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临床经验
一、润肺解毒法治疗支气管肺鳞癌
肺癌又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由于正气内虚、邪毒外侵引起的,以痰浊内聚、气滞血瘀、蕴结于肺,以致肺失宣发与肃降,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肺癌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邪毒乘虚入肺,邪滞于肺,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肺气敛郁,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瘀滞,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于是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因此,肺癌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肺癌的虚以阴虚、气阴两虚为多见,实则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之病理变化。其病位在肺,但因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之蒸化,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二)治法治则
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是治疗肺癌的基本原则。肺癌早期,以邪实为主,治当行气活血、化瘀软坚和清热化痰、利湿解毒;肺癌晚期,以正虚为主,治宜扶正祛邪,分别采用养阴清热、解毒散结及益气养阴、清化痰热等法。临床还应根据虚实不同,患者具体情况,按标本缓急恰当处理。由于肺癌患者正气内虚,抗癌能力低下,虚损情况突出,因此在治疗中要始终顾护正气,保护胃气,把扶正抗癌的原则贯穿肺癌治疗的全过程。
(三)特色验方
临床以肺部热毒伤津为多见,治以润肺解毒,方用扶正养阴汤加减,方拟:生地黄12g,熟地黄12g,天冬12g,麦冬12g,京玄参12g,生黄芪30g,党参15g,芦根30g,土茯苓30g,鱼腥草30g,升麻30g。
方中生熟地、天麦冬、京玄参能增液生津;鱼腥草清肺热、解热毒;漏芦根、土茯苓以解毒消肿取胜;升麻提升达肺,宣发清毒;口渴甚者加知母、石斛、天花粉、制首乌;脾虚甚者加云茯苓、薏苡仁、山药、黄精;咳嗽痰多者加蒸百部、马兜铃、射干、佛耳草;热盛痰血者加芙蓉叶、野荞麦根、七叶一枝花、花蕊石;气滞血瘀者加八月札、延胡索、两面针、露蜂房。
[病案举例]
潘某,女,58岁。初诊:1983年10月31日。
主诉:咳嗽、痰血1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982年10月起,咳嗽频作,痰中带血,口干唇燥,胸膺作闷,夜寐欠安,既往有38年嗜烟(20支/日左右)史,并有慢性胆囊炎史。一个月前在某肺科医院摄胸片,发现左肺上叶有肺不张阴影,纤维支气管镜示:左侧上叶支气管口有新生物阻塞,痰中找到鳞癌细胞。嘱手术治疗,不然则仅能存活半年左右。患者对手术存有顾虑,遂来我院就诊。来院时检查:苔薄黄,舌边尖红,脉象细濡。诊断:中医:肺癌(肺积痰血型);西医:左肺上叶中央型鳞型支气管肺癌伴左肺上叶肺不张。拟润肺解毒法加减治疗。
处方:生地黄12g,熟地黄12g,天冬12g,麦冬12g,京玄参12g,鱼腥草30g,漏芦根30g,土茯苓30g,绿升麻30g,七叶一枝花30g,蒸百部30g,白及片9g,花蕊石(先煎)30g,八月札12g,金钱草15g,14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餐后温服。
二诊(1983年11月21日):咳嗽如前,发热起伏,左胸隐痛,痰血已止,精神好转。前方加生石膏30g(打碎先煎),开金锁30g,板蓝根15g,白苏子9g。共60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温服,宜餐后服。
三诊(1984年1月16日):服上方后,咳嗽已轻,精神转佳,咳痰不爽,胃纳不香。1984年1月12日胸片示:左肺上叶肺不张阴影较前明显吸收。
处方:生地黄12g,熟地黄12g,天冬12g,麦冬12g,京玄参12g,鱼腥草30g,绿升麻30g,漏芦根30g,土茯苓30g,开金锁30g,白苏子12g,甜葶苈12g,广木香6g,白蔻仁3g(后下)。共70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温服,宜餐后服。
