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及疾病经济负担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肿瘤登记中心在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发表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预计有429.2万新发癌症病例和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这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沉重负担,也为肿瘤临床医护人员及心理社会肿瘤学工作者带来很多的挑战。一项癌症患者抑郁患病率的系统综述表明,门诊患者抑郁患病率为5%~16%,住院患者为4%~14%,姑息治疗患者为7%~49%。另一项大规模的门诊癌症患者的调查研究表明,24%的患者存在焦虑症状。一项包括94个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住院癌症患者达到DSM和ICD诊断标准的焦虑障碍发病率为9.8%。此外,癌症住院患者谵妄的患病率范围10%~30%,终末期的癌症患者最高可达85%。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医学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如危重抢救能力等,但医学的局限性仍很大,表现在认识与能力不同步,诊断与治疗不同步,大多数疾病并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医学进步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如分科越来越细,人文精神的缺失等。目前,我国的医疗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患者人文关怀的需求,这种情况急需得到改善。心理社会肿瘤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目的正是将肿瘤患者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解救出来,进入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大量证据表明,有效的心理社会服务可以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症状和心理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期,但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的巨大需求与中国心理社会肿瘤学在临床干预、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经济支持等方面的亟须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何识别每个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制订和实施心理社会治疗照护计划,建立规范全面的心理社会服务模型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自Jimmie Holland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世界范围内创建了心理社会肿瘤学这一交叉学科以来,随着学科专业书籍的出版、专业协会的创立以及学科专业指南的发布,目前该学科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心理社会肿瘤学的理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在欧美发达国家,心理社会肿瘤学照护已经融入肿瘤临床的常规诊疗之中。循着上述发展轨迹,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将心理社会肿瘤学介绍至国内,当时国内对于心理社会肿瘤学仍相当陌生,甚至由于病耻感而拒绝去接触、去了解。尽管如此,我国的有识之士仍然秉持着关怀与爱心,积极投入心理社会肿瘤学理念的宣传,并于1995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设立了我国第一家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的相关门诊。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社会照护,减轻患者心理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我国的发展,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要持续、长远、有效地传播心理社会肿瘤学理念并开展医疗照护,必须联合全国相关领域的有志之士及资源来共同努力。因此,200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及全国有志于从事心理社会肿瘤学的专业人士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Psychosocial Oncology Society, CPOS)。CPOS的成立开启了心理社会肿瘤学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历史,特别是2013年换届后,新一届委员会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积极向全国各类医院宣传心理社会肿瘤学理念,并通过媒体、科普向大众宣传,另一方面持续举办学术研讨会、培训班,参与国际高水平进修、会议,促进国内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以及专业人才的培育。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全国成立了11个省级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会员遍布全国25个省级行政单位,共同为国内心理社会肿瘤学事业做出贡献。从发达国家的经历和经验可以看出,我国的心理社会肿瘤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历史的必然,还需要医疗决策、人才和时间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从一粒种子在中国发芽,也必将茁壮成长,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自设立我国首家心理社会肿瘤学门诊、创立CPOS,到心理社会肿瘤学在全国的推广,其间经历很多的困难与挫折,汇集了几代心理社会肿瘤学人的辛勤付出。为了推动心理社会肿瘤学科发展,应对肿瘤带来的心理社会挑战,全国的心理社会肿瘤学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将患者的心理社会照护,包括将专业的心理社会评估和干预纳入到所有癌症患者的常规诊疗中。为规范心理社会评估和干预,制订适应我国文化和临床的肿瘤心理诊疗指南迫在眉睫。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将对保证高效、高质量的“全人”照护的抗肿瘤治疗提供了依据,是规范医师临床诊疗工作的法宝。今年是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我国发展的第21个年头,协会成立的第10个年头,发布《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标志着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我国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该指南章节清晰,前两章主要介绍该指南编写宗旨及方法学指导,从第三章到最后,分别从肿瘤带来的心理压力及应对、不同阶段肿瘤患者存在的心理社会问题、医患沟通、痛苦筛查及转诊、肿瘤相关躯体症状、姑息治疗及临终关怀、肿瘤相关精神症状、肿瘤心理社会干预以及不同癌种心理社会问题及干预措施等几大部分撰写,内容细致,证据可靠、严谨,对于临床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本指南的撰写需要查看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并加以提炼和总结,凝聚了很多专业医生和相关领域专业专家的辛劳和汗水,非常系统地将肿瘤心理问题给与了阐述和指导,是一本实用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临床心理社会肿瘤学治疗指南。
诚然,目前我国的心理社会学的发展水平与国际高水平之间还有差距,指南中尚缺乏我们自己的高质量证据,需要我们的肿瘤心理社会学人继续努力,期待看到这种差距尽快得到弥补,使得以后指南修订有更多更好的证据并更适合本土的临床实践。肿瘤患者会经历从诊断到疾病进展和死亡,或从诊断到疾病缓解和康复的过程。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特定的问题,而且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和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尽管我们有了这部在国内第一本、第一版的指南,但我们的指南也会与时俱进,不断查找新的证据、新的方法,使得指南在未来的修订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在优化肿瘤诊疗模式中明确指出“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结合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关心、爱护肿瘤患者”,这项政策的出台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
感谢参与指南编写的所有CPOS委员,感谢对指南出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所有领导和同仁,感谢相关兄弟协会的合作和支持,没有团队的协作努力,没有多方的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今天指南的出版,共同努力,大爱无疆,让大爱在医学中绽放!
2016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