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本草备要》初刊本2卷,清代汪昂编撰,刊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一、作者生平
汪昂(1615—1694?),字讱庵,晚年被乡俚尊称为“浒(xǔ许)湾老人”,明末清初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祖居县城海阳镇西门。早年攻读经史,长于文学,为明末诸生,一方辞学宗工。与同乡抗清义士金正希过从甚密。因避株连而寄籍处州府括苍县(今属浙江丽水),长年活动于赣东浒湾(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浒湾镇)和苏杭,设“延禧堂”“还读斋”从事刻书出版和医书编撰工作,30岁时明亡入清,乃弃举子业,逐渐醉心于医药研究。
汪昂致力于医药著作的编写出版,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勿药元诠》等医书11种。其书简明实用,浅显晓畅,一版再版,因此汪昂被公认为中医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
二、校注方案
(一)版本选择
《本草备要》可分为两大版本系统,一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延禧堂藏板、还读斋梓行的2卷初刊本,一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还读斋梓行的4卷增订本,也可视为两本书。本次校注以《海外回归中医古籍善本集萃》影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延禧堂藏板、还读斋梓行的初刊本为底本。
他校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续修四库全书》第993册影印康熙三十三年(1694)还读斋《本草备要》刊本(简称增订本);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本草纲目》金陵初刻版影印本(简称《本草纲目》);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郑金生校注《神农本草经疏》(简称《本草经疏》);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汤液本草》(简称《汤液本草》);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出版、尚志钧辑复本《名医别录》(简称《名医别录》);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武陵顾从德翻刻林亿宋校本《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钱超尘整理《伤寒论》(简称《伤寒论》)。
(二)版式说明
《本草备要》初刊本四周单边,白口,版框约高17.3厘米,宽10.5厘米,上下分栏,下栏为主体。上栏高约1.5厘米,有作者注释和药物功效提纲等内容,无行格线;下栏高约15.7厘米,包括正文(大字)和注文(双行小字),无行格线(唯陈豊叙有行格线)。下栏半叶9行,行24字;版心内容为书名、分类、卷、药名、页码等。
(三)校勘体例
1.全书繁体字转化为规范简化字,横排,加现代标点。
2.上栏药物功效提纲内容插入药名下,以“ 【】 ”引出。
3.上栏训诂注释内容插入相应正文内容中,以“ () ”引出。
4.双行小字改为单行小字,以“ [] ”引出。
5.小字中以“○”等间隔符区分段落层次者,均予保留。
6.原文(竖排)字右标注“○”“△”“—”“○”以区分诸家名论、病症、药名汤头、“十剂”者,均予删除。
7.凡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俗字,均保留原字,出注。
8.药名因形、音、偏旁等而有不同用字者,如“扁蓄”“梹榔”,保留原名,出注;药名含义有误者径改,如“石苇”“瓦苇”径改为“石韦”“瓦韦”。
9.底本引用文献如有损文义者,或具体描述的事实和涉及的史实明显有误者,保留原文,出校注。
10.生僻字词先注音(拼音加直音)并简要注释。
11.特殊情况的处理
(1) 字形明显属一般笔画书写刻印之误或未予分辨者,如日曰、炙灸、人入八、己已巳等,径改径定,不出注。
(2) 原文书写刻印略有出入或仅某一部简化同现代所形成的旧字形、异体字、异形字和俗字,如“兼”作“”,“喉”作“㗋”、“饥(饑)”作“飢”、“铁(鐵)”作“鉄”、“蚊”作“”、“蚀()”作“”等,均径改为现代简化正体字,不出校。
(3) 癥与症、症与证(證)、黏与粘、辨与辩、挟与夹、惟与唯、藉与借、著与着等两字的使用古今或有不一致,保留原文用字,均不按照现代汉语规范作分析处理,不出校。
(4) 底本缺损或漫漶不清者,以虚阙号“□”按字数一一补入,字数难计者以不确定虚缺号“”形式补入。
(四)目录
底本原目录删去,另据正文新编目录置于原目录处。
校注者:黄辉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