四诊(1984年3月26日):咳嗽减轻,咳痰欠爽,胃纳增进,体重增加,半年中进食甲鱼20只。1984年3月20日复查胸片示:左肺上叶肺不张阴影已消失。
处方:生地黄12g,熟地黄12g,天冬12g,麦冬12g,肥知母12g,鱼腥草30g,绿升麻30g,土茯苓30g,开金锁30g,板蓝根30g,土牛膝30g,甜葶苈12g,杭白芍12g,夜交藤30g,台乌药12g,14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餐后温服。
按语:本例肺积痰血案经各项现代检查证实为左肺上叶中央型鳞型支气管肺癌伴左肺上叶不张,这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性疾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然本例辨证,系左肺热毒伤津所致,故投润肺解毒方后而获显效,病人及家属深感满意。本例曾经随访至1989年3月13日,已存活达五年余,患者情况趋于稳定,体质良好。方中应用生熟地、天麦冬、京玄参、肥知母增液生津,加蒸百部以润肺镇咳;应用鱼腥草、开金锁、七叶一枝花、生石膏、板蓝根、土牛膝等清肺热、解热毒;更用漏芦根、土茯苓以解毒消肿取胜;绿升麻提升达肺,宣发清毒;白及片、花蕊石补肺止血;增八月札、广木香、白蔻仁、台乌药理气消滞;白苏子、甜葶苈化痰治饮;夜交藤、杭白芍养血安神;金钱草取清热利胆之效。
二、健脾化痰法治疗食管鳞癌
食管鳞癌属于中医“噎膈”范畴,是指吞咽困难,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的一类疾病。
(一)病因病机
噎膈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年老肾虚、脾胃肝肾功能失调等。初起以邪实为主,随着病情发展,气结、痰阻、血瘀愈显,食管、贲门狭窄更甚,邪实有加;又因胃津亏耗,进而损及肾阴,以致精血虚衰,虚者愈虚,两种因素相合,而成噎膈重证。部分病人病情继续发展,由阴损以致阳衰,则肾之精气并耗,脾之化源告竭,终成不救。噎膈的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肝脾肾也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脾胃肝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枯血燥,气郁、痰阻、血瘀互结,而致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
(二)治法治则
治疗原则为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分清标本虚实而治。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以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为法,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并重,但治疗重在扶正,以滋阴养血润燥,或益气温阳为法,也可少佐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之品。但治标当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药;治本应保护胃气,不宜过用甘酸滋腻之品。存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胃气,在噎膈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特色验方
临床辨证以痰气交阻为多见,治以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基本方拟:姜半夏9g,广陈皮6g,小青皮6g,急性子30g,淡黄芩9g,漏芦根30g,土茯苓30g,生黄芪30g,太子参15g,云茯苓15g,炒白术15g,生薏苡仁15g,灵芝30g,黄精12g,白及12g,煅瓦楞(先煎)30g,旋覆花(包煎)9g。
