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颈内动脉系统
3.1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为颈总动脉的两大终支之一,颈总动脉在第4颈椎水平,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处附近进行分叉,颈内动脉发出后上升到颅底,穿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然后转向前,穿经海绵窦,至前床突内侧又弯向上,穿通硬脑膜内层和蛛网膜至蛛网膜下腔,再弯曲向后走行后折向上,达大脑外侧裂内侧端正对大脑前穿质处,分成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两终支。颈内动脉主干血管造影分为7个解剖段,即C1段(颈段)、C2段(岩段)、C3段(破裂孔段)、C4段(海绵窦段)、C5段(床突段)、C6 段(眼段)、C7段(交通段),见图3-1。
图3-1 血管造影颈内动脉分段
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1.C1段(颈段)
第1段颈内动脉(颅外段),可分为颈动脉球部及颈升段。C1位于颈动脉间隙内,先在颈外动脉后外侧,随后逐渐转向至颈外动脉后内侧,沿咽侧壁抵达颅底。C1全长没有分支,其起始部呈梭形膨大,为颈动脉窦,该颈动脉窦是压力感受器,能够将感受的动脉压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舌咽神经的分支传至延髓的心血管调节中枢,从而改变心血管的活动以调节血压水平,保证脑动脉压的相对恒定。颈动脉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则移行为C2段。
2.C2段(岩段)及分支
当颈内动脉进入颈动脉管后,上升约1cm,然后突然向内前方成角,走向岩尖。颈内动脉C2段可分为2个亚段:垂直段和水平段。2个亚段的交界处为膝部,颈内动脉C2段含于岩骨颈动脉管内。垂直段在颈内静脉前方;膝部低,在耳蜗及鼓室的微前方;水平段在岩骨尖出管,在破裂孔的上方。C2段的主要分支有翼管动脉、颈鼓动脉。此段颈内动脉被静脉丛和颈上交感节纤维构成的植物性神经丛所围绕。
3.C3段(破裂孔段)
破裂孔段起始于岩骨颈动脉管内口,经破裂孔上方,终于岩舌韧带,被三叉神经节覆盖,在破裂孔上而不穿过此孔,外侧有岩浅大神经跨过。C3段通常没有分支,翼管动脉有时可在C2与C3交界处发出。
4.C4段(海绵窦段)及分支
为破裂孔段的直接延续,因此段行于海绵窦内得名,C4开始于岩舌韧带上缘。可分3个亚段:①后升部或垂直部;②较长的水平段;③较短的前垂直部。与水平亚段相连接的两个垂直部形成微圆的弯曲,分别称为后膝部及前膝部。C4段穿过上壁的硬脑膜环而出海绵窦。此段动脉也被交感神经丛围绕,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展神经位于动脉的外侧;C4段分出若干小动脉,供应海绵窦和岩窦壁,并供应邻近神经、硬脑膜。主要分支有:后干,又名脑膜垂体动脉,供应垂体、小脑幕及斜坡;外干也称下外干,起源于海绵窦段的水平部,通常分出2或3条分支,供应第3、4、6脑神经和三叉神经节、海绵窦硬膜;内侧支,供应脑垂体。
5.C5段(床突段)
颈内动脉床突段是颈内动脉各段中最短的一段。C5始于近侧硬膜环,颈内动脉前膝部弯曲之上,止于颈内动脉进入蛛网膜下腔处的远侧硬膜环,C5段通常没有大的分支,有时可以发出细小的包膜动脉。
6.C6段(眼段)及分支
颈内动脉眼段(C6)起自远侧硬膜环,终于后交通动脉起点近侧。此段向后稍上弯曲,构成了颈内动脉的前膝。C6段发出两个重要分支,即眼动脉及垂体上动脉。
7.C7段(交通段)及分支
