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健康卡应用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电子健康卡便民惠民服务应用

电子健康卡连接了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两大数据库,以互联网技术手段,为居民提供医院就诊分诊、全科医生签约、慢病管理、远程医疗协助、健康信息查询等多种健康服务应用,强化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电子健康卡与新型金融支付方式相结合,将为居民提供多种健康金融协同惠民服务。

第一节 健康服务应用

电子健康卡广泛应用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信息服务等领域,在提高公众健康服务体验、加强移动健康服务监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医疗服务领域
(一)就医服务
提供基于电子健康卡的区域预约挂号、就诊缴费、候诊查询、记录查询、服务导航及服务评价等应用,使居民可凭电子健康卡选择区域内任意医院享受诊疗流程全过程服务,实现“互联网+”便捷医疗,实现看病就诊“一卡通”;同时调阅查看个人就医产生的所有电子病历,实现跨机构共享电子病历的“一本通”服务。
(二)分诊服务
居民预约挂号信息推送至医院信息系统,分诊系统扫描患者的电子健康卡二维码进行身份识别和排队分诊。门诊医生根据就诊队列及患者到位情况进行接诊。
(三)就诊服务
患者进入诊室,门诊医生可以通过扫描患者电子健康卡获取居民个人信息及相关医疗记录,同时调取患者院内电子病历,结合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还可调取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结合患者主诉、问诊情况进行诊断。
(四)报告查询服务
电子健康卡用户在区域内任意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就诊后,系统将挂号、缴费、检验检查、处方患者基本信息、医疗检查报告、重复检查提醒、门诊诊断、出院诊断等单据信息实时推送至居民个人,居民可通过互联网进行报告查询,可自主选择区域内任意一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报告查询打印,实现在全市医疗机构内的“一单通”。
(五)支付服务
居民进行预约挂号、就诊、购买药品等需要付费的操作时,可以通过绑定账号实现在线安全支付。
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
基于“电子健康卡”和家庭医生签约平台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新模式,依托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结合签约服务需求进行适应性扩展与升级,实现电子健康卡刷卡识别,实现对各类签约卫生服务的登记与管理。
(一)全科医生签约服务
可提供全科医生预签约服务。对于完成电子健康卡身份认证的居民可在线选择签约服务包并使用电子健康卡支付费用,完成与家庭医生签约,建立或关联居民健康档案。其余居民预签约后可到附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正式签约,同时完成电子健康卡实名认证。
(二)慢病管理
居民到医院就医时,如确诊为重性精神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疾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或居民后续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获取居民就诊诊断记录,从而将居民纳入慢病专项管理,为其提供健康指导、康复、保健服务。
以慢病为例,居民持电子健康卡在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或基层)就诊确诊慢病的,更新电子健康卡中慢病标识。同时确诊居民信息被自动推送至签约平台,由签约医生为其建立专档,并与其基本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卡关联。家庭医生可在签约平台中查询与其签约的慢病患者信息,并为患者制定随访计划。家庭医生上门随访时,通过全科医生移动工作站系统扫描患者电子健康卡完成个人身份识别及健康档案查阅,并完成随访信息登记,随访信息和用卡记录实时上传。患者可通过电子健康卡APP查询确认随访登记信息并对医生服务进行评价。根据随访记录及用卡记录定期统计家庭医生工作情况供其本人核对,核对无误后作为其绩效考核参考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责任医生业务量及业务质量的监管与评价,有效激励基层责任医生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公共卫生服务
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公共卫生服务,如免费首诊通知、随访预约、疫苗接种预约、健康档案调阅、建档提醒、健康教育信息精准推送等服务,以互联网手段提升市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引导市民方便快捷的到指定机构享受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化,提升公共卫生数据质量与完整性。
三、在线信息服务
(一)便民服务门户
应用互联网+思维,以电子健康卡为介质,拓展便民服务渠道,延伸健康服务范围,实现健康服务的全民化、实时化,提升居民健康服务获得感。互联网+便民服务门户基于电子健康卡及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统一部署,辖区内居民可通过互联网门户网站进行访问,获取健康资讯、进行自我健康信息管理。
健康门户提供基本的居民访问入口,同时提供包括居民注册、实名制认证、基本信息维护等功能。提供多种注册方式,支持居民手机号注册、就医卡卡号注册、用户名注册、第三方用户名注册方式;提供多种实名制认证方式,健康卡预留手机号验证方式,现场验证方式,也可对接移动运营商验证接口完成实名制认证。
居民在维护自己基本信息的同时,可以设置自己的健康档案调阅权限,保护居民隐私信息必须经过居民本人授权的情况下才可以调阅,居民还可以按数据范围设置使用授权,可设置是否允许将健康监测数据推送给自己签约的家庭医生。
居民也可通过健康门户维护个人基本信息,并可维护家人就诊卡等信息,通过一个账号获得对家人的健康服务。
(二)在线信息查询服务
