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癌痛的治疗现状

WHO于1982年在意大利组织专家会议,成立了WHO癌痛治疗专家委员会,探讨使用现有的、为数有限的镇痛药物解除癌痛问题。经讨论一致认为,利用现有的镇痛药物和对癌痛的认识,可以使大多数肿瘤疼痛病人达到无痛,并提出了三阶梯镇痛疗法。此后,三阶梯方案逐渐成为癌痛治疗的基本方法。
在我国,癌痛治疗发展极不均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仅有41%的肿瘤癌痛病人的疼痛能够得到有效缓解,而在晚期癌痛病人中这一比率仅有25%。造成癌痛控制不佳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癌痛本身的复杂性。癌痛涉及的医学范围和学科领域非常广泛,人类关于疼痛的机制和疼痛心理方面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另外,我国毒麻药使用的主导思想和客观需求仍有差距。我国麻醉品的生产充足,但临床应用不足,尚有癌痛病人得不到满足,原因很多。几十年来传统的主导思想是,麻醉性止痛药越少用越好,能不用就不用。药品主管部门及临床医生主要有两怕:一怕病人成瘾,二怕发生吸毒,这种思想延续至今。加之规定严格、层层审批、手续繁琐,麻醉性止痛药的应用仍有诸多不便。不能否认,癌性疼痛仍是目前诸多疼痛中最剧烈,且难以控制的疼痛之一,麻醉性止痛药是控制重度疼痛最有效的药物。国际上也把麻醉性镇痛药消耗量的多少用做衡量镇痛水平的标准,我国的用量远远低于世界一般水平,可见我国要与世界接轨,仍有诸多工作要做。
中重度癌痛在癌症病人中非常常见,60%~80%的晚期癌症病人受到疼痛的影响,直接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果依照临床治疗指南接受适当的治疗,80%~90%癌痛病人能通过有效治疗来减轻大部分疼痛。但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癌痛病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在以疼痛为首要症状的癌症病人中,超过60%病人的疼痛得不到充分地控制。2012年发表的对于西班牙64个肿瘤内科的调查研究发现,67%的癌痛病人对癌痛治疗不十分满意,近30%的病人对癌痛治疗效果不满意,仍承受着中重度疼痛的折磨。Deandrea等对1994年至2007年间的世界癌痛治疗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总体结果显示,2001年之后,整体的癌痛治疗效果有好转,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癌痛治疗的决定性因素,美国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域,癌痛治疗情况明显偏好,而亚洲的癌痛治疗状况偏差。我国的癌痛治疗情况较20年前已有较大改善。WHO推荐使用人均吗啡消耗量来评价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癌痛治疗情况,据国际麻醉药品管理局(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rad,INCB)的统计,中国医用吗啡消耗量1983年至1989年年均总消耗量6.7kg,1991年至2000年为92.5kg,2001至2006年为361kg,2007年为640kg。虽然我国吗啡年消耗量逐渐增加,说明癌痛治疗正逐步改善,但就人均消耗量而言,2009年中国的吗啡人均消耗量为0.49mg,全球人均医用消耗量5.85mg,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0.55mg,我国即使距离全球起步水平1mg也有相当大的差距。由此可见,我国的癌痛治疗情况仍不容乐观。
(毛 鹏 樊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