方用二陈汤为基础,取半夏既善于燥湿化痰,又能和胃降逆;陈皮芳香醒脾,宣畅气机,使脾阳运化而湿痰得除。二药相伍相使,燥湿化痰之力得以增强,茯苓既能渗湿,又能健脾,脾湿无所聚则痰无所生;漏芦、黄芩清热解毒;土茯苓除湿通络;炒白术、生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除痹;再用急性子、煅瓦楞、白及、青皮与旋覆花行瘀散结、降气止呕;并增生黄芪、太子参、黄精、灵芝,既固护正气,增强免疫力,又助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化湿消痰。
[病案举例]
董某,男,65岁。初诊:2008年11月10日。
主诉:食管中段鳞癌术后5个月余,呕吐4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2008年8月因进食作梗就诊于当地医院,2008年10月4日至10月20日住院治疗,10月10日行食管癌根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中段鳞状细胞癌,淋巴结5/15转移,未作化疗。2008年11月起,食后打嗝呕吐,吐出物为白色泡沫痰状物,大便一日一行,术后两臂不能抬起,脉细弦,苔腻。诊断:中医:噎膈(痰气交阻型);西医:食管鳞癌。治拟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处以基本方,连服7剂。
另:柘木糖浆2瓶,25ml/次,每日3次,口服。
二诊(2008年11月17日):服上药后打嗝呕吐明显好转,夜寐欠安,汗出很多,手臂麻木疼痛,脉细弦,苔薄腻。上方加明天麻9g,煅牡蛎30g(先煎)。水煎服,7剂。柘木糖浆,2瓶,25ml/次,每日3次,口服。
三诊(2008年11月24日):患者服后打嗝呕吐基本消失,继服前方,巩固疗效。
按语:此案以痰气交阻为主,脾失健运,助湿生痰,故呕吐物中有白沫痰状物,而呕吐是因气机上逆所致。治拟健脾化痰,降逆止呕。方用基本方加减治疗,二诊打嗝呕吐明显好转。续加明天麻以改善肢体麻木疼痛,煅牡蛎以固涩敛汗、重镇安神。继服有效,再服以巩固疗效。
三、升阳解毒法治疗进展期直肠腺癌
直肠癌是由于正虚感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引起的,以湿热、瘀毒蕴结于肠道,传导失司为基本病机,以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
(一)病因病机
直肠癌属中医之“脏毒”,病位在肠,但与脾、胃、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湿热、瘀毒邪实为主,晚期则多为正虚邪实,正虚又以脾肾(气)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多见。外感湿热或脾胃损伤导致水湿内生,郁久化热,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湿热久羁,留连肠道,阻滞气机,热渐成毒,热伤脉络,致使气滞、湿热、毒聚、血瘀,在肠道结积成块是发病的主要病机环节。
(二)治法治则
本病病机中心环节是湿热,并由湿热进一步演化而为热毒、瘀毒蕴结于肠中,日久形成结块,故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治疗原则。病至晚期,正虚邪实,当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补虚健脾升阳为主,兼以解毒散结。
(三)特色验方
临床辨证以热毒湿热蕴结者为多,治以升阳解毒,方选升阳解毒汤加减,方拟:生黄芪30g,炒白术15g,潞党参15g,制黄精12g,白茯苓15g,生甘草3g,生薏苡仁12g,漏芦根30g,藤梨根30g,半枝莲30g。
方中重用生黄芪、潞党参、炒白术、白茯苓健脾升阳之品,加用滋阴养血药物制黄精,并在此基础上加用漏芦根、半枝莲、生薏苡仁、藤梨根等清热利湿解毒药,全方共奏健脾升阳、清热利湿解毒之效。
[病案举例]
朱某,男,61岁。初诊:2008年7月18日。
主诉:发现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一年半余。
现病史:患者于2007年初因腹泻、便血就诊于上海市某医院,作肠镜示:距肛门9cm处发现菜花状肿物,同年3月12日在该院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应用化疗FOLFOX4方案6个疗程,2008年3月复查肠镜示:吻合口处出现肿块,大小2.0cm×1.3cm,病理:腺癌。同年4月行剖腹探查,所及肝脏无明显结节,术中发现腹腔转移,升结肠肠系膜根部7mm×6mm大小肿块,质地硬;盆腔及左下腹结肠粘连,无法进行根治,仅作姑息性手术,术后病理示:结肠溃疡型低分化腺癌,浸润至肠壁全肌层和外膜,分期:ⅣA期。术后应用化疗FOLFIRI方案1个疗程,不能耐受,拒绝继续化疗。遂于2008年7月18日来我院。