检验检查报告查询:通过身份验证并开通检验、检查报告查询的居民,可在公众健康门户查询自己以及经过授权的家庭成员的检验、检查报告。支持按照就诊日期、就诊医院、就诊人、报告类别筛选。支持短信、邮件等多种报告提醒方式。
异常报告值提醒:系统根据规则判断用户检验检查报告中各项指标是否正常,在报告中给出异常值标识。可设置规则,当发现特定异常值时,可短信、邮件通知居民。
健康档案查询:通过身份验证的居民,可在公众健康门户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包括历次医院就诊诊疗信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以方便居民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三)健康教育
通过公众健康门户发布健康教育信息。可通过门户网站、手机短信、信箱、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发布基本健康知识,如常见慢性病防治信息、家庭用药注意事项、日常饮食准则等,以提高居民自身保健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居民患病率,增强居民健康水平。
具体功能包括:
查看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支持展示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摘要,并可查看详细知识内容。
健康教育处方查询。支持展示处方摘要信息,可进一步查看明细信息。
观看健康教育宣传视频,可收藏感兴趣的宣传视频。
(四)预约挂号
基于公众服务门户对患者提供官方的在线预约服务,基于预约挂号系统对各类医疗资源的统筹,实现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预约管理。用户在实名注册后可以使用移动端在线预约号源,搜索查看医院科室医生信息及号源情况,完成在线的预约挂号,并与支付联动完成在线支付预约费用,查询缴费状态。
(五)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在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居民的咨询服务,是分级诊疗制度的线上延伸。在线咨询搭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形成面向居民的一站式移动医疗服务系统。为居民与家庭医生提供在线咨询、互动功能,满足患者基本的医疗信息需求;建立面向重点疾病的在线随访模式,实现对患者的定期跟踪。
(六)电子健康档案调阅
为居民提供真实可靠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供居民查询,基于完善的健康档案数据,居民可在移动端查看个人的基础档案以及个人区域内历次诊疗的档案信息。居民所签约的家庭医生也可随时查看同样的健康档案数据,作为健康服务的参考和依据。
(七)远程医疗协助
电子健康卡的应用给远程医疗协助提供便捷的服务方式。患者在社区就诊,社区医生完成初步诊断,并提交到上级医院进行复核,诊断信息与电子病历信息实时上传。上级医院医生开具检查检验单,患者持电子健康卡去做检查检验,并出具检查检验结果,把检查检验信息反馈给社区。
(八)医疗救治联动服务
电子健康卡存储居民诊疗记录及过敏史信息,患者突遇紧急状况,救护车及时赶到并通过患者电子健康卡二维码获取持卡人疾病记录及过敏史,有针对性地实施院前急救。救护车在途中将持卡人相关信息及病情及时通知医院,医院准确制定治疗方案,挽救病人生命。
(九)先诊疗后付费服务
在服务体系基础上,设计建立完整的信用管理模式以及费用追缴制度,推出“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将有效缓解就医过程中的排队现象,缓解医院方面的压力,提升居民的就医体验。
四、提高公众健康服务体验
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城乡居民迫切需要享受更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及时获取有效的医药保健信息,提高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整合医疗资源和全市各县医疗机构服务资源,提供在线预约挂号和在线咨询服务,共享全民健康信息资源,提升网上医疗服务能力。
通过电子健康卡的建设,建立互联网卫生服务。为医院提供一个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平台,患者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网站、App、微信等)进行查询、预约挂号、在线向专家提出问题,医生可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服务公众,使公众和患者及时地得到医生的建议;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一个与社会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为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公众健康生活和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
五、推动移动健康服务监管建设
线上健康业务不断兴起,但监管措施还不到位。挑战主要来自于越来越多的面向公众的医疗健康互联网服务涌现,称之为C端服务,提供这些服务地称之为C端服务商。当前市场上C端服务商鱼龙混杂,各类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C端服务商基本不掌握医疗资源或数据,往往都需要和医院对接获取资源,才能提供服务,多数C端服务商基本上都采取直连医院方式,政府主导的市区两级平台被边缘化,政府财政投资可能会出现浪费情况;少量C端服务商零散对接市区平台,他们往往从自身出发提供了零散、冲突或矛盾的接口要求,市区平台方被动反复进行大量技术工作,同时医院HIS系统也出现大量的重复改造,医院方面意见较大;对患者来讲,大量低质、重复、碎片化的服务带来体验很差;而行政管理单位因无法获取监管数据,无法对现行的互联网类服务进行有效的监管。
电子健康卡的出现,解决了各类服务提供商在线上、线下服务场景的各个服务环节验证和记录患者身份、采集服务过程和结果数据、收集患者评价等问题,为综合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采集手段,为互联网类服务的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