C7段在后交通动脉的起点近侧开始,终于颈内动脉分叉处,即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在动眼神经和视神经之间通过,终于前穿质的下方,分成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C7段主要分支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
3.2 眼动脉
颈内动脉穿过硬脑膜离开海绵窦处时发出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眼动脉在视神经硬脑膜鞘内随视神经穿过视神经管,在接近视神经管的眶端处穿出硬脑膜鞘进入眼眶后部,见图3-2。眼动脉主要分支如下。
图3-2 眼动脉分支
1.视网膜中央动脉
是眼动脉第1分支,在视神经孔前方附近由眼动脉发出。在视神经下面,紧贴硬脑膜,前行到达球后6.4~14mm处穿入视神经硬脑膜及蛛网膜,到达蛛网膜下腔,在蛛网膜下腔内继续前进,经过较短距离,成直角穿过软脑膜,到达视神经中央,且包被于软脑膜后,伴随视网膜中央静脉向前延伸,穿越筛板,进入眼球内,出现在视盘的表面,再分为鼻上、鼻下、颞上、颞下4支,分布于视网膜内。在黄斑区愈近中心凹血管愈稀少,中心凹0.4~0.5mm区域为无血管区。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终末动脉,除了在巩膜管与视神经动脉环有少数几支吻合外,其他无吻合支。
2.泪腺动脉
在靠近视神经管出口处发自眼动脉,与泪腺神经伴行沿外直肌上缘前行供应泪腺,并通过泪腺后,终于眼睑和结膜,成为睑外侧动脉,在上、下睑内,向内侧走行并与睑内侧动脉相吻合。
3.睫状动脉
分为3组,即睫状后长动脉、睫状后短动脉和睫状前动脉。睫状后长动脉,共两支,于视神经的鼻侧和颞侧斜行穿入巩膜;睫状后短动脉,在视神经周围穿过巩膜,进入脉络膜内逐级分支,直至毛细血管,在视盘处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细支相吻合,在锯状缘处与睫后长动脉和睫前动脉分支相吻合,有时发出较大的分支,即视网膜睫状动脉,自视盘颞侧缘起始,向颞侧伸延,分布到黄斑;睫状前动脉,起于眼动脉的肌支,在直肌腱附着处到达眼球,相互连接构成一条环状的结膜下血管带,在角巩膜交界处穿巩膜终于虹膜大动脉环,未穿入巩膜的睫状前动脉本支继续向前,形成结膜前动脉。
4.眶上动脉
在眼动脉跨过视神经处发出,上行至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内侧,与眶上神经靠近,并与神经一起在上睑提肌和骨膜之间前行到达眶上切迹,分为浅、深支,供应皮肤、肌肉和额骨骨膜,并与滑车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相吻合。
5.筛后动脉
穿经筛后管分布于后筛窦,也进入颅腔发出脑膜支分布于硬脑膜,还发出鼻支经筛板下行入鼻腔与蝶腭支相吻合。
6.筛前动脉
与同名神经一起穿过筛前管,分布于前筛窦、中筛窦和额窦,也进入颅腔发脑膜支分布于硬脑膜。
7.睑内侧动脉
分上、下两支,在滑车下方发出,在泪囊后方下降进入眼睑,每条睑内侧动脉又复分成两支沿睑板上下两缘走向外侧,形成睑上弓和睑下弓,并与眶上动脉、泪腺动脉分支吻合。
8.滑车上动脉
是眼动脉终支之一,与滑车上神经一起经眶上内侧缘离眶,上行到达前额分布于附近皮肤、肌肉和颅骨骨膜,并与眶上动脉的分支相吻合。
9.鼻背动脉
是眼动脉另一终支,从滑车与睑内侧韧带之间出眶,发出分支至泪囊上部,并与面动脉末端相吻合,并与面动脉的鼻外侧支相吻合。
3.3 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
3.3.1 前交通动脉
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位于视交叉上面的前方,是连接左右大脑前动脉的短干,平均长约4mm,可以成对出现,在其后缘,可发出2~4条细支,向后至下丘脑和乳头体前外侧面穿入,有时还可以发出胼胝体正中动脉。前交通动脉供应视交叉、终板、下丘脑、旁嗅区、穹窿前柱和扣带回等区域。
3.3.2 后交通动脉
