和活动
儿童的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每日平均为12小时,每晚可睡10~12小时,白天小睡1~2次。学龄前儿童每日睡眠时间为11~12小时。因儿童想象力极其丰富,会导致其怕黑、做噩梦、梦游等情况,儿童不敢独自在卧室睡觉,常需要家长的陪伴,或带一个喜欢的玩具上床,以便他们有安全感。成人可在儿童入睡前与其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以减轻其紧张的情绪,但避免剧烈的活动或讲情节紧张的故事,还可在卧室内开一盏小夜灯。
12~18个月尚走不稳的幼儿,可在成人的扶持下进行有节奏的活动。3岁以内的幼儿模仿性强,可配合儿歌或音乐进行有节奏的运动。学龄前儿童十分活跃,可学习做广播体操和健美操,协调手脚运动,有益于肌肉、骨骼的发育,使他们从日常的游戏和活动中可以得到较多的锻炼。医护人员应指导家长们在儿童体格锻炼时充分利用空气、日光和水,开展“三浴锻炼”,除恶劣气候外,多带儿童在户外玩耍,衣着适宜,不要过多、过厚。
相关链接 三浴锻炼
利用自然因素(空气、日光、水)锻炼身体的方法,通常被称为“三浴锻炼”。三浴锻炼主要是借助某一种刺激,长期、反复、多次作用,使身体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保持和增进健康,提高机体对经常变化的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三)牙齿的健康
在幼儿时期,家长可用软布或软毛牙刷轻轻清洁儿童牙齿表面,到了学龄前期,家长可逐渐指导儿童自己刷牙,早晚各一次,并做到饭后漱口。为保护牙齿宜少吃易致龋齿的食物,如糖果、甜点等,去除不良习惯,如含着糖或喝着牛奶、果汁入睡。适当补充含氟物质对预防龋齿也很重要,适量的氟化物可使牙釉质更坚固。可用含氟牙膏刷牙或饮用含适量氟的水。家长还应带儿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四)生活护理
由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自理能力不断增加,幼儿3岁左右应学习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用物。家长既要促进其独立性,又要保证安全和卫生。在儿童进食、洗脸、刷牙、穿衣、如厕等时,家长可给予协助,但仍应鼓励其自理,不能包办。家长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自理条件,如衣服颜色鲜艳便于识别,衣裤宽松便于穿脱,鞋子不用系带式等。
(五)早期教育
1.大小便训练
18~24个月的儿童开始能够控制肛门和尿道括约肌,同时认知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表示便意,理解应在什么地方排泄。但大小便的控制还受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家长应多采用赞许和鼓励的方式,训练失败时不要表示失望或责怪幼儿。同时,儿童应穿易脱的裤子,更利于排便习惯的培养。选择合适的坐便器,儿童坐在上面后可以自如站起,这会让儿童感到安全。儿童大一些后可逐渐过渡到使用成人坐便器,在儿童脚下放一只小凳子可帮助平衡身体。让儿童看到便后冲水的过程,了解这是常规化行为。每次练习排便5~10分钟为宜,父母必须陪在身旁。大便训练常较小便训练先完成,因为大便较有规律性,而且幼儿对排大便的感觉更强烈。当环境突然改变时,儿童已经形成的排泄习惯可能会改变,但当情绪平稳后,排泄习惯则会恢复。2~3岁儿童大多已可以控制排尿,如5岁后依旧不能随意控制排尿则应就诊。
2.动作的发展
玩具可促进动作的发展,家长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为儿童选择适宜的玩具。12~15个月的儿童喜欢走路,他们以扔东西和捡东西,或放东西到袋中再取出为乐。18个月的儿童喜欢能推拉的玩具。因此,1~2岁幼儿要选择发展走、投掷、跳、攀登和发展肌肉活动的玩具,如球类、积木、小拉车、滑梯等。2岁后的儿童开始模仿成人的活动,喜欢玩水、沙土、橡皮泥等,喜欢在纸上随意涂画,还喜欢奔跑、蹦跳等激烈的运动,要选择能发展动作、注意、想象、思维等能力的玩具,如能装拆的玩具、形象玩具(积木、娃娃等)、小汽车等,成人可从旁引导或帮助儿童玩耍,鼓励儿童独自活动,以发展其动作的协调性。
3.语言的发展
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表现欲和求知欲,喜欢提问题、哼唱简单的歌谣、翻看故事书或看动画片等。成人应满足儿童欲望,经常与其交谈,鼓励其多说话,通过玩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促进幼儿语言的发育,并借助动画片等电视节目扩大其词汇量,纠正其发音。
4.卫生习惯的培养
家长应适时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幼儿定时洗澡,勤换衣裤,勤剪指甲,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不食掉在地上的食物,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不乱扔瓜果纸屑等习惯,同时家长应为孩子做好表率,树立好榜样。
5.品德教育
家长应适时教导儿童尊敬长辈、与人分享、互助友爱、使用礼貌用语等。当儿童破坏了家长某些规则时,如安全注意事项,可给予适当的惩罚,但切勿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这样会对儿童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在日常生活、游戏或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其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其自觉、坚持、果断和自制的能力,培养儿童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互相谦让的品质等。安排儿童学习绘画、乐器、唱歌、跳舞和手工制作,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和博物馆等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学龄前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比较大,易发脾气,家长应耐心教育,循循诱导,在其性格形成的初期即给予明确的是非观念教育,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另外,成人对儿童教育的态度和要求应保持一致,平等对待每位儿童,以免引起心理紊乱和造成儿童缺乏信心或顽固任性。
