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临床规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 并发症防治

5.1 置管并发症
(1)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
主要有伤口出血、颈部血肿、误穿颈动脉、气胸、血胸、空气栓塞、心律失常、心脏压塞等。颈部血肿严重时可压迫气管引起窒息,多由于误穿动脉且局部压迫止血不当引起。气胸和血胸多因穿刺时穿刺针置入过后、过深,损伤了颈内静脉后外侧的胸膜顶所致。右心房舒张时其压力较远处静脉为低,如穿刺时穿刺针或静脉导管封闭不严,则可引起空气进入血管发生栓塞。穿刺时如导引钢丝置入过深,刺激心房甚至心室则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导丝质地过硬且操作用力过大,也可穿破心脏而引起心包填塞。
(2)股静脉置管并发症:
主要有腹股沟局部血肿、误穿股动脉及腹膜后出血等,其中腹膜后出血多因导丝质地过硬及操作过于用力导致静脉穿破而引起。
(3)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症:
与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类似,主要有气胸、血胸、空气栓塞、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穿刺部位出血等。此外,与其他静脉置管相比,锁骨下静脉置管远期发生中心静脉狭窄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目前临床已较少选择。
总之,静脉置管后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出现置管并发症需根据临床情况及时处理。置管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是防治关键。有条件的单位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可显著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5.2 导管血流量不足
导管血流量不足的原因包括置管时导管扭结、导管前端位置不当、导管内血栓形成、导管外血栓或纤维素套包裹等。通常表现为血液净化治疗时循环回路的压力升高、血流量不足等。防治措施包括:置管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导管扭结;选择合适长度的导管,通常股静脉导管尖端应达到下腔静脉,颈内静脉导管尖端应达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此外,合理抗凝剂封管非常重要,包括抗凝剂种类和浓度选择,封管液的容积。为避免血液回流至导管内,封管结束注射器拔出时动作要轻,封管后避免牵拉导管和置管部位剧烈运动。
5.3 感染
导管相关感染是静脉导管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可分为导管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感染。导管出口感染主要表现为导管出口皮肤或隧道表面皮肤红肿,皮温升高,并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处理可定时局部清洁消毒,更换敷料及口服广谱抗菌药物,多能好转。导管隧道感染多表现隧道肿胀、出口处有脓性分泌物及发热,如明确诊断可先予静脉广谱抗生素治疗,如效果不佳则应及时拔管。通常普通透析患者治疗2周无效则可拔管,但在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因疾病本身较重,如治疗3天无效即可考虑拔管,同时更换抗生素继续治疗。血液扩散性感染多表现治疗开始后1小时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包括畏寒、寒战、发热等。一旦考虑诊断,处理上包括:立即从导管和其他部位静脉抽血培养,终止血液净化治疗(待在新的部位重新置管后再治疗),选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治疗,并尽早拔除感染导管。治疗中根据临床情况,可依据血培养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建议应用2周。
在置管过程中和导管护理中严格遵循手卫生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是防治导管相关感染的关键。规范的导管和穿刺部位的护理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重要环节,包括每次使用前均因对导管及周围皮肤进行检查、清洁等,可应用0.5%洗必泰醇制剂进行置管部位皮肤清洁护理,如患者对此制剂有禁忌,也可应用碘伏、碘酊或70%乙醇。导管放置和每次使用后均应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或半透明敷料覆盖导管位置,如敷料潮湿、松动或发生污染应及时更换,上述措施可显著降低感染发生风险。有报道采用枸橼酸盐封管有一定预防感染作用。
5.4 导管血栓形成
发生率可高达33%~67%,是引起导管失功能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如处理不当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脑栓塞、肺栓塞等。一旦发生血栓,可以采用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r-tPA)等溶栓治疗。需注意的是,对于存在导管周围血栓的患者,拔管时应谨慎,必要时需请放射介入科或血管外科协助拔管。合理抗凝及抗凝剂封管是防治的关键。

(邹建洲 丁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