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诊疗常规:新生儿诊疗常规(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新生儿胆汁淤积综合征

新生儿胆汁淤积综合征(neonatal cholestasis)是由于肝细胞不能正常合成胆汁酸,或由于胆管系统功能异常不能有效地将胆汁排泄导致胆红素、胆酸及胆固醇在血液及肝外组织蓄积的临床过程。
【病因及发病机制】
常见原因包括梗阻性、遗传代谢性、感染性及中毒性疾病,其中胆道闭锁、特发性婴儿肝炎最常见。
1.肝细胞性
新生儿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药物及中毒等。
2.肝后性梗阻
包括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胆囊结石、胆汁浓缩、囊性纤维化病、新生儿胆总管硬化等。
3.遗传代谢病
α 1-抗胰蛋白酶缺乏、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尼曼-皮克病、新生儿垂体功能低下、囊性纤维化病等。
【诊断】
一旦诊断胆汁淤积即应尽快明确病因,但快速、有效地诊断新生儿胆汁淤积的病因往往较难。
1.临床表现
黄疸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达92%,还包括大便颜色变浅、尿色加深、肝大或质地改变等,皮肤瘙痒在新生儿期较少见。
2.胆红素测定
2004年北美儿科胃肠、肝病、营养学会对新生儿胆汁淤积的定义如下:如果总胆红素<5mg/dl,直接胆红素>1.0mg/dl为异常;如果总胆红素>5mg/dl,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的20%为异常。我国采用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作为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标准,仅总胆汁酸升高不能作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
3.病理检查
美国儿科学会推荐对诊断不明的胆汁淤积患儿、诊断胆道闭锁考虑外科手术的患儿应行经皮穿刺肝脏活检。
4.影像学检查
(1)放射性核素扫描:注射核素24小时后肠道内无核素显影为异常,可反映胆道梗阻或肝细胞功能障碍。
(2)肝胆系统磁共振显像(MRCP):近年应用逐渐增多,可准确地除外胆道闭锁。
(3)十二指肠吸引:若十二指肠引流液中不含胆汁,应注意胆道梗阻或肝细胞功能障碍。
(4)内镜逆行性胆总管胰腺显影(ERCP)。
(5)腹部超声。
5.其他
血清谷氨酰胺转肽酶(GGT)、血清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
6.针对原发病病因的检查
除前述有关胆汁淤积症诊断及肝活检病因诊断外,还应根据可能的原发病进行针对性检查,如针对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特异酶学、基因检查,各类可能的感染性疾病的系统检查,如针对败血症进行的血培养、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监测,针对病毒感染的血清病毒抗体检查等。有时病因会有所交叉及重叠,如胆道闭锁合并CMV感染,因此,对胆汁淤积症患儿应全面进行病因学评估。
【治疗】
1.病因治疗
采用内科和外科方法对确定的导致胆汁淤积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1)胆道闭锁或其他导致胆道梗阻的畸形:
一旦确诊,应积极、尽早治疗。手术效果与胆道闭锁类型、手术时间有关。肝门肠吻合术(Kasai手术)可缓解胆汁在肝脏的淤积,减轻对肝脏的损害,手术越早预后越好。根据早期治疗与否及治疗效果,成长期肝移植也是治疗选择之一。
(2)感染:
尽快明确病原,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宜的抗感染药物。治疗中除注意原发感染的治疗外,还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继发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3)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
需综合治疗。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如早产儿系统管理、围术期管理,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胃肠外营养比例,缩短胃肠外营养时间,选用新生儿适宜的胃肠外营养成分。
2.对症治疗
(1)保肝、利胆:
熊去氧胆酸是外源性胆汁酸,可促进胆汁流动,剂量10~30mg/(kg·d)。有肝功受损可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谷胱甘肽、肝水解肽、门冬氨酸鸟氨酸、复方甘草酸苷等保肝药。
(2)其他:
对较重病例,注意肝功能异常导致的各种合成、代谢功能不足,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检测凝血功能,对凝血功能异常者进行矫正,以及合理的营养支持。
3.预防
加强产前保健,及时发现母亲存在的可能导致婴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情况并积极治疗;出生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治疗存在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对黄疸患儿注意家族史的询问,对突变位点明确的疾病考虑产前咨询及必要的产前诊断。早期治疗时全面分析病情并评估治疗的利弊,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并严密观察;积极开展肠道内营养,肠道外营养时注意营养素来源的选择、合适的配比,必要的营养素如牛磺酸、胆碱的添加等。

(陈慧 王慧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