(六)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发脾气、抗拒、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吮拇指、咬指甲、遗尿、儿童手淫等,家长应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1.发脾气、抗拒
幼儿控制情绪的能力与其语言、思维的发展和父母的教养有关。儿童的生活需依赖家长的帮助。家长对儿童的要求或行为应按照社会标准予以满足或约束,尽量预见性地处理问题,减少儿童产生消极行为的机会,用诱导的方法而不是强制的方法处理儿童的行为问题,减少对立情绪的产生。父母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有助于幼儿心理的正常发育。如其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则幼儿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发脾气等。
2.攻击性行为
在游戏中,一些儿童会做出攻击性行为,他们抓、咬或打伤他人。家长可帮助儿童使用适宜的方法发泄情绪,如玩消耗体力的游戏等,并帮助此类儿童获得团体的认同。
3.破坏性行为
儿童常因取乐、好奇、表现自己的能力或精力过旺无处发泄而无意中破坏物品,而某些儿童则是由于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怒、嫉妒或无助的情绪而有意做出破坏性行为。家长应及时分析原因,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不应抑制,对有意破坏的孩子应给予正确指导和关心,但避免斥责或体罚。
4.吮拇指、咬指甲
嘴唇是婴儿最敏感的部位,吮手指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反应,它能带给孩子安全和满足感。当儿童在此期出现吮拇指或咬指甲等行为,可能表达的是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家长应注意观察,及时寻找原因。大多数吮指或咬指甲的儿童入学后受同学的影响会自然放弃不良习惯。
5.遗尿
5岁以上儿童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多发生于夜间熟睡时。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症大多是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遗尿症多由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多数遗尿儿童可在3~4年内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而自愈。
6.儿童手淫
学龄前期儿童有时喜欢玩弄自己的外生殖器。家长应积极查明原因,及时矫正,切勿责怪、体罚和讥讽儿童,避免儿童羞耻和恐惧;同时为儿童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提供足够的游戏机会。
(七)预防疾病和意外
加强预防接种及防病工作。幼儿每3个月~半年接受一次健康检查,学龄前儿童每半年~1年接受一次体格检查,监测其生长发育情况,预防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单纯性肥胖、视力异常、龋齿、寄生虫感染等疾病。通过游戏和体育活动,增强儿童体质。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如异物吸入、烫伤、跌伤、中毒、电击伤、外伤、溺水、中毒、交通事故等。
四、学龄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促进
学龄儿童大脑皮质功能发育更加成熟,认知和心理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学龄期是儿童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同伴、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大,要预防精神、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学龄儿童机体抵抗力增强,发病率较低,但要注意口腔卫生和用眼卫生,端正坐、立、行姿势。健康促进的重点是加强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品格和生活习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合理营养
学龄儿童生长发育速度虽较婴幼儿期下降,但需储备一定的营养物质为青春期的体格生长作准备。为满足儿童体格生长、体力活动、心理和智力发展等需求,学龄儿童的膳食要求营养充足且均衡。学校与家长应重视早餐和课间加餐,早餐应保证质和量,小学生常因晨起食欲不佳或上学赶时间而进食不足,最好于上午课间补充一定量营养丰富的食品,如水果、坚果、牛奶等,以保证精力充沛;还要特别重视补充强化铁食品,如蛋黄等,以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家长在安排饮食时,可让儿童参与制订菜谱和食材的准备,以增加其食欲。学龄儿童的饮食习惯和方式主要受家人、同伴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学校应开设营养教育课程,让儿童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定时定量进餐、不暴饮暴食、不喝生水、少吃零食等习惯。
(二)睡眠和活动
