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一例介入治疗卡-梅综合征婴儿的护理
病例介绍
入院介绍:患儿,男,1个月,因“咳嗽2天”入本地医院就诊,予以抗生素等治疗,咳嗽无明显变化,医师体检时发现面颊肿块,遂转入我院急诊综合病房治疗。体检:神志清楚,精神反应欠佳,右面颊部可及3cm×3cm包块,质软,有波动感,颊黏膜及上颚可见连续性紫红色囊性突起,面积7cm×3cm,咽部充血,右侧咽腭弓结构不清。入院第2天血常规示:WBC 6.26×109/L,N 15.8%,L 72.8%,HB 99g/L,PLT 15×109/L,凝血酶原时间>120秒,针眼处出血,按压10分钟后血凝,以“血管瘤可能,血小板减少症,支气管肺炎”转入PICU治疗,入科后颈部增强CT示:口腔顶壁、右侧壁、口咽周围,右咽旁间隙周围软组织内可见强化,提示血管瘤,压迫气管。
入科诊断:卡-梅综合征。
治疗与预后:给予持续气道正压给氧(CPAP)、抗感染、止血、补充凝血因子、静注丙种球蛋白等对症处理,同时给予普萘洛尔、泼尼松口服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于入院后21天复查口咽部增强CT显示:血管瘤较前增大,且有气管压迫症状,请介入科、麻醉科会诊后在全麻下行经动脉导管硬化栓塞术,术后返回PICU监护。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88小时,术后8天康复出院,出院时,患儿口咽部血管瘤肿块减小,PLT 206×109/L,自行吸吮母乳有力,无呛咳现象,呼吸平稳。出院1周复查血小板正常,无气促以及呼吸困难,目视血管瘤肿块明显缩小。出院3周后再入院进行第2次介入治疗,右面颊部包块1cm×1cm,介入治疗过程顺利,住院6天后出院。
一、护理评估
(一)入院时评估
精神反应差,面颊部肿块明显,有明显呼吸道压迫症状:呈张口呼吸状态,吸气时胸骨上窝凹陷,无力吸吮,喂养困难。血小板低,出凝血时间延长,穿刺点出血。
(二)住院中评估
血管瘤巨大,位置特殊,压迫气管,随时有窒息的危险,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有无呼吸困难的症状。气管插管经过血管瘤位置,极大可能在插管时以及插管后血管瘤破裂出血。应评估呼吸机的各项参数的变化,把握吸痰时间,吸痰时患儿是否合作,有无烦躁,痰液的性状、颜色。血小板低,不易纠正,有颅内出血以及其他脏器出血的可能,评估患儿血小板的变化,出凝血时间,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以及穿刺点有无出血。
(三)心理社会评估
患儿年龄小,疾病发病率低,对疾病知识不了解,对手术后的效果无法预知。应评估家长有无紧张、焦虑以及对介入手术是否配合。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防止上气道梗阻
抬高床头30°~40°,置患儿于高坡右侧卧位,给予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面色、周围循环情况。保持气道通畅:因血管瘤在口腔内占位明显,患儿多以张口呼吸为主,加上CPAP供氧,高流量的氧气导致口鼻腔极易干燥,责任护士每2小时用生理盐水棉签湿润口唇,尽量减少口鼻腔深部吸痰,如必须吸引时,用吸引器导管接专用的鼻腔吸引器在鼻前庭位置吸引,吸引压力在-20~-13kPa。每2小时检查CPAP各连接处有无漏气,供气的软管有无受压,加温湿化装置有无故障,每2小时倾倒管腔内冷凝水,防止管道内冷凝水倒流吸入鼻腔引起呛咳或窒息。该患儿咽部血管瘤巨大,对气管和食管均形成压迫症状,明显影响吞咽功能,经口喂养时患儿无力吸吮,烦躁不安,且呛咳、极易导致误吸,为保证营养,予以鼻饲母乳,1次/2h,每次50ml。用注射器抽取母乳从胃管内缓慢注入,注入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呼吸以及有无奶液反流。保持床单位整洁,病房内减少噪音,及时检查和消除各类仪器报警声音,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如患儿有烦躁现象,及时给予安抚,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该患儿介入治疗前,频繁出现呼吸急促、烦躁症状,立即抱起患儿,斜卧于护士胸前,抬高其头部,以减少血管瘤对气道的压迫,并遵医嘱肌注苯巴比妥等措施后,症状缓解。
2.防止血管瘤出血
