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给予(或补充)人体代谢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糖类、脂肪、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肠黏膜屏障,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由于营养物质经由肠道和门静脉吸收,可被机体很好地利用,其过程符合人体生理,并发症少,而且经济、安全。所以,只要肠道存在功能,应首选肠内营养。
【适应证】
1.胃肠道功能正常,
但食物摄入不足或不能经口进食者。
(1)经口进食障碍者:如昏迷或口腔疾病,咽喉及食管手术病人。
(2)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如恶性肿瘤病人。
(3)高代谢状态者:如复杂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危重病症(非胃肠道疾病)病人。
(4)肝肾功能不良、肺功能不全及对糖不耐受的病人等。
2.胃肠道功能不良者
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炎性肠病、消化道瘘及短肠综合征等。
【禁忌证】
1.完全性肠梗阻;
2.严重腹泻;
3.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4.远段高流量肠瘘;
5.肠道或腹腔感染;
6.严重消化吸收不良;
7.休克;
8.严重短肠综合征进行肠内营养失败;
9.存在不能用药物控制的恶心、呕吐;
10.经口进食障碍且无法置入喂养管者。
【实施途径及输注方法】
(一)肠内营养的实施途径
肠内营养包括口服和管饲两种途径。
1.口服
是营养摄入的首选途径。可刺激唾液的分泌,利于食物消化,且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故优于管饲。当病人因进食不足造成营养缺乏时,应考虑口服补充营养制剂。
2.管饲
(1)鼻胃管:
即经鼻将喂养管末端放置至胃。适于短期(<4周)肠内营养支持者。
(2)鼻肠管:
包括经鼻十二指肠导管和经鼻空肠导管。鼻肠管主要适用于短期肠内营养支持(<4周)、存在误吸风险、经胃喂养不耐受或不能经胃喂养(如胰腺炎等)者。
置管方法:鼻肠管置入可借助导丝或内镜引导,将导管末端经幽门送入十二指肠,也可利用螺旋导管前端的重力和促胃动力药物作用实施盲插,导管末端位置应到达屈氏韧带下30~60cm处。
(3)胃造口:
适于肠内营养支持预计时间>4周,吞咽困难、长期机械通气、口咽部及食管手术围术期、上消化道肿瘤者。
置管方式主要有三种: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置管术、透视下胃穿刺造口置管术及外科胃造口置管术。
(4)空肠造口:
于腹壁上开口,将空肠造口管置于肠道内,进而给予营养物质。适用于需长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者。
(二)肠内营养的输注方式
1.顿服输注
类似于少量多餐。在特定时间间隔内,将肠内营养液用喂食器分次缓慢注入(一般每天4~6次),每次100~300ml,于10~20分钟内输注完毕。由于营养液进入胃内较快,易引起胃肠道反应。适用于导管末端在胃内且胃肠功能基本正常的病人。
2.间断输注
与顿服相似,但输注时间相对更长。将输注营养液的管道和喂养管连接,利用重力作用缓慢滴注。每次于2~3小时内输完,间隔时间为2~3小时。多数病人可耐受,但不建议用于导管末端在小肠的病人。
3.周期性输注
晚上输注,白天不输注,鼓励病人白天经口进食。
4.连续输注
在12~24小时内连续滴注。可利用肠内营养泵配合加温器进行,有利于保持速度和温度的恒定,便于监测、管理。适用于肠内营养耐受性较差、胃肠功能不全、经十二指肠及空肠造口进行肠内营养的病人。
【护理措施】
(一)管道护理
1.妥善固定
注意观察导管体外的标记。经鼻置管者,应先将导管固定于鼻尖部,再用“高举平抬”法将导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造口置管者,其导管是用缝线、盘片或水囊固定于腹壁,病人翻身或床上活动时,要注意预防管道受压、打折、扭曲甚至脱出。
2.明确导管末端位置
确定导管位置的金标准是X线检查。另外,还可利用pH试纸测量回抽液酸碱度或目测回抽液性质来辅助判断导管末端位置。
注意:胃液pH的平均值为4.32,偏酸;十二指肠液pH的平均值为7.8,偏碱。胃液多为无色、草绿色或棕色,有轻度的酸味;十二指肠液多为黄色,较为黏稠,没有团絮状物。
3.预防导管堵塞
对连续输注者,至少每隔4小时用30ml温水脉冲式冲管一次;固体药物要充分研磨和溶解;每次输注药物或营养液前后均应用10~30ml温水冲洗管道,以减少药物对导管的腐蚀或堵塞。一旦发生堵管,应立即用20ml温开水反复脉冲式冲管。必要时,更换喂养管。
注意:堵管进行冲洗时,要将反流到注射器内的营养管内沉积物连同冲洗液一并丢弃,重新抽取温开水进行冲管。
(二)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腹泻
腹泻是肠内营养最常见并发症。肠内营养初期胃肠道容易激惹,营养液输注过快、温度过低或浓度过高,均易导致腹泻。长时间禁食,肠黏膜萎缩导致消化吸收不良,亦容易引发腹泻。
观察:询问大便次数、排便量及粪便性质;注意听诊病人的肠鸣音;严重腹泻者要注意观察肛周皮肤情况,有无红肿、破溃、糜烂等。
护理:
(1)进行肠内营养时,严格遵循“浓度从低到高、喂养量从少到多、输注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
(2)在营养液配制和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现配现用。
(3)保持适宜的输注温度,可应用营养泵和持续加温器,以保持恒温、匀速输注。
(4)营养制剂选择:推荐使用含可吸收性纤维素和益生菌的制剂,尽量避免食物中含有短链碳水化合物,减少或不使用会引起腹泻的药物。对乳糖不耐受者,可使用无乳糖配方营养液。
(5)发生腹泻时,要及时找出原因,尽早治疗,并加强肛周皮肤护理。
2.误吸