初诊:症见气短喜卧,消瘦,面色萎黄,纳差乏力,口干口苦,时有恶心,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有收不住感,3~4次/日。脉细弦,舌苔白稍黄厚腻,质淡紫胖有齿痕,舌下静脉迂曲。诊断:中医:脏毒(脾肾亏虚兼气阴两亏兼热瘀湿毒型);西医:直肠腺癌。治以健脾益肾、滋阴养血、散结化滞、利湿解毒。予以升阳解毒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30g,炒白术15g,潞党参15g,制黄精12g,白茯苓15g,生甘草3g,生薏苡仁12g,漏芦根30g,藤梨根30g,半枝莲30g,禹余粮15g,赤石脂15g。
二诊(2008年8月8日):患者精神好转,纳差乏力较前减轻,大便成条,次数仍较多,效不更方,继服原方28帖。
三诊(2008年9月5日):患者神清,纳可,大小便正常,复查CEA:60μg/L,CA199:40.6μg/L,有恶化趋势。中药处方:健脾升阳、解毒抗瘤汤(同前)加春柴胡9g,八月札12g,杭白芍12g,鸡血藤12g,制半夏12g,鸡内金12g,炒谷芽30g,嘱口服卡培他滨片(希罗达)化疗药(每日1000mg,日2次,口服,服用2周,停用1周)配合治疗。
四诊(2008年9月26日):中药处方:去春柴胡,加枸杞子15g,女贞子12g;患者口服希罗达能耐受,不良反应较小,嘱改剂量为1500mg,日2次,口服,服用2周,停用1周。
五诊(2009年1月16日):复查肿瘤指标均正常。中药处方:健脾升阳、解毒抗瘤汤(同前)加天龙肉3g,炙蜈蚣1条;加用中成药:肿节风片,每次3片,日3次,口服,配合中药防止复发转移;患者已经应用希罗达6个疗程,至此已结束使用。
此后患者坚持门诊中医药治疗,经过随访,已生存3年,生存质量良好,生活已如常人。
按语:患者平素爱好进食肥甘厚腻之品,热毒湿热蕴结于大肠,乃生癌肿。发病后两次手术加之化疗,致脾肾俱虚,气血双亏,正气不足,热瘀湿毒泛滥转移,方中重用健脾升阳、补益肝肾之品加用滋阴养血药,在此基础上加用漏芦根、半枝莲、生薏苡仁、藤梨根等清热利湿解毒药,再选春柴胡、桑白皮、姜半夏等引经药物,佐以八月札疏肝理气,可防春柴胡久用伤阴,并较长时间服用炙蜈蚣、天龙肉等解毒散结药。遵循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在提高患者抗病能力的前提下,加用解毒利湿化瘀药,达到了防止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治疗目的。疗效满意。
四、扶正攻毒法治疗进展期乳房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癌是指发生于乳腺小叶和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中医药学将乳腺癌归属于“乳岩”“妒乳”“乳石痈”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乳腺癌的形成,一是内因:素体亏弱,后天失于调养,正气不足,病久复能伤正,年老亦使气血阴阳衰竭,更助邪内侮;二是外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难于运化而湿浊沉积为患;加上六淫外邪的乘虚侵袭,致邪浊壅热,痰瘀酿毒,损伤乳络,日久而成乳房癥积。总之发病机制正虚是本,邪实是标。即在“正虚的肝脾肾亏弱”基础上,随着“湿热”“痰凝”“瘀阻”“蕴毒”的结聚,损伤乳络,引起局部结核,日久变大质硬,终致乳络成瘤,恶变为癌。据此树立扶正祛邪治疗法则以治之。
(二)治法治则
在病之早期,治以解毒抗癌、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晚期因患病日久,气血渐衰,脾胃不和,脾肾皆虚,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补益脾肾。在辨证论治的同时,结合辨病用药,选择经现代药理证实具有抗癌或抑癌活性,并具有清热、解毒、消痰、散结、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应用多源性辨证和辨病结合疗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防止复发和转移,减少手术、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显著延长生存期。
(三)用药特色