严密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皮肤黏膜以及口腔内瘤体大小、表面颜色的变化,穿刺点有无出血不止,同时密切观察血小板、凝血因子,入院后第1周,每天复查血常规和凝血机制,情况稳定后每2天复查一次。根据结果遵医嘱应用血小板、血浆、悬浮红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改善贫血。为保证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从血库取回的血小板第一时间输入,保证每单位容量30分钟内输注完毕,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静脉穿刺处有无外渗以及其他不良反应。患儿经多次补充血小板,虽有短暂上升但仍出现逐渐下降趋势,先后输入血浆700ml,血小板 2U,冷沉淀6U,术前血小板维持在正常范围。护理操作谨慎:口腔护理时,由助手扶稳患儿头部,另一名护士用棉签蘸制霉菌素溶液轻轻擦拭面颊部、牙龈以及舌面,避开血管瘤部位;留置胃管时,选择柔软的硅胶胃管,置管前胃管前端给予液状石蜡润滑,操作时缓慢、轻柔,防止动作粗暴导致血管瘤破裂。胃管应用加强型胶布在鼻翼处固定,外露的胃管用1/2张3M敷贴在面颊部高举平抬固定,防止患儿手无意识地拉拽导致胃管在咽部来回移动。该患儿住院过程中,未发生血管瘤破裂出血现象。
3.介入治疗常规术前准备
术日再次增强CT了解血管瘤的范围,确定血小板在正常范围内,申请准备凝血因子、同型悬浮红细胞,给予禁食水4小时。谨慎气管插管:该患儿环绕口咽周围血管瘤,加强CT显示最狭窄处直径约2.9mm,稍有不慎即导致血管瘤破裂出血引起窒息,给气管插管术带来极大风险,为顺利进行手术,在术前必须进行气管插管,插管前抢救物品、药品准备充分,介入科、PICU、麻醉科医师均到场,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气管插管。
(二)术后护理
1.穿刺点的护理
介入治疗必须经过股动脉穿刺置管,因该病合并血小板反复减少,应特别警惕术后动脉穿刺部位出血不止。压迫穿刺点时用3块纱布折叠,右手示指、中指、无名指在纱布上方施力,力量均衡,持续1小时,禁止反复松开纱布查看局部有无出血。因患儿年龄小,压迫过程中应观察下肢皮肤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防止过度压迫影响下肢血供,确定不出血后,再用弹力绷带包扎穿刺部位。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是否存在穿刺血管损伤并发症[3]:伤口有无出血、渗血、血肿,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与健侧肢体对比。该患儿术后右侧股动脉无动脉血栓发生,穿刺局部无渗血,皮下无血肿。
2.出血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全身以及局部瘀点、瘀斑的消退和进展情况[4],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四肢循环情况,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为患儿更换体位、擦浴等操作时动作轻柔。该患儿术后第3天PLT 68×109/L,在颜面以及胸部出现密集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责任护士详细交接全身皮肤情况,并用圆珠笔在出血点、穿刺点的瘀斑部位做好标记,便于前后对比。维护好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拔针后按压至完全不出血后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如患儿出现哭闹不止、喷射性呕吐,应CT确诊有无颅内出血,同时注意有无呕血、黑便,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师。
3.气管插管的护理
该患儿年龄小,血管瘤在口咽、气管周围,使气管明显受压,介入治疗靶点部位在此,而介入治疗早期血管瘤局部易水肿,有出血可能,更加剧了气管受压的症状,一旦气管插管脱管,再插管极其困难,可导致窒息和死亡,因此术后气管插管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术后入PICU后首先检查气管插管固定情况,在原有固定的基础上,再用3M加强型胶布固定,患儿头部两侧放置沙袋,减少头颈部扭动引起插管在气管内摩擦。呼吸机管道固定妥善,严防牵拉;遵医嘱应用瑞芬太尼2~5μg/(kg·h)联合咪达唑仑3~5μg/(kg·h)持续镇痛镇静,每班评估镇静效果,保证患儿绝对安静状态,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严密听诊两肺呼吸音,评估吸痰指征,在患儿绝对安静状态下吸痰,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吸痰刺激导致气道内压力升高引起血管瘤出血;观察痰液的性状、颜色、量,如发现有痰块现象,应及时注入0.5~1ml生理盐水在气管内,并在胸壁、腋下、后背位置用面罩叩击,促进痰液排出;调节好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维持温度35~37℃;同时应观察湿化罐内水位线以及呼吸机管道内的冷凝水情况,及时添加蒸馏水、倾倒积水杯中的冷凝水。
