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周序
脾胃学说,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其滥觞于《黄帝内经》,不仅系统论述了脾胃(消化器官)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和治法,而且把“仓廪之官”的重要性强调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高度。至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表现有精确的描述,并且创造了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乌梅丸、小柴胡汤及其类方等众多方剂,因其疗效确切,沿用至今而益放光彩,谱写了医学史上的奇迹。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东垣老人,大畅脾胃气机升降浮沉和元气学说,一部《脾胃论》,遂使脾胃学说卓然成为医学之一大流派,历千年而不衰,被奉为治疗内伤疾病的圭臬,足见脾胃理论与治法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明清之际,温病学派兴起,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医家,倡导滋养胃阴,总结了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许多治疗脾胃病的处方,完善了脾胃学说,一句“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点睛之言,更是道出了治疗脾胃病遣方用药的真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学受到高度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脾胃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直占据中医内科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并涉及临床各科,是具有中医药治疗特色优势的病种,也是取得较快发展和丰硕成果的领域之一,如脾本质及脾气证的研究,补脾方的系列研究与开发,中医药治疗急腹症、急性胰腺炎等,向为世界医学所瞩目。20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脾胃病专家李乾构教授组织编写了《中医胃肠病学》,梳理了从古至今的脾胃疾病诊治理论与经验,总结了当代脾胃病的研究成果,成为脾胃病发展史上的鼎力之作,促进了脾胃病学术与临床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药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防治消化道肿瘤等,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应用,乃至中药新药开发,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我国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方法和特色优势,广受患者的欢迎。近来,循证医学的临床应用渐成主流,中医脾胃、西医消化诊疗的各种共识意见、实践指南不断修订更新,医学诊疗模式上日益重视中医在优势病种上的作用,强调临床路径的设计与规范,以致从事消化临床工作者不断面临知识结构的挑战,迫切需要有更系统、更完善的包含中医脾胃、西医消化基础与临床理论的专著,来反映当前脾胃病中西医的新进展、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更好地满足从事脾胃病学习、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需求。有鉴于此,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脾胃病协作组组长张声生教授,副主任委员沈洪教授、王垂杰教授等适时地组织80余名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集中我国脾胃病行业力量,历时3年,完成了这部融古贯今的巨著,不仅全面总结了脾胃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还系统地在中西医汇通上反映出当今的发展与成果,是脾胃病领域里程碑式的巨著,也反映了我国脾胃学说的事业繁荣,传承有序,人才辈出,对此,我很高兴,也很欣慰,故乐为之序。
2014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