重视扶正固本、健脾补肾为要务。常用健脾药品黄芪、党参、白术、云苓、薏苡仁、黄精等;常用的补肾药品有熟地黄、山茱萸、枸杞、仙茅、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胡芦巴等。临床分期加减用药:发病期治拟清热解毒、消癥除积为主,佐以益气养阴、扶持正气;稳定期治以扶持正气、益气养阴为主,佐以化癥除积;恢复期治以扶正固本、补益脾肾为主,佐以清除余邪。
[病案举例]
刘某,女,40岁。初诊:2008年12月1日。
主诉:发现右乳房肿块伴多处结节2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2006年1月发现右乳房包块,当时能随月经而胀大缩小。2007年就诊于某医院内分泌科,服溴隐亭治疗,乳块由软变硬。2008年11月4日就诊于某医院检查CT:右乳房有9cm×9cm×3.5cm肿块,右腋下淋巴结肿大,胸骨及右肩胛骨有转移灶。2008年11月20日穿刺病理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因病变广泛,已属晚期,不能手术根除,只能姑息化疗(赫赛汀440mgd1、紫杉醇240mgd1、卡铂500mg d1,静脉注射),每3周1个疗程,先做4个疗程以观其效。
诊断:中医:乳岩(气阴两虚,热毒壅积型);西医:右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胸骨、右肩胛骨、右腋下淋巴结转移。治疗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如下:
发病期:就诊时体质虚弱,正虚则乏力,易受外邪感冒,右乳热毒壅积成癌致坚硬肿痛,胃脘嘈杂纳呆,夜寐梦多。脉细弦,苔黄腻质红。证属邪盛正虚,又值化疗期间,耗气伤阴。治拟清热解毒、消癥除积为主,佐以益气养阴、扶持正气。治以基本方:生黄芪30g,漏芦根30g,炙鳖甲9g,七叶一枝花30g,太子参15g,土茯苓30g,鸡血藤30g,黄毛耳草30g,全当归15g,鱼腥草30g,制黄精12g,夏枯草15g,炒白术15g,板蓝根30g,生薏苡仁15g,淡海藻30g,甘枸杞12g,露蜂房15g,生鸡内金9g,煅瓦楞30g。
加减:证见乳硬痛甚,加干蟾皮12g,天龙6g,苦参15g,升麻15g,红豆杉3g,半边莲30g,白花蛇舌草30g,肿节风每次3~6片,日服3次;衰惫力乏加灵芝30g,脱力草30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g,竹茹9g,陈皮6g;白细胞减少加虎杖30g,鸡血藤30g。
稳定期:患者坚持中医药治疗;同时(结合赫赛汀为主的化疗,每3周1个疗程)完成1年化疗疗程。2009年11月5日作双卵巢切除术。血常规白细胞从2×10 9/L升到5×10 9/L;自觉右乳块硬痛逐步软化、好转、缩小至消失,多次复查CT,癌块渐显缩小,至2009年12月17日查CT示:右乳癌灶仅0.8cm×0.7cm,右侧腋下淋巴结不明显。此时右乳癌基本得到控制,进入稳定期。患者胃纳增进,无恶心呕吐,夜寐一般,大小便如常。脉细弦,苔薄腻质红。证属邪衰正虚,治拟扶持正气、益气养阴为主,佐以化癥除积。治以基本方:生黄芪30g,墨旱莲12g,山萸肉9g,黄毛耳草30g,太子参15g,女贞子12g,补骨脂12g,石上柏30g,全当归15g,鱼腥草30g,制黄精12g,苦参片30g,甘枸杞12g,开金锁30g,生薏苡仁15g,炙天龙6g。
加减:胃纳不香加生鸡内金9g,绿梅花9g,谷芽12g,麦芽12g;腰酸膝软加杜仲12g,牛膝12g,补骨脂12g;口干津少加茅根15g,生地黄9g,熟地黄9g,天冬9g,麦冬9g;夜寐欠安加酸枣仁12g,夜交藤30g,合欢皮12g。
恢复期:患者经中医药持续治疗后,病情得到逐步巩固,多次复查未见复发转移,于2010年3月23日查PET/CT示:①右乳内上象限致密影及外下象限钙化灶,均未见明显FDG代谢增高,肿瘤活性受抑;②胸骨及右肩胛下角成骨性改变,未见FDG代谢增高;③左上颈淋巴结炎症。骨扫描(-)。显示癌灶确实得到控制,实际进入恢复期。患者面无华色,乏力,腰酸,胃纳不香,夜寐欠安,偶有口干,盗汗。脉细濡,苔薄白质红。证属邪微正虚,治拟扶正固本、补益脾肾为主,佐以清除余邪。治以基本方:生黄芪30g,墨旱莲12g,大熟地9g,七叶一枝花30g,太子参15g,女贞子12g,大川芎9g,大青叶30g,全当归15g,杭白芍15g,桑椹子12g,夏枯草15g,炒白术15g,云茯苓15g,制黄精12g,淡海藻30g,甘枸杞12g,酸枣仁12g,生薏苡仁15g,青皮6g,陈皮6g。
加减:目糊目涩,加密蒙花9g,青葙子9g,白蒺藜9g,杭菊花9g;咽痛痰多,加薄荷6g,紫苏子9g,板蓝根30g;腹部作胀,加八月札15g,小青皮6g;脂肪肝,加茶树根30g,生决明子30g,荷叶30g;入睡困难,加灵磁石30g,柏子仁12g;腰酸乏力,加补骨脂12g,菟丝子12g,桑寄生30g;大便不爽,加牵牛子20g;清除余邪,加红豆杉3g,漏芦30g,土茯苓30g。
