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藏毛窦囊肿
一、概述
藏毛窦(pilonidal sinus)是软组织内的慢性窦道或囊肿,多发生于骶尾臀间沟。该病临床少见,发病率约为0.7%,其中16~25岁为发病高峰。男性、肥胖、家族史等是该病发病危险因素。关于其发病机制尚有争论:先天致病学说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内外胚层的不完全分离致病。后天致病学说认为该病是一种获得性病变,源于毛发刺入皮肤后引起的异物性炎症反应。发病部位多位于易受毛发刺入的骶尾部及临床上容易复发的特点支持后天致病学说。目前普遍接受后天致病学说,成人藏毛窦多为获得性。发生于骶尾部的藏毛窦称为骶尾藏毛窦,最为常见,此外腋下、腹股沟区、指间等部位藏毛窦病例偶有报道。
藏毛窦主要病理表现包括原发管道、窦腔、次发管道以及毛发。本病临床症状多样,可表现为无症状皮下囊肿,急性脓肿、慢性炎性窦道,多间断发作、慢性迁延,局部可形成多个窦道外口。病程长者有恶变风险,可恶变为鳞状细胞癌。
临床一经诊断藏毛窦,多手术切除治疗。但手术复发率较高30% ~52%。复发率与家族史有关,家族史阳性患者较无家族史有着更高的复发率,随着时间延长,这种差别更明显。窦道的不完全切除是术后复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术中应用美蓝染色寻找窦道,便于彻底切除病灶,对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积极作用。
二、病例摘要
1.患者,男,18岁,因“骶尾部疼痛6个月”就诊。超声于骶尾部紧邻皮下的软组织内探及类圆形低回声,边界清,病灶内可见线样强回声。CDFI未见血流信号。后经手术切除,证实为藏毛窦囊肿(图2-3-1,图2-3-2)。
图2-3-1 藏毛窦囊肿
图2-3-2 藏毛窦囊肿
2.患者,男,25岁,因“骶尾部肿块1年,加重1周”就诊。超声于骶尾部皮下可探及一以囊性为主病变,可见2个皮肤窦道(白色箭头处)。后经手术切除,证实为藏毛窦囊肿(图2-3-3)。
3.患者,男,31岁,因“反复肛周肿胀10年”就诊。超声可探及一低回声肿物,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后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藏毛窦囊肿(图2-3-4)。
藏毛窦囊肿断面示意图(图2-3-5):
高频超声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广泛应用于浅表病变诊断。藏毛窦超声多表现:①紧邻皮下的软组织异常回声,多可见窦道开口于皮肤,随着病程迁延,藏毛窦窦道数目会逐渐增多,慢性发病者较急性发病者存在更多的窦道;②混合回声病灶,炎症的不同时期病灶声像图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含液性无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包块,或实性成分为主混合回声包块。考虑与病程不同阶段,液化及炎性肉芽组织比例不同所致;③病灶内线样强回声,即毛发结构,为藏毛窦特征性表现。支持该病源于毛发刺入皮肤后引起的异物性炎症反应的致病学说,但毛发样结构并非所有病例超声均能显示,未发现者可能是毛发由手术排出或自行由瘘口排出所致。
图2-3-3 藏毛窦囊肿
图2-3-4 藏毛窦囊肿
图2-3-5 藏毛窦囊肿断面示意图
左侧为头侧,右侧为足侧。窦道被覆慢性肉芽组织,上皮碎屑及毛发。窦道位于皮下组织
三、小结
本病的超声诊断主要需与肛瘘、肛周脓肿、骶尾部表皮样囊肿相鉴别:①肛瘘与藏毛窦都可以显示为低回声病变及窦道,肛瘘由瘘管、内外瘘口组成,内瘘向肛门延伸,到达肛管直肠腔内,而藏毛窦病灶只有外瘘,纵向深度较浅。部分病例可向肛门方向延伸,但窦道末端未与肛管直肠相连。②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位于肛管、直肠周围,可见窦道与肛管直肠相通,未破溃或未行手术切开引流,无皮肤瘘口形成。③骶尾部表皮样囊肿,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引起,超声表现为皮下紧邻皮肤,囊壁清晰,形态规整肿物,CDI内部无血流信号。
高频超声检查对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及病变范围确定有重要价值,毛发样结构是其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充分认识其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合好发年龄、部位,有助于准确诊断,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