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风湿病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古老的临床学科。在内科学的领域中,又是一门最年轻的专科之一。其“新兴”的含义在于西方国家中风湿病学真正的兴起只不过5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起步更晚,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建立这门学科;随着中医风湿病的研究迅速进展,于1983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证专业学组”,相继于1989年成立了“全国痹病专业委员会”,嗣后于1994年正式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其“古老”之内涵在于中医对风湿病的研究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远古。业内公认的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著于2700多年前,书中即有“痹论”专篇的论述,而“风湿病”之名及辨治首见于约2000年前的《金贵要略方论》一书中;西医的“风湿”一词来自古希腊语“rheuma”,是流动之意,即指冷湿黏液从头部流下至内脏、四肢发生病变,是一古典的病理概念,至16~17世纪方将风湿病概念转移至临床疾病和综合征等。
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疾病分类、诊断、治疗、预后转归等方面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但仅以“风湿病”定义所指,即凡是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面对的是“同一病人”、“同一类疾病”,为此我们根据风湿病的不同病种、不同发展阶段、病变发展的不同程度等充分选择,发挥中、西医之长,及时诊治之,以尽快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此即为我们撰写《常见风湿病及相关骨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一书的目的之一。
风湿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病因颇为复杂,包括了免疫性、代谢性、遗传性、退行性、感染性及肿瘤等等,大多数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诊断困难,诊疗棘手,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被认为是“难治性顽疾”,又有五“D”之称[即痛苦(discomfort)、死亡(death)、残疾(disability)、经济损失(dollar lost)及药物中毒(drug toxicity)]。风湿病还具有“跨系统”、“跨学科”的特点,涉及到骨科、肾病科、呼吸科、心血管病科、皮肤科、影像学科等,尤其是与骨科关联颇著。在风湿病的发展进程中,与骨科医师联手诊治,确是临床所需要的。这就是请骨科专家与我们一起共同撰写本书的目的之二。
在我国风湿病专业起病较迟,在国内专科医师及各级医学会的彼此通力协作下,各省市的越来越多的医院设立了专科门诊及病房,在收治风湿病患者的同时,专家们积极开展向周边基层医院讲课、义诊、会诊等医疗学术活动,尽力培养学术骨干,促进和推动风湿病专业在各地蓬勃发展。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发展还很不平衡,许多医院至今还未设立风湿病专业科室,从事风湿病的临床医师相对较少,因此还需要继续教育,更需要进一步普及与推广风湿病专业知识。这也是我们共同编写本书的目的之三。
《常见风湿病及相关骨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一书介绍了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痛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大动脉炎、白塞病、ANCA相关性血管炎、抗磷脂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成人斯蒂尔病、纤维肌痛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股骨头坏死、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21种常见病。我们荣幸地邀请了我国著名的德高望重的风湿病学家唐福林教授为本书作序。本书的编者亦都是长期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风湿免疫科、骨科及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专家们,他们在繁忙的本职工作压力之余,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在此致以最衷心、最诚挚的感谢!
由于风湿病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学术观点及治疗方法层出不断,因学识水平有限,加之书稿编写与审稿时间仓促,错误与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道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由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教材编辑部组织编撰,出版后将作为继续医学教育教材在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进行全国推广使用。
阎小萍 张 烜 翁习生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