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中国公共卫生的特点
195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之初,是以计划免疫与爱国卫生运动为特色,以预防医学系与卫生防疫站为依托,以流行病学与五大卫生(食品卫生、劳动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和放射卫生)体系为主体,以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为支撑,以生物医学模式为特征的疾控体系,达到了广覆盖,低投入,效果好的目标,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雏形。
2003年SARS流行以后,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公共卫生事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卫生监测与应急能力有了长足提高;然而,在取得新成就的同时,我国疾病防控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当人们将目光锁定在传染病防控上的时候,对慢性病、环境、职业健康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同样属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内的卫生问题关注不够,在社会上普及“大卫生”的观念亟待提高;此外,新时期基于科学证据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决策开始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发展公共卫生和坚持循证决策是未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公共卫生六十余年的发展,主要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即“政府重视,政策支持;面向人群,预防为主;社会动员,全民参与;适宜技术,科技支撑;群防群控,经费保证”。具体包括:①公共卫生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支持,更需要政策和制度的保障;②预防为主的方针贯穿于我国公共卫生六十余年的发展进程,在人群层面上进行疾病预防控制,是减少各类疾病的有效手段;③公共卫生是一项关于全民健康的事业,涉及到卫生、农业、环保、教育、科技等多领域,需要全社会动员,多部门协作,更需要全民参与、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行动;④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公共卫生也在探索新的理论和技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适用于各类人群的适宜技术,才能真正将公共卫生策略、方法应用到人群健康的防护中去;⑤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经费投入,是公共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