按语:王羲明教授长期从事癌瘤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主张治疗癌瘤须实行中医学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辨病诊疗相结合的方针。本案是一个典型实例。患者刘某于2008年12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院服中药,当时情绪十分低落,缘因右乳经穿刺确诊为乳腺癌伴胸骨、右肩胛骨、右腋下淋巴结多处转移,病变广泛,已属晚期,不能手术根治的危重病证,治疗棘手,并告知家人预后极差,要有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才肯接受中医药治疗,同时也姑息化疗,用赫赛丁为主方案(每3周1个疗程),经1年治疗后,右乳房癌块的坚硬肿痛逐步软化、好转、缩小至消失,经多次复查CT,癌块能逐步从9cm×9cm×3.5cm缩小为0.8cm×0.7cm时,才有了信心;后于2010年3月23日查PET/CT示:①右乳内上象限致密影及外下象限钙化灶,均未见明显FDG代谢增高,肿瘤活性受抑;②胸骨及右肩胛下角成骨性改变,未见FDG代谢增高;③左上颈淋巴结炎症。至此,才不得不承认是一大特效奇绩。如今其疗效已巩固达4年以上而仍未见有复发,真实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中医好,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理念。
五、温阳散结法治疗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腺瘤在中医属瘿瘤范畴,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
(一)病因病机
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和饮食及水土失宜,但也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以致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在纺织厂女工中进行普查时,可发现甲状腺腺瘤患者特别多,其病机大多与阳气不足则无以温化水饮,致痰结有关,故而病机特点为阳虚痰结。
(二)治法治则
总治则为扶正祛邪。临床辨证阳虚气滞痰凝者,扶正主要以补益阳气,祛邪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主。又因痰结与气滞均可致血瘀,“病久必瘀”,故而治疗过程中贯以活血化瘀,或养血逐瘀,或补气活血,或温阳活血,辨证施治。
(三)特色验方
治以温阳散结为主,方选消瘿软坚汤加减,方拟:淡海藻30g,夏枯草15g,生艾叶9g,粉丹皮9g,赤茯苓12g,猪苓12g,福泽泻15g,赤小豆12g,嫩射干15g,七叶一枝花15g,王不留行12g,苍术12g,白术12g,白芥子6g,川椒目3g,上肉桂(后下)3g。
方中淡海藻、夏枯草、白芥子有消痰结、散瘿瘤的功效;王不留行、粉丹皮有活血消肿之功;生艾叶、川椒目、上肉桂具有温煦气血、阳盛阴敛,加强温阳作用,使气血运行而消散瘿瘤;苍白术能健脾和中化湿;云猪苓、福泽泻、赤小豆均有消肿利水渗湿作用。诸药协同,疗效较好。
[病案举例]
王某,女,51岁。初诊:1982年9月11日。
主诉:发现前颈部肿块三天。
现病史:患者于三天前觉得前颈部不适,并自己摸到前颈部偏右有肿块。曾就诊于某医院,诊为“甲状腺腺瘤”,必须手术切除治疗。因患者有顾虑,遂来我院就诊。检查:病人前颈部偏右有3.0cm×3.0cm圆形肿物,有充实感,能随吞咽而上移,苔薄白,舌质稍红,脉象细濡。诊断:中医:瘿瘤(痰气互结型);西医:甲状腺腺瘤。拟温阳化痰、软坚消滞法,用温阳消瘿、软坚散结汤加减治疗之。处方以基本方7剂。
二诊(1982年9月18日):药后前颈部已无不适,胃纳增进。于9月16日B超检查显示在右甲状腺下极处有一个实质性暗区2.0cm×1.8cm,边缘光整,光点分布欠均匀,提示右甲状腺实质占位,符合腺瘤表现。前方加土茯苓30g,7剂。
三诊(1982年10月6日):服上方,前颈部肿物缩小为2.0cm×2.0cm,且较前为软而平些。唯近日大便干燥,带有鲜血。前方去肉桂,继服7剂。
四诊(1982年10月13日):便血已止,夜寐不安,前颈部肿物已缩小为1.5cm×1.5cm大小。前方加夜交藤30g,继服14剂。
五诊(1982年11月10日):服上方,夜寐已好转,前颈部已触不到肿物,脉濡,苔薄白,舌质淡红。嘱复查B超,继服前方7剂。
