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胃肠病的危险因素与易感人群
现代人由于生活、饮食不规律、不科学,加上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强大的工作压力,大部分人的胃肠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一些职业更是与胃肠病很“投缘”。
1.胃肠病的危险因素
胃肠病,尤其是慢性胃肠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急性病迁延:
不重视健康,急性胃肠病治疗不恰当、不及时、不彻底,疾病迁延引起慢性胃肠病。
(2)饮食不规律:
饮食不规律,饥饱无常,常使胃肠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失常;暴饮暴食、进食过快,导致胃肠负担过重,引起胃扩张、消化不良;进食时粗嚼整咽、囫囵吞枣,使食管、胃黏膜受损而引起炎症、溃疡,并产生消化不良;进食过热,会烫伤食管、胃黏膜,引起相应的炎症,长此以往,还会发生恶变;进食过冷,使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而引起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减少,引起胃肠炎,还会加重原有胃肠病的病情。
(3)多食刺激性食物:
长期或大量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喝浓茶、喝浓咖啡、大量饮用烈性酒,可刺激食管和胃肠道黏膜,使其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常易引起食管炎、胃炎、溃疡病、慢性肠炎等;进食浓汤,或口味过甜、过咸,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肠液分泌增多,易发生溃疡病。
(4)精神压力与情志刺激:
工作节奏快,精神和心理压力大,经常处在情绪低落、忧愁、悲哀、焦虑、气愤等不良情绪中,再加上自身心理承受力不强,不善于放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非常容易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胃肠道黏膜缺血,运动和分泌失常,造成各种胃肠道疾病。这在中医相当于“肝气郁结,郁伤脾胃”。
(5)乱用药物:
经常自己胡乱吃药,或临床医生处方用药不慎,致使药物损伤胃黏膜、破坏胃肠分泌与运动,引起各种胃肠病。例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布络芬等解热镇痛类药物,可直接破坏、损伤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抵抗力下降,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而产生胃炎、消化性溃疡。
(6)季节气候:
中医学非常重视季节气候、居住环境等因素对人体或疾病的影响。中医理论认为,夏秋季节湿邪流行,泄泻等脾胃病较多;脾能运化水湿,但也最容易被水湿侵犯,如果湿邪流行、居住环境潮湿,加上平素脾胃功能虚弱,脾胃极易被湿邪所困,导致胃肠病。另外,冬春、秋冬季节更替时期气候多变,易患疾病,经常服用感冒药和抗生素类药物则易损伤胃黏膜、影响胃功能而发生疾病。
(7)先天禀赋:
许多胃肠病与先天不足、家族遗传、免疫失调,以及个体胃肠道结构或功能异常有关,因此相关人群极易罹患某一些胃肠病。
2.胃肠病的易感人群
(1)特定职业人群与胃肠病:
调查显示,教师、白领阶层、司机、记者、学者、交警、私营企业主、环卫工人等是最容易产生胃肠病的八大行业,其从业者患胃肠病的概率要比其他行业从业者高2.3倍。
1)教师——精神紧张是元凶:
有资料报告,教师的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胃肠病的患病率相当高。
教师由于备课、处理学生事务等工作关系,往往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职业习惯。许多中年教师,常在学校独当一面,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是单位的骨干;而在家中又是家庭的支柱,精神与体力的负担都很重。
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胃,影响胃肠功能,引起胃肠病。研究证实,精神长期过度紧张是导致许多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易得胃肠病与教师经常思考问题、平时精神紧张有密切的关系。
2)白领阶层——经常加班得的病:
诸多资料证实,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所致慢性腹泻特别青睐白领人士。
“白领”是人们对从事脑力劳动,不需做大量体力劳动的人员的一种称呼,与“蓝领”相对应。白领多在写字楼、办公室工作,长期处于快节奏的工作之中,面对竞争要不断地拼搏,经常加班、熬夜,精神压力大,身心长期处于疲劳、紧张状态,生活、饮食基本没有规律,往往还有吃零食、夜宵的习惯,因此胃肠病高发。
3)司机——饮食无节是主因:
