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抗菌术和灭菌术
医院既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地方,又是抵抗力低的人群聚集的场所,相互接触和污染的机会多,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在外科领域,微生物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和空气进入伤口,引起感染。针对这些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即称无菌术,由抗菌术、灭菌术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无菌原则除了作为预防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必要措施外,目前已渗透到医院管理工作中,因此要求医务工作人员树立无菌概念,在诊疗工作中贯彻无菌原则,尽量避免和减少外科感染的发生。
抗菌术又称消毒法,多数是指应用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外科用品、体表皮肤黏膜及表浅体腔的有害微生物。抗菌术只是针对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等)。抗菌术只要求将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无害的程度,而并不要求把所有的有害微生物全部杀灭。用于抗菌术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的,称为灭菌术。从理论上讲,灭菌的概念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但从实际上看来,一些微生物总是以有限的机会得以保留,灭菌术仅要求把微生物存活的概率减少到最低限度。灭菌术本身对各种接受灭菌的物品也有不良的损害作用,如灭菌可以改变药品的成分,故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实际上要做到完全无菌是困难的。灭菌术常用的物理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紫外线灭菌和过滤除菌等,常用的化学药品则有环氧乙烷、甲醛、戊二醛、乙型丙内酯和过氧乙酸等。凡能杀灭繁殖体型微生物及其芽胞的物理因子或药物,均称灭菌剂,所有的灭菌剂应当是优良的消毒剂。
病原微生物广泛存在于空气、地面、墙壁和物品的表面(包括医疗器械)及病员或工作人员的体表,可以通过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或经过输血、输液、注射和手术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感染。随着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使致病菌的耐药性、分布及其流行均有所改动;同时检查技术的改进,也使辨认的菌种增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多种肠道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类杆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肠球菌、厌氧球菌和组织毒素梭状芽孢杆菌)都成为切口感染的致病菌,耐药菌株也增多。因此,实施无菌术防止手术切口感染,是降低手术感染率的基本措施,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代替这一原则。
抗菌技术的产生和采用大大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而抗生素的确是防治感染的一种有力措施。但在抗生素时代的今天,尚有不少外科医生不重视手术无菌技术,过分依赖抗生素的作用,甚至滥用抗生素,常常导致产生多种抗药性菌株,其结果是医源性伤口感染率、肺炎及败血症发生率等显著上升。同时部分医生夸大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并作为弥补无菌术或手术上缺陷的一种手段。因此,这种错误观念如不彻底纠正,必将阻碍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用于无菌术中的一切操作规则和管理制度不容忽视,它们与抗菌术和灭菌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无菌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