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薪集(第二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部分 学验宏博 源远流长

试析邓铁涛重症肌无力科研的指导思想与方法[1]

[1] 出处:朱良春.名师与高徒——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选粹[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85-89.

邓中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邓铁涛教授常说:“临床是中医的生命,100年来中医为什么打而不倒?靠的就是临床。”中医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医亦只有在不断攻克危害人类健康的医学难题时才能发展下去。中医的科研应以提高中医的临床水平为依归,才能出真正的成果,从而推动中医的发展。这就是邓老从事中医科研的出发点。以下通过对邓老进行重症肌无力科研的回顾,试析其进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疗程特长,症状容易波动反复和复发的顽疾。其表现为受累肌群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运动无力,病向深重发展时可使患者丧失活动自理能力,尤其严重的是可因各种诱因诱发肌无力危象而危及患者的生命。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甚至生存,同时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自1895年Jolly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正式命名为重症肌无力以来,100多年间中外学者做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新进展,但西医的治疗仍不尽令人满意,不少患者仍摆脱不了终身服药治疗的困境。如何运用中医中药攻克此病,这是一个很好的中医科研课题。

一、科研的前期准备——源于医疗临床

(一)重视个案的收集整理
重症肌无力一病发病率很低,年发病率(6~8)人/10万,况且此病是以西医病名所命名,中医药文献在20世纪70年代前,几乎未见系统的记载与报道。即使有也是极个别的个案报道,所以前来寻求中医诊治的患者是少之又少。邓老认为越是复杂难治的病,越要注重临床信息资料收集与整理,不要因一时之得而自满,亦不要因一时之失而气馁。邓老于1970年至1976年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先后把3例眼肌型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经过、中医中药的运用、疗效的追踪观察等做了较详细的记录收集整理,并于1977年在《新医药学杂志》第7期发表了题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治疗与体会”一文,报道了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成功病案。
(二)注意医理的探求
通过上述个案病例的收集整理,邓老发现此病的眼睑下垂与脾有关,眼球的斜视复视与肝肾有关,此病的反复难愈又与虚有关,并在中医的藏象学说和前人的一些相关理论指导之下,运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取得了治愈的案例。这就展现了此病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治疗能够取得疗效的苗头,如何更全面地从理论上去探究此病就成了邓老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笔者协助邓老,从1970年至1986年间,通过义诊、信诊、门诊、住院等多种形式,先后诊治了5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通过审证求因,结合前人的“五轮学说”“脾主肌肉”“肝开窍于目”“肝肾同源”等理论作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治愈率为41.17%,好转率为50.98%,总有效率为92.15%的较好疗效。并在邓老的指导下,笔者于1988年4月在《新中医》第4期发表了《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附51例临床观察》一文,在文中初步对本病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脾、肺、肝、肾之虚损所致,以气虚下陷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阴阳同病、先后天同病的虚损疾患。从而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科研的路向与目的

