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序
《黄帝内经》在《十一脉灸经》基础上,总结阐述了“十二经筋”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医家之圭臬。《难经》补充了“奇经八脉”系统,使“十二经脉”体系更加完善。晋代著名医学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对《黄帝内经》等古医籍针灸学内容进行整理,进一步确立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理论体系,而对“十二经筋”体系进行了扬弃,致使经筋理论从此几乎被医家所遗忘。直到20世纪70年代,经筋学说又引起了中医学界的重视。许多针灸学者对十二经筋,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深入研究,改变了经筋系统的边缘化局面。但是从汉代至今,中医学专家学者仍然沿用传统十二经筋与经筋腧穴次,将“督脉经筋”及其腧穴次归入了“足太阳膀胱经筋”,令人扼腕叹息。
中医学的发展在于传承与创新,没有传承就没有今天的中医针灸,没有创新就不能推动中医发展。吴汉卿教授是当代针灸领域一位杰出的创新型专家学者,多年来他勤奋不息,奋发进取,传承创新。他不仅在传统九针基础上发明了水针刀疗法,而且将家传“太极龙关针法”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发明了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在学术创新方面,他在传统“十二经筋”的基础上,根据任督二脉的筋膜解剖学、生物力学、病理学等理论,经过三十余年的临床研究,总结创新了“十四经筋—肌筋膜动力区带”新学说,并以此为指导,编著了《十四经筋—肌筋膜区带三关定位挂图》与图解。
这套挂图与图解在学术及科研方面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一是突破了传统“十二经筋”藩篱,补充任脉经筋和督脉经筋两个系统,在针灸学术界率先提出“十四经筋”的概念,并创新了“十四经筋—肌筋膜动力区带学说”;二是筋结点阴阳三关定位法的确立,创立了“十四经筋—肌筋膜”诊疗体系,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体系相互参照、有机结合,使筋结点的确立更加科学;三是作者发明了“筋骨针”,根据十四经筋区带三关定位进行了长期大量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四是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相信这套挂图与图解的问世,必将对中医针灸、中医微创学科及经筋学说的理论创新和临床开拓,起到巨大的普及和推动作用。
吴汉卿教授在临床中,总结编写了十多部医学专著,并作为主编,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水针刀微创技术·骨筋伤病》《水针刀微创技术·脊柱相关疾病》《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创新教材,其编著的《中医微创解剖入路彩色图谱》,获得了“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培训了国内外数万名学员弟子,对中医针法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十四经筋—肌筋膜区带三关定位挂图》及图解出版之际,作为本书的专家顾问,我十分高兴,并乐意为吴汉卿教授的新作写序,希望本著作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医经筋理论及中医针灸、微创针法学术发展,更好地造福于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2017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