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安医学是有代表性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之一。新安位于古徽州地域,自南宋至清末,新安医家秉承儒学之风,勤于实践探索,勤于著书立说,形成自身特色,为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800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有志记载的医家800余位,医籍800余种,现存者近400种。本次《新安医籍珍本善本选校丛刊》是从现存新安医籍中选取9种在文献版本、医学学术上均具有较高价值的珍善本医籍,通过研究整理校注后出版。
此次《新安医籍珍本善本选校丛刊》书目的选定,注重学术特色与价值,同时把握以下原则:
(1) 以选择未经现代整理校注出版者为主,对个别已经他人整理校注出版而确需再校注者,可选入此次书目。
(2) 目前存本较少但又不失为善本者,其中也包括海内孤本,整理校注出此书对现代利用罕少版本医籍有所帮助。
(3) 在中医的某一方面的学术价值较高,或对入门学习中医有所帮助者,整理校注出版对现代学习与研究有所裨益。
(4) 整理校注出版此书对了解著者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思路有所帮助,或使某位医家著作的现代整理校注本得以成全。
现将选定的9种医籍情况概述如下:
1.《脉症治方》(约成书于1568年,吴正伦编撰) 该书强调治病必须脉、症、治、方四者相承,将《伤寒论》的病证归纳为“有表实、有表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有表热里寒、有表寒里热、有表里俱热、有表里俱寒、有阴症、有阳症”12个类型,对后世研究《伤寒论》颇有启示。吴正伦认为温疫乃“杀厉之气,严寒之毒”,系四时不正之气,传染性强,应于春秋间服药预防。此外,该书还记载了重用土茯苓治疗梅毒的案例,是一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医著。
本次校注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十种》影印“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珍藏清代康熙癸丑年(1673)刊本”为底本。
2.《程氏释方》(成书年代不详,程伊编撰) 该书共释方800余首。分为中风、伤寒、伤暑、湿证、燥结、火、疟疾、痢疾、泄泻等49门。每方“取方训义,集药为歌”。释文依据历代医籍,附以己见,阐奥释疑,有助于对方剂的理解运用;并将每方药物组成编为五言或七言歌诀,以便记诵。
本次校注以中华书局2016年版《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影印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明嘉靖刊本《程氏释方》为底本。
3.《证因方论集要》(成书于1839年,汪汝麟编撰) 该书博采众方,尤以喻嘉言、王晋三之方为多。列有51种病证,其中内科杂症较多。作者以为伤寒六经表里条例繁多,所以未有收载。全书“证各有因,因各有方,方各有论”,理法方药规范,条理有序,是一部切合实用的方书。
本次校注以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中医珍本丛书》影印“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无止境斋刻本”为底本。
4.《方症会要》(初刊于1756年,吴玉榗、吴迈编撰)该书共收46种病症,以内科疾病为主,每病有论有方,其论多结合经旨及临证体验而发,是一部较为实用的方论医书。
本次校注以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中医珍本丛书》影印“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吴氏家刊本”为底本。
5.《医学入门万病衡要》(成书年代不详,洪正立编撰)该书以内科时病、杂病证治为主,兼及妇科诸疾,共收集80多个病证,汇为一册。书中辑取刘河间、陶节庵、李东垣、朱丹溪和陈自明之热病、伤寒、杂病、妇科病等前贤有关的论述,以及朱肱、许叔微、杨仁斋、虞花溪及《局方》《世医得效方》等医著,并结合本人临证心得,对辨证用方加以阐发,是一部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一定的临证实践认识的方书。
本次校注以中华书局2016年版《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影印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清顺治十二年(1655)序刻本为底本。
6.《本草备要》(初刊本)(刊于1683年,汪昂编撰) 该书为作者的初刊本,全书由博返约,创新编撰体例,按自然属性将所载428种药物分为草部、木部、果部、谷菜部、金石水土部、禽兽部、鱼虫部、人部8部。每种分正文和注文。书中记述了“暑必兼湿”、冰片“体热而用凉”等新说,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普及性本草著作。相较于增订本,初刊本虽在药物数量及个别认识上有所差异,但对了解作者编撰该书的原创学术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校注是以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善本集萃》影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延禧堂藏板、还读斋梓行刻本为底本。
7.《山居本草》(初刊于1696年,程履新编撰) 该书收药1300余种,每药列入正名、别名、鉴别、炮制、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宜忌、附方等项。卷后列辨药八法,是一部集本草和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对养生保健与食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次校注以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刻本为底本。
8.《医读》(初刊于1669年,汪机撰、程应旄补辑) 该书分为药性、脉候、病机、方括四部分。为方便记诵,药性、脉候、病机三部分以四言为句,方括部分则以七言为句,缀以韵语。书内计载本草151味,辨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95种,列医方282首。所述皆为有本之论,且化繁为简,由博返约,是一本颇为实用的医学入门读物。
本次校注以中华书局2016年版《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影印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江户时期覆刊本《汪石山先生医读》为底本。
9.《家传课读》(初刊于1878年,戴葆元编撰) 该书将《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三书内容和方剂进行专篇论述,是以歌括方式再加工而成的一部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和应用的书。
本次校注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光绪四年(1878)思补堂藏板刻本为底本。
本丛书是在2015年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整理的,2016年被人民卫生出版社列入出版计划,并得到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立项支持。
在选题与校注研究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余瀛鳌、王旭东、王振国、陈仁寿等专家的大力推荐与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校注工作中难免有欠妥之处,望同道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新安医籍珍本善本选校丛刊》编委会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