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综合征,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根据导致休克的原因不同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按照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将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外科最常见的休克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按照休克的演变过程,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表3-1)。休克的处理原则包括去除病因、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纠正组织缺氧和氧债、防止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个人情况:
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等;
(2)既往史:
病人既往有无手术史、外伤史、感染史,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有无门静脉高压症,有无肿瘤等;
(3)其他:
有无严重烧伤、骨折、其他损伤引起的失血或失液;有无大量呕吐、腹泻;有无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有无寒战、发热和腹痛等。
表3-1 休克的分期和和临床表现
2.身体状况
(1)神志和精神状态:有无烦躁、淡漠、兴奋、谵妄甚至昏迷;
(2)皮肤温度、色泽:有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
(3)血压和脉率:休克初期,脉搏增快,血压正常或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减小;
(4)体温: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体温可能偏低;
(5)尿量:是否出现少尿或无尿;
(6)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有无异常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
(1)病人和家属对休克的了解程度,对各项治疗的接受程度;
(2)是否担心休克的预后,有无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
(3)家庭社会支持情况如何。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液不足
与大量失血、失液或体液重新分布有关。
2.外周组织灌注无效
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用氧障碍有关。
3.体温异常
与感染、微循环障碍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抵抗力下降、侵入性治疗相关。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液维持平衡,生命体征平稳。
2.病人微循环灌注改善,面色红润,四肢温暖,尿量正常,血气分析结果趋于正常。
3.病人体温维持正常。
4.病人未发生意外伤害。
5.病人未发生感染或感染被及时发现与有效控制。
【护理措施】
1.实施液体复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1)建立静脉通路:
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保证输液通畅。必要时配合医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保证液体及时快速地补充,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2)合理补液:
根据中心静脉压和动脉血压的变化,评估容量是否充足或超负荷,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表3-2)。
对感染性休克病人应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therapy,EGDT),尽快进行液体复苏,在6小时内达到以下目标:
①中心静脉压8~12mmHg;
②平均动脉压≥65mmHg;
③每小时尿量≥0.5ml/kg;
④中心静脉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0%。
表3-2 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快速静脉输注,若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若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3~5cmH2O(0.29~0.49kPa),提示心功能不全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持续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和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及颜色等有无改善,每小时监测尿量。大量迅速补液时应注意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等情况,以预防和及时发现肺水肿。
(4)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准确记录病人24小时内静脉补液、饮食、饮水、大小便、呕吐、引流液量等,以协助医生调整补液方案。
2.改善组织灌注,维持有效气体交换
(1)采取休克体位:将病人头部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有利于膈肌下移,改善通气,同时能增加回心血量,改善循环状态。
(2)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
①密切监测呼吸功能,如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口唇颜色,监测动脉血气变化。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观察呼吸音变化,协助翻身叩背排痰,促进肺复张,改善缺氧状况。
③呼吸困难者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严重呼吸困难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合理设置各项参数。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目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重要支持手段,目的是提高血压,改善内脏器官灌注。
原则:血管活性药物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最好建立有创血压监测系统,实时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常用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去甲肾上腺素不仅能迅速改善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而且能改善胃肠道等内脏器官缺血,被推荐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首选升压药物。
注意事项:去甲肾上腺素必须经中心静脉导管给药,使用前应确认管路是否通畅,以免发生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组织坏死。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应立即停药,更换给药部位,同时局部使用0.25%普鲁卡因封闭。
3.维持正常体温
体温常规每4小时监测1次。体温偏低的病人应注意保暖,可加盖双层棉被和调节室温;感染性休克高热的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遵医嘱使用冰毯。
注意事项:低体温病人禁用热水袋和电热毯,以免发生烫伤、皮肤血流扩张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而加重组织缺氧。体温过高使用冰毯时应防止病人耳郭及皮肤受压处发生冻伤和压疮。
4.预防感染
休克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工作人员应注意手卫生,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落实各项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的措施,并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正确采集各项标本
感染性休克时,为准确筛查感染源,护士需及时正确留取各项培养标本。采集标本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落实手卫生措施,以免造成标本的外源性污染,影响结果判断。
注意事项:确定局部感染灶者,采集局部分泌物或引流液行细菌培养;全身脓毒血症者,在病人寒战、高热发作时,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外周和中心静脉血标本,以提高检出率。
6.预防护理不良事件
动态评估病人有无发生压疮、导管滑脱、跌倒/坠床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护理评价】
1.病人体液是否维持平衡,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2.病人微循环灌注是否得到改善,是否面色红润,四肢温暖,尿量正常,血气分析结果趋于正常。
3.病人体温是否维持正常。
4.病人有无发生意外伤害。
5.病人是否发生感染或感染是否被及时发现与有效控制。
关键点
1.正确及时补液是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重要保证;对感染性休克病人应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2.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前需确认输液管路是否通畅,使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避免药物外渗;一旦外渗,应及时准确处理,避免组织坏死。去甲肾上腺素必须经中心静脉导管给药。
3.低体温病人严禁使用热水袋和电热毯,以免发生烫伤和加重组织缺氧;使用冰毯降温的病人应防止耳郭及其他受压部位发生冻伤或压疮。
(胡 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