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颅脑创伤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脑室系统和脑脊液循环

(一)脑室系统

脑室是位于大脑和脑干内的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室壁四周衬以室管膜,室内充满脑脊液。每个脑室均有脉络丛,侧脑室的脉络丛位于中央部和下角内,此丛向前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脉络丛相连。第三脑室经和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通蛛网膜下腔。第三脑室经、第四脑室和中脑水管均由原始的神经管发育而来,而侧脑室源于前脑泡的腔。

1.侧脑室

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左右各一,为对称的窄裂,居大脑半球的白质内,伸入半球的各个叶内而分成4部,即顶叶内的中央部、额叶内的前角、枕叶内的后角和颞叶内的下角(图1-37)。左、右侧脑室各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图1-38)。两侧脑室中央部由透明隔分隔,该隔从胼胝体压部向前伸展至室间孔。

图1-37 脑室铸型

图1-38 脑脊液循环

(1)脑室前角(ant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在大脑半球额叶内,从其前端延伸至室间孔。脑室前角前界为胼胝体膝的后面和胼胝体嘴,其顶为胼胝体干的前部,尾状核的头自前外方突入前角,形成前角的底和外侧壁,但前角底的内侧壁位于胼胝体嘴的上面。

(2)侧脑室中央部(body of lateral lateral ventricle):

是从室间孔向后至胼胝体压部的部分。在顶叶内,为一狭窄的水平裂隙。冠状面上为一倒八字形。中央部的顶为胼胝体,底为丘脑背侧与尾状核,向后移行为后角和下角。

(3)侧脑室后角(posrerior hom of lateral ventricle):

从中央部的后部弯曲进入枕叶,左右常不对称。后角的顶和外侧壁为胼胝体压部所形成的毯,与视辐射相隔,底为枕叶髓质。

(4)侧脑室下角(inf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为侧脑室最大的部分,弯曲绕过丘脑枕的后面行向下外,再向前进入额叶,终于距颞极2.5cm的海马旁回、钩附近。下角的顶和外侧壁由胼胝体毯和视辐射构成,但尾状核尾和终纹也在其顶向前伸展,终于下角前方的杏仁体。下角底由外侧的侧副隆起和内侧的海马组成。由海马发出纤维在海马内侧集成海马伞,在向后延续为穹隆。在海马伞和穹隆上面覆盖以脉络丛。

2.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是位于两侧间脑之间的狭窄腔隙。第三脑室顶为第三脑室脉络组织,由一层薄的室管膜上皮附有软脑膜和血管组成。顶部的脉络组织由两侧向前下方突入室腔,形成第三脑室脉络丛,在室间孔处与侧脑室脉络丛相连。第三脑室底主要由下丘脑的结构组成,由头侧向尾侧依次是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第三脑室深入漏斗内的部分称为漏斗隐窝。第三脑室前界为终板。在终板的上方有穹隆柱和前连合。室间孔位于前壁与顶的连接处,下丘脑沟的前端。松果体、后连合和中脑水管组成第三脑室后界。松果体隐窝突入松果体内,其上方有松果体上隐窝。第三脑室的外侧界为背侧丘脑前2/3的内侧面,为侧界下部的前方为下丘脑,后方为底丘脑。两外侧界之间有丘脑间粘合相连。

3.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形似帐篷,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上通中脑水管(aqueduct of midbrain),下接脊髓中央管。第四脑室借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Luschka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在矢状面上,第四脑室呈三角形,其顶突入小脑下面。第四脑室由一顶、一底和两个外侧界组成。

(1)第四脑室顶(rot of forth ventricle):

朝向小脑,其前部由小脑上脚及其间的上髓帆组成,后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成。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是由一层室管膜上皮、表面覆盖软脑膜和血管组成。脑络组织上的部分血管反复分支缠绕成丛,夹带着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成为第四脑室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结构(图1-39)。

图1-39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和脉络丛

(2)第四脑室底:

由脑桥和延髓的背侧共同构成,形似菱形,又称菱形窝(rhoimbif fossa)(图1-8)。菱形窝的上外侧界为小脑上脚,下外侧界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此窝正中有一纵形的正中沟,将其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自正中沟横向外侧隐窝,可见数条白色的髓纹,为脑桥和延髓的背侧的分界线,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的界沟,将菱形窝的每侧半分为内、外侧区。内侧区位于正中沟和界沟之间,称内侧隆起,其在髓纹以下的延髓可见有两个三角,内侧为舌下神经三角,其深面为舌下神经核,外侧为迷走神经三角,其深面为迷走神经背核。在迷走神经三角下方,有一狭窄并半透明的嵴,称为分隔索;其与薄束结节之间为最后区。分隔索和最后区表面覆以增厚的室管膜,内有室管膜细胞。该区域富有血管神经胶质,其血-脑屏障与其他区域有所不同。在髓纹上方,内侧隆起处有一圆形隆突,称为面神经丘,其深面为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在界沟上端有一蓝色区域,称为蓝斑,其深面为一组含黑色素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外侧区呈三角形,称为前庭区,其深面为前庭神经核,前庭区的外侧角上有一小隆起,称为听结节,内有蜗神经核。

(3)第四脑室外侧界(lateral boundanes of forth ventricle):

其上外侧界为小脑上脚,下外侧界由下向上依次为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继之为小脑下脚。

(二)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无机离子、葡萄糖和少量蛋白,细胞很少,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功能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它处于不断地产生、循行和回流的平衡状态,其途径如下。

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道,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使脑、脊髓和脑神经、脊神经均被脑脊液浸泡。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如在脑脊液循环途径中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进而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疝(图1-38)。

近年研究表明存在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contacting neuronal system,CNS),这些神经细胞的胞体位于脑室腔内、室管膜内或脑实质中,借胞体、树突或轴突直接与脑脊液接触,并能接受脑脊液的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刺激和释放神经活性物质(如肽类、胺类和氨基酸类物质)至脑脊液中,执行感受、分泌和调整的功能。因此,在脑脊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交流信息的神经-体液回路。在神经系统疾病时,临床上往往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和诊断,或将脑室内给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康德智 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