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胃肠病谈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探求篇 胃肠病原因探析

一、胃与肠道的功能与关系

(一)胃与肠道的主要功能

中、西医对胃与肠道的认识基本相同,都认为其与人体的饮食消化、营养吸收、废料排出等有密切关系。

1.胃的功能

胃位于左上腹腔,上接贲门和食管,下通幽门和十二指肠。中医将胃又称为胃脘,分为上脘、中脘和下脘三部。
(1)西医认为胃的功能主要是消化:
消化是饮食物在消化道,即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生理过程。
1)胃是食物的贮运场和加工厂,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
经过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进入胃,经过胃的蠕动搅拌和混合,加上胃分泌的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变成粥状的混合物,以利于肠道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2)消化可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机械性消化是通过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饮食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生理过程。化学性消化是通过唾液腺、食管腺、胃腺、肠腺、肝和胰等消化腺分泌的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和大肠液等消化液将饮食物消化的生理过程。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分解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便于人体进一步吸收。一般来说,淀粉在口腔淀粉酶的作用下消化。食物在胃初步消化之后又进入小肠,在小肠蠕动及肠液、胰液及胆汁等消化液的共同作用下,将糖、蛋白质及脂肪完全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合成的,经过胆道排入小肠,能促进脂肪类的消化。
(2)中医认为胃的功能主要有三个:
中医常将胃和脾连在一起,认为脾胃在饮食消化、营养吸收、废料排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中医认为胃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
1)胃主受纳:
指胃有接受、容纳饮食及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互配合,才能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气血,运送到全身,供应机体的需要。
脾或胃无论哪一方面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消化吸收而产生相应的病证。例如,胃纳反常可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或多食易饥等症状,而脾运失调则表现为食后腹胀、大便稀溏等现象。
2)胃主腐熟:
指胃对饮食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胃的腐熟功能需要脾阳和胃阳促进胃的蠕动,还需有胃阴的润泽。
胃火旺盛即胃的功能病理性亢奋,出现善食易饥或胃中灼痛、口苦口臭等症状;胃阳不足即胃的功能不足,同时有内寒,则出现食欲不振、胃脘饱胀、胃脘冷痛等症状;胃阴不足即濡养胃的体液不足,同时内有虚热,则出现胃部隐痛、口咽干燥、喜冷饮冷食等症状。
3)胃气主降:
胃气即胃的功能。胃气主降,指胃的功能特点以通畅下降为主。胃将受纳而来的饮食物,经初步消化,下降传送于小肠,并使小肠和大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以传送糟粕,这就是胃气主降的功能。
胃气主降需与脾气主升相互配合。脾气升则强健,胃气降则和安,脾升胃降可保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因此维持脾胃升降的正常功能,在调理消化系统疾病中是十分重要的。
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还会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产生腹胀、便秘等症状;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出现头昏目眩、泄泻、脱肛和内脏下垂等病证。

2.小肠的功能

小肠位于腹中,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接阑门与大肠相连。
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段,长度为20~25cm,因这个长度大约是本人12根手指并拢的宽度,故名十二指肠,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注入肠中。十二指肠以下是空肠和回肠,因为空肠的消化和吸收力强、蠕动快、肠内常是排空状态,所以叫空肠;回肠则因其回运环转而命名。
(1)西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吸收:
吸收是饮食物经过消化后,其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生理过程。
1)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后,虽然还要进行消化,但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吸收。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易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有充分的吸收时间;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空、回肠的黏膜又具有很多皱褶和绒毛,可大大增加吸收面积,这些都对小肠吸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小肠内大部分甘油、脂肪酸被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经淋巴循环送入血液;其余各种营养成分都被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血液。
2)小肠不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具有分泌小肠液的功能:
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消化酶中有肠激活酶、淀粉酶、肽酶、脂肪酶以及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这些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2)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有两个
1)小肠主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主受盛化物,指小肠既主受盛又主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了由胃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
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失常,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小肠化物功能失常,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小肠主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精微物质。浊,即代谢产物。小肠主泌别清浊,指小肠对接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水液、水饮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脏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别浊亦称泌浊,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明朝名医张景岳在《类经》中更是明确指出:“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如果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证。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所以中医在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进行治疗。
临床上,中医对于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调(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单纯消化不良性腹泻),习惯上不说小肠虚弱,而叫脾胃虚弱。

3.大肠的功能

大肠位于腹中,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上端在阑门处接小肠,下端连肛门。盲肠因有一膨大的盲端而称为盲肠,向上连升结肠,向左通小肠的回肠,后内壁有阑尾的开口。结肠为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部分的大肠,因其外观有结突而命名,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直肠是末段部分的大肠,因其直行而得名,下端以肛门终结。
(1)西医认为大肠的功能主要是吸收水分、形成粪便
1)大肠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和氨、胆汁酸等其他物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2)大肠不仅是排泄器官,而且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如大肠的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
(2)中医认为大肠的功能主要有两个
1)大肠主传化糟粕:
指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并通过燥化而形成粪便。大肠之气传导运动,将粪便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指出:“大肠者,传导之官”。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泄泻。
2)大肠主津:
指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由于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故称“大肠主津”。
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