有了科研前期的临床实践,邓老感到运用中医中药在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顽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生命力。如何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此病,有所突破,形成较为完备的理法方药去指导临床,为广大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解除疾苦是科研的路向与目的。
(一)科研的立项与命题
邓老认为,中医搞科研应遵循中医认识疾病的规律,走自己的路,而不应去追求或满足于在实验室中寻找或筛选某一中药或某个处方能改善重症肌无力疾患的神经与肌肉间传递功能或变化机制。提出要从“脾主肌肉”为出发点,去探求深化对该病发生的机制的认识,探讨对该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达到有效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所以邓老1986年10月组织了科研组,并订立了“重症肌无力疾病脾虚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及发生机制”为课题的国家科委“七五”重点攻关课题,并邀请有关专家、教授24人对实施方案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制订了该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二)科研方法
该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从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辨证论治规律等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具体实施时分为文献与邓铁涛教授经验总结、临床和实验研究两个阶段进行。
在文献研究中,课题组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包括中医典籍对重症肌无力有关症状的论述和认识,国内外西医界对重症肌无力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进展,以及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现状、进展等,且作了详细分析、评价,并重点对课题组组长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体现了中医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临床与实验研究中,自1987年4月至1990年8月间,共收治了重症肌无力患者302例,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同时,利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实验中心、生理教研室、微生物教研室等的现有设备,对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做了肌电图、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以及头发微量元素等有关生物电生理、免疫、生化、免疫遗传方面的实验研究,为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阐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和中药治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资料。
(三)科研成果
1.探讨了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
该课题组经过近4年的临床观察,结合古典医籍的复习和邓铁涛教授的经验总结,首次明确提出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损,且与五脏相关(图1)。
图1 重症肌无力病因病机示意图
2.总结出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的规律
该课题组对233例患者作系统观察,并对58个中医证候做了频率分析,结果表明该病以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纳差、便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等证候最常见。从而说明本病以脾胃虚损为主的观点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并认为由脾胃虚损进一步累及他脏,最终相互影响,形成病理循环。因此,必须既辨证又辨病,由辨病进一步辨证,不断深化,抓住脾胃虚损这一主要矛盾,顾及他脏兼证,旨在打破脾胃虚损这个病理中心环节,使其他次要矛盾迎刃而解。认为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可遵循以下规律:
(1)病名诊断:
脾胃虚损(重症肌无力)。在此诊断基础上,结合病位、病性、病机的变化不同,还可以细分为:以眼睑下垂为主要症状者,可诊断为“睑废”;伴有四肢无力者,可诊断为“痿证”;出现肌无力危象者,可诊断为“大气下陷”。
(2)临床辨证:
脾气虚损。其他证候可作为脾气虚损之兼证。如脾气虚损兼肾阳虚、兼肾阴虚、兼肝血不足、兼湿、兼痰、兼外邪等。
(3)治疗原则:
峻补脾气,强肌健力。
(4)方药:
以强肌健力饮为主方,再根据五脏相关之证随证加减。强肌健力饮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五指毛桃等药组成。
凡患者已使用西药者,视其情况,逐步减量以至最终停用。
还应强调的是“虚损”两字,因虚损当补,虚损难复,需久治方能收功。所以患者在长期的治疗中还需很好配合调护。即使病愈了,还要坚持中药2年,方能巩固。
3.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该课题组运用上述辨证论治规律指导临床实践,以强肌健力饮为主方对25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治疗,并采用临床综合记分的方法,定量判断其疗效。结果临床治愈119例(47.2%),显效97例(38.5%),好转33例(13.7%),无效3例(1.2%)。总有效率98.8%,居国内外先进水平。
该课题组还采用随机分层配对的方法,对94例重症肌无力分别采用强肌健力饮和泼尼松(强的松)进行疗效比较性治疗。经统计学处理,提示强肌健力饮与泼尼松一样,对重症肌无力有较好的疗效,但无泼尼松的副作用。
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共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7例8次。抢救措施为使用大剂量强肌健力饮鼻饲或灌肠,适当配合新斯的明、地塞米松及抗感染、吸氧、吸痰等措施,结果抢救成功7例次,1例因第二次危象时呼吸衰竭死亡,抢救成功率87.5%。总结了以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经验,为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抢救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课题组还对部分病例做了治疗前后的肌电图分析和乙酰胆碱受体滴度测定,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从客观上肯定了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
4.实验研究
课题组在实验研究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导向,做了脾虚型重症肌无力ALA(人类白细胞抗原)-A、B抗原分型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受体、头发微量元素、唾液淀粉酶活性及D-木糖排泄率等测定,均发现有意义的结果,且均属首次报道。这些实验研究,从免疫遗传学、免疫学和营养代谢等不同角度,揭示了脾胃虚损之重症肌无力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营养代谢紊乱和免疫遗传因素异常;从实验的角度加深了对该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失节,或形体劳役内伤,或疾病失治误治,或病后失调,均可导致脾虚,甚则由虚致损;也有助于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认识重症肌无力的病机和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机制。
综上所述,邓铁涛教授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是以医疗的需要为出发点,并以能服务于医疗临床为依归。在科研的过程中,按照中医认识疾病的自身规律,并与现代的一些科研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科研成果,并取得了1991年度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更重要的是该成果为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了较完备的理、法、方、药一整套的认识,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笔者和另一位邓老的学术继承人在师承学习的4年中,运用该成果的理论作指导先后治疗12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取得了总有效率为92.8%的喜人成绩。说明该项科研成果对临床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