学龄儿童睡眠时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6~7岁儿童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10~12小时,7岁以上为9~10小时,平均约为9.5小时,应根据儿童的年龄、活动量、健康状况等因素养成个性化的休息习惯,家长应培养儿童按时上床和起床的习惯,有条件者尽量午睡片刻,以保证学龄儿童下午上课时精力充沛。此期儿童不再出现入睡时怕黑的现象,睡眠问题大多与梦游和梦呓有关。梦游常出现于快动眼睡眠期从第4期到第1期的转变过程,即睡眠后的前3~4小时内,他们往往忘记自己曾梦游过。儿童梦游时通常是突然坐起,下床行走,动作比较笨拙、重复,看上去不安,而后重新躺下入睡。只要梦游时儿童没有面临危险,尽量不要干涉他们。如果有危险,应轻柔地唤他的名字,把他领回床上,告诉他刚才梦游了,放松些,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了。当儿童保持轻松,不过于疲劳即可预防梦游,无须治疗。
学龄儿童应每天进行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系统的体育锻炼,如体操、跑步、球类、游泳等活动均能促进儿童体力、平衡、耐力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参加户外活动还有助于清醒头脑,缓解身体疲劳,增进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适量劳动也可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养成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儿童在进行体格锻炼时,家长或老师应为其选择合适的场所,同时在旁给予相应指导和保护,内容要适当,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
(三)牙齿的健康
儿童开始长出恒牙大约在6岁,因此第一颗恒牙又称6龄牙,通常是第一磨牙。儿童换牙主要集中在学龄期间,因此应特别注重学龄期儿童的口腔卫生,家长应定期带孩子接受牙科检查,指导并监督儿童使用正确的刷牙方式。可让孩子使用含氟牙膏,以避免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在牙刷的选择方面,应选择软毛、小刷头的牙刷。指导并监督儿童养成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预防龋齿。
(四)培养教育
加强儿童品德教育,以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情及学习、生活习惯,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儿童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如唱歌、跳舞、绘画等,陶冶高尚情操。严格禁止儿童吸烟、饮酒、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宣传媒介帮助儿童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
(五)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儿童对学校不适应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或拒绝上学。其原因多种多样,如与家长分开产生的分离性焦虑、恐惧某位老师、讨厌学校环境、与小伙伴关系紧张以及害怕考试等。家长需查明原因,并与学校老师配合,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适应校园生活。学习困难的儿童应排除情绪行为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特殊发育障碍。
(六)预防疾病和意外
保证学龄儿童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每年体格检查一次,按时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宣传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并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学校和家庭应为学龄期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配套的桌椅和适宜的光线,课间要到户外活动,进行远眺以缓解视力疲劳,并积极开展眼保健操活动,预防近视,一旦发生近视,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注意指导儿童用眼卫生和培养儿童正确的坐、立、行走和读书的姿势,如看书、听课、写字时不要弯腰、歪头、扭身,站立和行走时不要斜肩、驼背等,预防脊柱异常弯曲。学龄儿童常发生的意外伤害包括溺水、车祸,以及在活动时发生擦伤、割伤、扭伤、挫伤或骨折等。儿童必须学习交通规则和防范意外事故的知识,以减少伤残的发生。
(七)游戏
学龄儿童的游戏多为竞赛性游戏。儿童在游戏中为完成某个目标而制订一些规则,彼此遵守,并进行角色分工,如完成一项比赛或表演等。游戏的竞技性和合作性高度发展,并出现游戏的中心人物。学龄期儿童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同伴一起玩耍。
五、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健康促进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过渡到成人的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后的阶段,此期儿童体格生长迅速,认知、心理和社会行为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但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尚不稳定,还要面对突然增多的社会压力,青少年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健康问题。青春期是人生中决定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需要社会及家庭给予特别关注。