上海市出租车行业协会调查显示,上海10万余名出租车司机中,包括胃肠病在内的五大病症高发,其中颈腰椎病(包括肌肉劳损)与胃肠病患者最多(90%)。武汉市公交管理办公室发布的江城万名公交司机健康体检结果显示,胃肠病患病率高达26%。
司机尤其是出租车、公交车司机饮食无节、没有规律,加上长期处于坐姿、胃肠蠕动差,很容易引发慢性胃炎、溃疡病、胃下垂、肠癌等疾病。另外,因为精神高度集中、紧张,体内的激素分泌会改变,加上一些司机为了“提神”,喜欢抽烟,使得胃肠道疾病患病的概率大大提高。
4)记者——压力巨大整的病:
“中国人胃肠健康大普查”调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合肥、郑州、南京、济南、西安、重庆、天津、武汉、长沙13大城市,76%媒体从业者患有胃肠病。
媒体从业者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同时,由于工作时间的特殊性和随意性,经常处于饮食不规律和生活不规律状态,所以也成为胃肠病高发的一大族群。尤其是记者,面对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生活、饮食不规律,而且长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生存状态,承受他人的不理解甚至被威胁、被警告,胃肠病患病率极高。
5)学者——用脑过度是症结:
学者是指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包括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等。现代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均可称为学者。
学者易得胃肠病与用脑过度、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用脑过度。生活中,我们常会由于心事重重、思虑过度而引起胃胀、食欲不振等消化功能的减退和障碍。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学者们,每天需要不停地思考问题,因此普遍存在用脑过度、思虑过度的问题。用脑过度即中医的思虑太过。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思就是思考、思虑,而思虑太过就会伤脾。正常的、适度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脾胃气的正常运行,出现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从而导致胃肠病。其他原因还有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长时间处在神经紧张状态;饮食不规律,不按时吃饭,扰乱了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易使胃肠功能受损。
6)交警——工作紧张得的病:
据报道,长春在职交警中患胃肠病的人数高达72%。
交通警察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工作环境恶劣,既要经受风吹、雨淋、日晒的煎熬,还要忍受噪音和汽车尾气的侵害。工作紧张,精神和心理压力增大,容易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胃肠道运动和分泌失常;工作环境恶劣,风寒、湿热、暑热与汽车尾气等直接损伤胃肠,因此交警易发生胃肠病。
7)私营企业主——应酬频繁惹的祸:
十三大城市“中国人胃肠健康大普查”调查报告称,71%私营业主患有胃肠病。
人在江湖走,怎能不应酬,但是经常过量饮酒、暴饮暴食会严重损害胃肠健康,扰乱胃肠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破坏胃肠黏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胃肠病的发生。
8)环卫工人——起居失常招的病:
据报道,呼和浩特市约69%的环卫工人患有关节、呼吸、消化、五官系统疾病。
环卫工人每天早上工作的时间都很早,白天还要在各街路不断地清扫零散垃圾,一整天都处于流动、不定的工作状态中,所以胃肠病的患病概率很高。生活起居失常、饮食不规律,以及长期在受污染和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工作是环卫工人胃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2)学生与胃肠病:
许多资料证明,近年来患胃肠病的患病率在各类学生均有增加,且呈低龄化趋势。其中,在学校吃住的学生以及在中、高考冲刺阶段的学生,胃肠病的发病率较高。
学生胃肠病高发主要有吃饭太快、饮食失节和精神紧张、情绪不稳等三方面的原因:
1)吃饭过快:
主要见于住校生,因在集体食堂用餐,加之学习紧张,有些学生吃饭过快。
首先,吃饭过快,唾液不能大量分泌而影响消化,进而可增加胃内消化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病症。其次,暴食强咽容易发生呛噎、呕吐等现象,损害健康,甚至会使食管受伤。再次,情绪紧张,大脑反应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容易导致胃肠病。另外是唾液不能大量分泌而会降低摄入食物的安全性,因为唾液中的酶可以将一些有毒害的物质进行解毒,但如果吃得太快,唾液就起不到对身体相应的保护作用了。
