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是由破伤风杆菌由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为特征。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天,多为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随后发展为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有阵发性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发绀、窒息。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早期尚无典型表现时,可用压舌板检查患儿咽部,若越用力下压,压舌板反被咬得越紧,也可诊断。经合理治疗1~4周后痉挛逐渐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能吮乳,完全恢复约需2~3个月。病程中常合并肺炎和败血症。
【诊断】
1.诊断标准
①有不洁接生史;②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痉挛反复发作。
2.按病情分轻度和重度
(1)轻度:
①潜伏期>7天;②开始期>24小时;③牙关紧闭、无频繁发作的全身痉挛。
(2)重度:
①潜伏期≤7天;②开始期≤24小时;③入院时体温≥39℃或体温不升者(腋温);④频繁自发痉挛发作发绀、角弓反张和(或)呼吸异常(不规则、暂停);⑤合并败血症、肺炎、硬肿症等。具备其中3条为重度(④为必要条件)。
【治疗】
控制痉挛、预防感染、保证营养是治疗中的三大要点,疾病初期的控制痉挛尤为重要。
1.中和毒素
只能中和尚未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毒素。破伤风抗毒素(TAT)2万U,其中1万U肌注,1万U加入10%葡萄糖液50ml中,缓慢静脉滴入。之前一定要做皮试。若皮试阳性需脱敏。
2.止痉
首选地西泮。重度首次缓慢静脉推注地西泮2~3mg,止痉后,插鼻胃管并保留胃管,给予地西泮计划治疗,轻度2.5~5mg/(kg·d),重度7.5~10mg/(kg·d),分6次鼻饲(与鼻饲牛乳同步),达到地西泮化。“地西泮化”的标准,即患儿浅睡,咳嗽、吞咽反射存在,体检时无抽搐,仅在注射、穿刺或吸痰时出现短暂肌强硬,但无明显发绀,使患儿处于深睡状态。大剂量维持4~7天,逐渐减量,直至张口吃奶。痉挛解除才停药。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四肢松弛、呼吸浅表、反复呼吸暂停,及时调整剂量。在地西泮计划治疗过程中,再出现痉挛者,则临时辅用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
(1)苯巴比妥钠:
首次负荷量为15~20mg/kg,缓慢静注;维持量为每天5mg/kg,分4~8小时1次,静注。可与地西泮交替使用。
(2)10%水合氯醛:
剂量每次0.5ml/kg,胃管注入或灌肠,常作为发作时临时用药。
3.控制感染
选用青霉素20万~40万U/次,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甲硝唑7.5~15mg/kg/次加入葡萄糖液滴注,每天2次。合并其他细菌感染者,采用有效抗生素。
4.维持营养
鼻饲母乳(牛奶)及多种维生素,乳量每次20~30ml,逐渐增加40ml。如痉挛窒息发作者,停止鼻饲、止痉后恢复鼻饲。供给热卡60~80kcal/(kg·d),不足部分静脉输注葡萄糖、复方氨基酸或血浆,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5.其他对症治疗
有呼吸衰竭表现:采用东莨菪碱每次0.03~0.05mg/kg,间隔10~30分钟,病情好转后延长使用时间,直至呼吸平稳、面色红润、循环情况良好停用。合并脑水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6.护理
保持环境清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频繁痉挛发作、面色发绀给氧。做好脐部皮肤护理,预防硬肿及皮肤感染(如尿布性皮炎)。鼻饲药物及奶液时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一切操作和治疗集中进行。
【预防】
1.严格执行新法接生,接生时必须严格无菌。
2.接生消毒不严的新生儿,争取在24小时内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近端用碘酒消毒,并注射TAT 1500U预防注射。
3.对不能保证无菌接生的孕妇,于妊娠晚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张金晶 王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