(一)合理营养
青少年作为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此期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加之脑力劳动和体力消耗大幅增加,因此,必须供给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如铁、钙、碘等营养素。青少年的食欲极其旺盛,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营养知识以及受大众传媒和同伴的影响,他们喜欢吃一些营养成分不均衡的流行快餐食物,甚至不吃早餐,从而造成营养失衡。当女孩开始注意自己的身材和外貌时,她们会对正常范围内的体重增加而担心,形成过度偏食或挑食,甚至发展为厌食症,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家长、学校和保健人员有责任指导青少年挑选营养适当的食品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睡眠和活动
青少年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满足其体格迅速生长的需求,应养成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家长应起到榜样和监督作用。青少年每日应进行一定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是游戏、玩耍、体育活动等的一部分,也可是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同时,每周应有3次以上中、大量的锻炼,每次坚持20~30分钟,可在体育课由老师指导完成。经常的体育锻炼能减少青少年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发生,同时可降低其发生抑郁和情感障碍的危险。
(三)健康教育
指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容易染上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甚至有的青少年染上酗酒、吸毒及滥用药物的恶习,应加强正面教育,利用多种方法大力宣传吸烟、酗酒、吸毒及滥用药物的危害,强调青少年应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负责,使青少年自觉抵制此类不良生活方式,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加强对少女的经期卫生指导,特别是月经初潮的少女,指导其重视生活的规律性,避免受凉、坐浴、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注意会阴部卫生等,帮助她们应对经期压力。青春期健康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性教育,家长、学校和社科人员可通过上卫生课、发放宣传手册、交谈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性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介绍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性征、月经、遗精、妊娠、性行为、性传播疾播疾病等知识,消除青少年对性和对异性交往的困惑和矛盾,指导青少年与异性正常交往。并自觉抵制黄色书刊、录像等的不良影响。对于青少年的自慰行为如手淫等应给予正确引导,客观地介绍其对健康的危害,避免夸大,避免青少年对此产生恐惧、苦恼和追悔的心理冲突和压力。
(四)法制和品德教育
青少年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外界一些错误的或不健康的人或物的影响。因此,需要为青少年提供系统的法制教育,倡导助人为乐、勇于上进的道德风尚,严格抵制腐化堕落思想的影响。
(五)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其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和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就可能在其情绪、性格、情感及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所以,及早发现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及行为问题,及时给予调整,对其身心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为出走、自杀、自闭及对自我形象不满等。家庭及社会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此类问题,出现问题时积极解决。
(六)预防疾病和意外
青少年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可出现痤疮、良性甲状腺肿、高血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女孩易出现月经不规则、痛经等。青少年应重点防治近视、龋齿、结核病、风湿病、沙眼、肥胖、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神经性厌食和脊柱弯曲等疾病,可通过定期健康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意外创伤和事故是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常见的问题,包括运动创伤、交通事故、溺水、打架斗殴所致损伤等,应继续进行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