六诊(1982年11月24日):服上方诸症稳定,11月11日B超复查,原右甲状腺处实质性占位已消失。继服前方49剂。后经停药随访并多次检查,前颈部瘿瘤未再出现而告治愈。
按语:本案应用温阳散结法的“温阳消瘿、软坚散结汤”治疗,而获得显著疗效,避免了手术切除的痛苦。此方诸药协同,疗效较好。王羲明弟子王琍琳医师总结王羲明教授用温阳消瘿、软坚散结汤治疗甲状腺腺瘤30例治疗经验,总有效率为86.7%。其中肿瘤全部消失获临床治愈组12例,占40.0%;病灶缩小一半以上的显效组3例,占10.0%,病灶缩小0.5cm以上的有效组11例,占36.7%;病灶缩小不到0.5cm或未见缩小而作手术治疗的无效组4例,占13.3%[详情请参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2):16.]。
六、固本培元膏方治疗甲状腺腺癌
甲状腺腺癌属于中医文献的“石瘿”范畴。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瘿瘤“坚硬不可移曰石瘿”的记载。
(一)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是内伤七情,忧恚怒气,肝郁气滞;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则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则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痰气瘀结颈前则发为瘿病;体质因素: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以致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部分病例,由于痰气郁结化火,火热耗伤阴津而导致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其中尤以肝、心两脏阴虚火旺的病变更为突出。瘿病初起多实,病久则由实致虚,尤以阴虚、气虚为主,以致成为虚实夹杂之证。
(二)治法治则
扶正祛邪为治疗总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应适当配合活血化瘀。肝火亢盛及火热伤阴者,则当以清肝泻火及滋阴降火为主。
(三)膏方特色
膏方诊治甲状腺炎,注重扶正祛邪,达到五脏、阴阳、气血之平衡。方中多补中益气、滋养肝肾、疏肝利胆、化瘀散结之品。多以消瘰疬丸、茵陈蒿汤、首乌延寿丹等方组合化裁,组成膏方连续服用,可见长效。
[病案举例]
吴某,女,44岁。初诊:2005年11月18日。
主诉:发现前颈部坚硬结块十个月。
现病史:病者于2005年初,由单位安排体检时发现左侧甲状腺有结节,遂于2005年6月12日在某医院作左侧甲状腺结节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左侧甲状腺腺癌。术后疲惫不振,体弱乏力,纳呆胁痛,瘿部拘急。平素有胆结石疼痛发作史,为乙肝病毒携带(大三阳)者。脉细弦,苔薄腻。诊断:中医:石瘿(邪衰正虚、肝胆失于疏泄),西医:甲状腺腺癌。治拟扶正祛邪、疏肝利胆之剂。
处膏方:潞党参300g,生黄芪600g,云茯苓300g,白术300g,生薏苡仁600g,黄精300g,制首乌300g,熟地200g,白芍500g,当归300g,麦冬200g,山萸肉150g,枸杞300g,桑椹子300g,墨旱莲300g,女贞子300g,酸枣仁250g,柏子仁300g,香甘松200g,茵陈600g,山栀200g,金钱草600g,玉米须600g,七叶一枝花600g,地锦草600g,夏枯草600g,海藻600g,干蟾皮200g,绿萼梅100g。
另:生晒参250g,紫河车150g,鳖甲胶500g,龟甲胶500g,阿胶500g,炙蜈蚣粉60g,砂仁粉60g,蔻仁粉60g,冰糖500g,饴糖1000g,收膏。
二诊(2006年12月8日):脉细弦,苔薄白。去年因左侧甲状腺腺癌手术切除而服膏方一料,体力大见恢复,唯肝胆区疼痛虽减未除,这与胆结石和乙肝病毒携带有关,再拟扶正祛邪、疏肝利胆立方调治,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患者原有乙肝病毒携带及胆石病发作史,此番左侧甲状腺腺癌手术切除后,疲惫不振,体弱乏力,纳呆胁痛,瘿部拘急,证属邪衰正虚、肝胆失疏之候,法当扶正祛邪、疏肝利胆。经服由内消瘰疬丸、茵陈蒿汤、首乌延寿丹等组成之膏方后,体力大见恢复,未见癌瘤复发转移。
(刘爱华 季杰 赵凡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