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篇 双心疾病的理论基础

第1章 双心疾病患者的常见心理特点

一、双心患者的常见心理特点

在心脏科就诊的患者中,需要从心理层面加以关注的主要线索,可以来自3个方面。第一,患者的躯体主诉弥散,不符合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谱,与医生进行相应检查的结果不一致;第二,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明显的焦虑情绪(过分担心);第三,患者存在患病行为的异常,这方面有2个极端,一是过分忽视有一定危险的疾病,对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没有改变的愿望和行动,如已经确诊冠心病、甚至有过心肌梗死病史,仍不戒烟,不控制饮食,也不增加运动;另一个极端,是过分关注,即虑病(hypochondria,另一常见译法是疑病),在不安心情驱动下,过分检查,冒险进行不必要的有创性检查,不是按照医学原则规律复查,而是按自己的不安或不适反复检查。

通常内科医生对第一方面是最为熟悉的,但由于医疗系统改革的不顺畅,与患者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听见一两个主诉就开检查,使原本能够及时发现的问题,变成了久拖不决的问题,直到患者辗转就诊多次之后,才引起重视。医疗的经济支撑模式、缺乏法律保障的行医环境,也造成宁可过度检查的风气。

关于第二方面,需要学习常见的精神症状,特别是将精神症状与普通的着急、紧张区别开。患者因不适就诊,有一定的担心是常见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是否构成精神症状,除了从断面角度看严重程度(是否过分),更重要的是连续观察,看患者能否随着病情的逐步清晰,心情适当平复。还是向相反方向发展,不良心情稽留不去,不断转换出口表达出来(如转为对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不安)。其实这已经涉及了第三方面(患病行为)。

至于第三方面,患病行为的观察,只要不只是一面之交,而是与患者这个人打交道,在诊治疾病过程中深入合作,往往能够有所觉察。关键问题在于,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超出了单纯生物医学的范畴,更多地是如何帮助一个人(助人),而非只是“治病”。然而,要想把治病的效果最大化,落实到生活中,康复、预防就是必不可少的,就需要“助人”的精神。

前面讲的3个方面,更多是从医生角度进行发掘,只有把自己的角色、问题弄清楚了,“武装”好了,成为“有准备的头脑”,才能利用好现有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二、难以解释的胸痛患者的心理问题——症状呈递与分析

在各种临床情况中,难以解释的躯体主诉,如这里的难以解释的胸痛,是最让医生群体感到尴尬棘手的。一方面胸痛主诉可能关乎患者的性命安危;另一方面,即使最先进的现代医学检查,也有不能及时发现的问题,特别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所以,面临这样的问题,医生的压力是巨大的。

待到医生们紧张忙碌一阵,胸痛反复发作而没有什么特殊的危险情况发生。医生往往容易感到迷惑、懊恼,甚至有被愚弄的感觉。而这时才想起精神科方面的鉴别诊断被忽视了。

这类患者进行精神科评估,其中相当一部分符合惊恐发作(或亚临床惊恐发作)。当然也有的是不剧烈的长时间憋闷感(可持续几个小时),患者爱出长气,这样能暂时缓解。也有的是一过性的刺痛感等,同样不符合明显心脏疾病的胸痛症状。

对不典型症状的鉴别,最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内科的鉴别诊断要严谨、全面,惊恐发作是非特异症状,任何生理或病理波动都可以诱发,可以是低血糖、低血钾,也可以有其他内分泌扰动(如更年期激素水平波动)的“贡献”。另一方面,无论是否发现了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如更年期激素波动),症状发生的心理背景都是需要考察梳理的。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过多使用咖啡或酒精,心情不舒畅而顶着压力……这些心理背景,是理解患者非特异性生理紊乱(难以解释的胸痛只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的基础。至于如何区别是属于一种适应中的问题,还是已经构成明显的适应不良(适应障碍),或者应当理解为慢性神经症病程中本阶段的表现,需要专门的精神病理学修习。不单纯是识别常见症状综合征的问题。

正是因为问题复杂,相关思路内科医生不了解,所以进行鉴别诊断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所以就干脆归于一类,不是躯体疾病或躯体疾病难以解释。又回到了二分法的简化处理,不是躯体疾病,就是心理疾病。既然不是躯体疾病,那么就等同于应该有心理疾病。这种思路并没有真正开始探索所谓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倒是无端增加了难以解释胸痛患者的病耻感。这条路已经被证明很多时候是走不通的。难道就不存在既构不成躯体疾病,也够不上心理疾病的情况?难道这样的患者就无法得到帮助?

其实不然,程度不那么严重的心理-生理紊乱,处理起来并不困难,在内科范围内的适当探索(对影响因素的了解)和对症处理,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即使达到适应障碍程度的,对症处理加上支持安慰,效果也非常不错。只有慢性神经症或严重抑郁症等情况,需要精神科的特殊关注,而且也必须与内科医生合作好,才能更多使患者得到帮助。

前面说到的从短暂紊乱、适应障碍到慢性精神障碍的区别往往是有重叠的。作为一名医生,如果对前二者能适当处理,往往也能识别出严重的病例。由于会与伴有心理问题或适应障碍的患者打交道,即使碰到慢性难处理的病例,也能恰当地转诊和请精神科同行会诊。

鉴别疾病的性质(适应障碍还是慢性神经症),时间是一个关键因素。许又新教授在《神经症》第2版中提出的判别法,适合非专科医生:即将病程、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障碍均做3等级评分:病程上,3个月以内计1分,3个月至1年计2分,1年以上计3分;痛苦方面,轻微、自己从事某些活动能改善计1分,自己难以改善,需要别人帮助或改变环境才能改善计2分,几乎完全不能改善,陪伴、娱乐或休闲活动也无济于事,计3分;社会功能方面,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计1分;学习、工作效率明显下降,不得不减轻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计2分,完全不能学习工作、不得不病休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计3分。三方面得分相加,若总分≤3分,一般适应问题的可能性大;4~5分,可疑病例,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按照诊断标准区分是神经症还是适应障碍;6分及以上,诊断神经症可能性很大。

当然,鉴别分类是为处理做准备的。如前所述,一般适应问题,适应障碍,最好由内科医生对症处理并给予支持安慰;神经症,需要精神科会诊和联合处理,必要的阶段需要精神科专门治疗。

(胜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