2)饮食失节:
由于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消化脏器及其功能还比较脆弱,中医称“脏腑娇嫩”“脾胃不足”,因此消化脏器与功能容易因为饮食失节而受到损害。另外,学生自控能力差,加上父母娇惯或住校缺乏父母监护,偏食、过饱过饥、过冷过热、饮食不定时等饮食失节的情况多见。
例如,长时间偏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遇到好吃的饭菜拼命吃,超过胃的容量,可使胃的收缩性减弱,引起食积、消化不良、胃扩张等疾病;碰到不喜欢吃的饭菜就不吃或不按时吃饭,甚至为了追求苗条身材而盲目控制饮食,胃肠功能则会紊乱而产生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等病症。饮食不定时,饱一顿、饿一顿,易打乱胃肠消化规律,导致胃肠疾患。饮食过冷,易损伤脾胃,造成胃肠血管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久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发生营养不良,或发生胃肠炎;经常吃火锅、烧烤,饮食过热者,易损伤咽喉、食管,反复损伤、修复,就会引起咽喉炎、食管炎。
3)精神紧张、情绪刺激:
有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在胃肠病患者中的比例较前几年有明显升高,并且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在诸多致病因素中,精神因素所占比例日益突出。
首先是精神紧张:近年来,学生溃疡病患者有所增多,且有上升的趋势;中小学生中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率高于成年人。这与中小学生快节奏、高竞争的学习方式与精神紧张、压力增大有关,如刚刚升学时或中考、高考冲刺前,医院消化内科常有中小学生胃肠病患者就诊的一个小高潮。
其次是不良心理素质:现代家庭长辈对子女过度娇纵、溺爱,形成了青少年自私、任性、娇气、不合群等不良的心理素质。不良的心理可刺激大脑皮质,影响胃酸的分泌,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诱发胃肠病。
再次是情绪刺激:青少年人生经历少,对挫折、失败缺乏心理准备,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可通过大脑皮质的作用,导致胃酸分泌紊乱,造成胃肠病。
(3)老年人与胃肠病:
据WHO统计,在中国有1.2亿胃肠病患者,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老年胃肠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为多见,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反复发作,易转化为癌症。有调查资料显示,16~30岁组患胃肠病仅9%,而51~65岁组高达53%,年龄每增长10岁,其发病率平均递增约14%。
老年人胃肠病多发主要与老化改变、长期服药、不良习惯等三方面因素有关:
1)老化改变:
老年人的身体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都会发生老化改变,在消化系统方面表现在消化道,特别是胃的黏膜、平滑肌及腺体出现萎缩,唾液腺、胃肠、胰腺等产生的各种消化酶及胃液等分泌明显减少,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牙龈逐渐萎缩使得牙齿容易松动脱落,因此容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功能不良、慢性胃肠炎症、溃疡病、牙龈炎、便秘等病症。
2)长期服药: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随着年龄的增长,因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人逐年增加,由此损伤胃肠、诱发胃肠病的比例也与日俱增。譬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即是公认的对胃肠道有毒害的一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具有解热、镇痛与抗炎、抗风湿作用。据估计,全世界每天有近3000万人服用本类药物。研究证实,长期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会导致严重的胃肠黏膜损伤,长期用药者中至少有10%~20%的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胃溃疡发生率为12%~30%,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为2%~19%,有将近35%的溃疡病并发症与应用该类药物有关。
3)不良习惯:
据研究,有不良饮食习惯者,如偏食辛辣与油炸食物、酗酒无度、嗜烟成癖、饥饱无常、狼吞虎咽等人群常比其他人群易罹患胃肠病。老年人更由于积习难改,多年形成的这些不良习惯,长期作用于人体,使得发生慢性胃肠病的概率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