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实践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厥阴病及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脾寒胃热寒热相格证的名方。后世多有发展。以姜芩连参汤为主,加味应用。
(2)组成:
内有姜芩连参四味药。
(3)功用:
辛温补阳,苦寒泻降。
(4)主治:
脾寒胃热证。《伤寒论》经文359条曰:“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359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若食入口即吐”为主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令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为伤寒误治、性症、病理、以方测证。
“若食入口即吐”,由于胃热气逆为之。应伴口干而苦,胃脘饥嘈,苔黄质红等。“伤寒本自寒下”,是指治前曾有脾虚下利证候;“医复吐下之”,正因本有脾寒,医者不解病史,治以吐下,使脾阳更虚,复使吐下,脾虚进而加重,医圣仲景提醒后人,不要被胃热所迷惑;“寒格更逆吐下”,由于脾寒胃热相格拒,胃热上逆则吐,脾气下陷则下利;“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以方测证,当知脾寒胃热证。
所以综上所述,伤寒误治、性症、病理、以方测证,可以确定“食入口即吐”为脾寒胃热,寒热格拒证。
病证确定,论治可议。“辛温补阳,苦寒泄降”,治则应运而生,选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4.临证笔录
饥饿腹痛证
孙某,男,48岁。初诊:2009年5月1日。
病史:
上腹饥饿疼痛证4年,时轻时重。2周前因在饭店吃饭,上腹部疼痛复发。每到饭前饥饿时,上腹剧疼或刺痛,进食则缓解上腹疼痛,喜温,伴胃泛酸,灼热疼痛。医院饮钡拍片,诊断为慢性胃炎并溃疡。服药虽能缓解上腹疼痛,但不能根除。为寻求根治,故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小弦而数。上腹扪热,拒按,小腹冰凉。上腹疼痛为主症,性症、体征可以确定寒热错杂,脾寒胃热证,且兼瘀阻。治以补脾温中,清胃止痛,寒热并用。选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拟方:干姜6g、黄芩12g、黄连10g、党参15g、煅瓦楞30g、制元胡15g。服七剂,上腹饥饿时疼痛减轻,上方继服七剂,上腹痛止。舌苔黄腻,舌质红,依然如故,上方去干姜,续服七剂,诸症皆愈。
心语:
半夏泻心汤、姜芩连参汤方义极相近,皆为寒热并用,效果亦好,可见寒热错杂证是客观存在的。临证要面对病证。脾寒胃热,就要投药寒热并用。
慢性腹泻证
邱某,男,20岁。初诊:2009年6月6日。
病史:
患者腹泻半年,时轻时重,小腹隐隐作痛。此次因吃自助餐而犯病七天,上腹胀满,时而恶心,汤水不进,胃中泛酸,灼热疼痛,呃气热臭。近三日来,腹泻加重,泄下如水,日达二十余次,小腹扪之冰凉,喜温喜揉。
中医检查:
慢性病容,两目深陷,舌苔薄黄,舌质偏红,脉小弦而数。吃自助餐,饮食过多,腐熟郁滞,导致胃热,素有腹泻。近来,饮食不当,伤脾加重,导致脾寒胃热证。治以寒热并投,选方:姜芩连参汤加味。拟方:干姜6g、黄芩12g、黄连10g、党参15g、清半夏9g、鸡内金12g。水煎服,七剂未完,腹泻而止。再予四剂,胃已得适,诸症皆愈。
心语:
拟方芩连苦寒清热,姜夏辛开苦降,两者配伍相得益彰。党参替代人参,功在健脾和胃,而人参却具有大补元气,而且生津,是为特色。鸡内金不仅能消面积、肉积、油积,而且能健脾和胃。六药相配,温脾寒,清胃热,以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