指胃、食管、口腔或鼻腔内物质经咽部进入气道的过程,是肠内营养最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原因:①胃排空不良,胃液及营养液反流。②喂养管径不合适。管径越粗,对食管下段的扩张作用越明显,发生反流、误吸的风险也相应增加。③幼儿、老人、病情危重、呼吸道疾病者,因呼吸功能和神经肌肉功能较差,导致吞咽反射功能不良,易发生营养液反流,引起误吸。
观察:注意病人是否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呛咳或咳出营养液类似物;吞咽后是否出现声音嘶哑;有无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或发绀等表现。发生上述情况,应怀疑误吸可能。
护理:
(1)对于意识障碍者,尤其是神志不清、格拉斯哥评分<9分及老年病人,在行肠内营养前翻身,并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净,可有效降低误吸发生率。
(2)选择管径适宜的喂养管进行鼻饲,成人可选择14号胃管。
(3)胃内残余量每4小时测定一次,若残余量>150ml,应延缓肠内营养的使用。
(4)肠内营养行人工气道者需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声门下吸引。
(5)注意及时检查病人有无腹胀、反流等误吸的危险因素,每4小时听诊肠鸣音一次。
(6)发生误吸时,鼓励和刺激病人有效咳嗽,及时排出吸入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吸入物。
3.胃潴留
指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主要由胃张力减退,蠕动减少或消失引起。
观察:注意病人是否有上腹饱胀、反酸、嗳气、呕吐食物或胆汁等表现。
护理:
(1)导管末端在胃者,应利用顿服或间歇输注;导管末端在幽门后者,最好采用连续输注方式进行喂养。
(2)肠内营养全过程(尤其经胃),最好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至少30°~45°。
(3)颅脑重度损伤者,宜经空肠进行肠内营养。当经幽门后喂养出现胃潴留时,应进行胃管减压。
(4)监测胃残余量:经胃喂养者,首个48小时内应每4小时监测1次胃残余量;达到目标速度后应每隔6~8小时监测1次残余量;当胃残余量>200ml,可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如复方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等;当胃残余量<500ml时,若无不耐受的其他表现,不应终止肠内营养。
4.便秘
摄入水量不足或营养物质稀释水量过少、饮食结构欠规范、长期卧床或活动较少等都会增加便秘的风险。
观察:注意询问病人的排便状况,有无排便困难、腹胀、腹痛等表现。
护理:
(1)肠内营养液中适量添加可溶性膳食纤维,以增加排便次数和量。
(2)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增加活动量,促进肠蠕动,改善便秘。
5.高血糖或低血糖
病情危重者常由于胰岛素抵抗等因素而发生应激性高血糖;肠内营养过程中静脉使用胰岛素者,可因胰岛素调控不当而导致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
观察:注意病人有无尿量增多、心率加快、呼吸缓而深等表现,准确监测血糖,以及时发现高血糖。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虚汗、心率加快、昏迷等表现,警惕低血糖发生,应立即监测血糖水平。
护理:
(1)对使用肠内营养,尤其是病情危重者,应采用静脉血糖和(或)快速末梢血糖监测其血糖波动情况,尽量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10mmol/L范围内。
(2)对于危重病人,持续静脉胰岛素治疗较皮下给药效果好,但要注意根据病人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6.鼻、咽部、食管黏膜及皮肤损伤
观察:病人鼻、咽部及食管黏膜有无破溃或感染等表现,面部皮肤有无粘膏过敏或皮炎,造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糜烂等。
护理:
(1)经鼻留置喂养管者,应选用细软材质的喂养管,同时将油膏涂抹于鼻腔黏膜起润滑作用,以防鼻咽部黏膜因长期受压形成溃疡。
(2)经胃、空肠造口进行肠内营养者,要注意保持造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损伤。
【注意事项】
肠内营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六度”。
1.浓度
尽量使用等渗性营养液,利于病人耐受。
2.速度
注意匀速输注,可使用肠内营养泵由慢到快输注。一般情况下,泵输注速率按胃50~150ml/h、空肠20~100ml/h的速度进行。
3.温度
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8~40℃之间,有条件可使用持续加温器,保证温度恒定。
4.角度
肠内营养过程中,须将床头抬高30°~45°,并在营养液输注结束后半小时内继续采取半卧位。
5.清洁度
营养液的配制和输注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意手和器具的卫生(尽量采用一次性输注装置),避免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6.合适度
依据病人病情、胃肠功能等,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营养液剂型及输注方式。
关键点
1.肠内营养时床头抬高30°~45°,结束后半小时内采取半卧位,可有效避免误吸和呕吐。
2.喂养前保证导管末端在准确位置,可预防因导管移位所致的相关并发症。
3.肠内营养过程中,若静脉使用胰岛素,准确监测血糖并根据营养液输注状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可有效预防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