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成为这些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代含铂两药方案逐渐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化疗方案,但其有效率仅20%~40%,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10~12个月。但近年来,这些药物的疗效已经进入平台期,很难再有提升的空间。如何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发展的新方向,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基于驱动基因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肺癌个体化治疗成功的范例,堪称肺癌治疗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靶向治疗改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使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到了两年左右,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组织学类型也在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培美曲塞对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更好,而吉西他滨在肺鳞癌的治疗中更胜一筹;对于鳞癌、肿瘤坏死或有空洞、病灶靠近大血管及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在使用贝伐单抗时应高度警惕出血的风险,而在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应用贝伐单抗有明显的生存获益且安全性很好;相对于其他铂类,萘达铂对鳞癌的疗效更有优势。当然,还有多种预测肺癌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正在研究之中,如ERCC1(预测铂类的疗效)、TS(预测培美曲塞的疗效)、RRM1(预测吉西他滨的疗效)等。个体化治疗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明确了每种治疗方案的获益人群,从而规避了无效治疗及其相关的毒副作用。
杨拴盈教授长期从事肺癌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组织了多位在肺癌防治方面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专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共识及他们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了这本《肺癌个体化治疗》专著,阐述了肺癌个体化治疗的理论基础、生物标志物、药物基因组学、病理学等在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系统地介绍了肺癌的个体化外科治疗、化疗、放疗及综合治疗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分子靶向治疗(包括TKIs类药物耐药的机制及耐药后的处理策略)、免疫靶向治疗,还介绍了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症及特发性肺纤维化等时的个体化治疗,肺癌脑、骨、胸膜等转移的治疗特点及肺癌的早期姑息治疗、探讨了应用靶向药物及免疫靶向药物治疗肺癌时的疗效评价标准等。这些都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书资料翔实,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几乎涵盖了近年来肺癌个体化治疗的所有重要研究和最新进展,尤其是编者们对这些进展和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全书语言生动,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我相信,本书是广大临床医师、肺癌基础研究工作者和肿瘤学专业研究生学习和阅读的很好的参考书,本书的出版将会对我国肺癌个体化治疗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