4.撤机时的护理
该患儿血管瘤位置特殊,带机时间较长。术后72小时后减少镇静剂的用量,或间断停用镇静剂,评估患儿自主呼吸情况,观察气道峰压的变化,判断喉头水肿有无改善,如患儿自主呼吸良好、喉头水肿、气管受压改善,考虑撤离呼吸机。撤机前准备好相应的急救物品,拔管后仍然注意保持患儿安静,减量应用咪达唑仑2~3μg/(kg·h),防止哭闹躁动。该患儿在术后88小时撤机,带机过程中未发生躁动以及脱管现象。顺利撤机后,给予高坡侧卧位,双侧鼻导管吸氧,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频率、节律。带机过程中以及拔管后5天均留置胃管补充肠内营养,术后第7天开始自行吸吮母乳,未发生呛咳。
5.健康教育
该患儿术后1周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过渡病房由家长陪护,因患儿家长较年轻,对婴儿的护理知识缺乏,又因患儿出生后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度过,家长对于陪护患儿极为恐惧。为减轻家长焦虑心理,责任护士向家长讲解该患儿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方法,病情变化的观察要点,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多与家长交流,鼓励提出疑难问题,对于患儿护理相关的问题,如喂奶姿势、喂药的方法、口腔的清洁等问题一一指导;并指导家长给患儿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导致破溃、感染。告知家长,因该患儿血管瘤巨大,位置特殊,一次介入治疗不能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后期仍需要介入治疗2~3次,每月1次,出院期间,应耐心做好患儿日常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观察血管瘤表面颜色变化,增强营养,防止感冒。
三、小结
卡-梅综合征因病变血管内血小板聚集和激活,引起血管内凝血,循环系统内血小板减少,同时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引起脏器出血和DIC。该病起始部位多位于四肢、躯干体表部位,少数生长在内脏和腹膜后,临床特征表现为反复周期性出血,血管瘤迅速增大[5]。该患儿血管瘤位置特殊,在口腔顶壁、右侧壁、口咽周围均有血管瘤,形成压迫气管的症状,随时会出现呼吸受阻的情况,给疾病的救治带来困难,综合考虑选择介入治疗。术前病情观察,对症处理尤其重要。术后应加强出血的观察和护理,防止血管瘤破裂出血,重点做好气管插管的护理,防止脱管和痰痂堵塞管道,评估撤离呼吸机的时机,减少再次插管对血管瘤的刺激。出院宣教中,应特别强调定期复诊。
(张美英 许蕾)
参考文献
1.廖清奎.小儿血液科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02-703.
2.Szlachetke DM.Kasabach-Merritt syndrome:a case review[J].Neonatal Netw,1998,17(1):7-15.
3.李野,郭莹莹,刘怡,等.2例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左心室重建术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5,30(15):13-14.
4.韦小乐,韦琴,雷永红,等 .卡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4,6(5):403-404.
5.贺希敏,史延,王爱华 .卡梅现象患儿 1 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0):98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