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位于脑底,丘脑下部灰结节和乳头体两侧,参与组成Willis环,是前循环与后循环间的主要吻合支。自颈内动脉末段发出后,于动眼神经上方向后走行,与基底动脉的终支大脑后动脉相吻合,长约15mm,其上方为视束和大脑脚内侧面,下方为蝶鞍,内侧为乳头体、灰结节,下外侧为动眼神经以及颞叶海马钩回。两侧后交通动脉口径常不均衡,往往一侧较粗大。从后交通动脉后半部发出几条小分支穿后穿质,与大脑后动脉发出的中央支一起供应丘脑内侧面和第三脑室壁。
3.3.3 脉络膜前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多较细小且常变异,自后交通动脉发起处外侧15~45mm处附近发自颈内动脉,分为池部和脑室部,其发出后向后走行,在钩回内侧部的上方,穿过视束下方到达颞叶海马钩回,除分支分布于钩回外,主支转向外行至外侧膝状体,并发小支分布于外侧膝状体。最后脉络膜前动脉主干经脉络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终于侧脑室脉络丛。脉络膜前动脉主要供应脉络丛、苍白球、尾状核、杏仁体、下丘脑、灰结节、红核、黑质、内囊后肢、视辐射、视束、海马和海马伞等部位。
3.4 大脑前动脉
3.4.1 大脑前动脉分段
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是颈内动脉较小的终支,是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动脉。主要供应额顶叶内侧面、尾状核、基底节、胼胝体以及额叶的底面。大脑前动脉在视交叉外侧正对嗅三角处,呈接近直角起于颈内动脉,发出后在视神经上方向前内侧行,到达大脑纵裂,在此处与对侧同名动脉借短而横行的前交通动脉相连,然后双侧大脑前动脉一起走行于大脑纵裂内,弯曲绕过胼胝体膝,沿胼胝体上面后行达其后端,并在此处与大脑后动脉相吻合。
大脑前动脉的分段有不同的方法,曾被划分为3~5个段。前2段(A1及A2)代表近侧大脑前动脉,其他段(A3至A5不一)代表远侧大脑前动脉。
1.大脑前动脉3段分法
最常用最简单的分段法。
(1)A1段:
又称交通前段或水平段,此段从大脑前动脉起点水平延伸到达与前交通动脉的会合点。
(2)A2段:
又称交通后段或垂直段,此段自前交通动脉垂直延伸至胼胝体膝部。
(3)A3段:
远侧大脑前动脉及脑皮质分支。
大脑前动脉A1至A3段见图3-3。
图3-3 大脑前动脉分段
A1段:交通前段或水平段;A2段:交通后段或垂直段;A3段:远侧大脑前动脉及脑皮质分支
2.大脑前动脉5段分法
(1)A1段(水平段):
也称交通前段,该段动脉自大脑前动脉从颈内动脉分出处起,至前交通动脉处止,以近乎水平位由后外到前内,横越视神经上方至大脑纵裂,在此借助前交通动脉与对侧同名动脉相连接。
(2)A2段(上行段):
自前交通动脉起,到胼胝体膝部的下方止。由于此段动脉走行向前向上,故也称上行段。
(3)A3段(膝段):
为动脉呈“C”形环绕胼胝体膝走行的一段。
(4)A4段(胼周段):
为膝段的延续,此段动脉位于大脑镰下方胼胝体上方,行于胼胝体沟内,其走行方向由前向后,从此段发出的分支称为胼缘动脉。
(5)A5段(终段):
胼周段走行至胼胝体压部后,移行为楔前动脉,通常楔前动脉称为终段。
3.4.2 大脑前动脉分支
大脑前动脉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两组。
1.大脑前动脉皮质支
供应范围在半球内侧面为顶枕裂以前皮质和胼胝体,在背外侧面达额中回上缘或上半、额上回、中央前后回上1/4、顶上小叶以及眶部内侧半等区域,见图3-4。
图3-4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
(1)眶额动脉:
眶额动脉约在大脑前动脉上行段的起始部位发出或与额极动脉共干发出。其供应直回、嗅叶以及眶回内侧部分。在眶回外侧部与大脑中动脉的眶额动脉吻合。
(2)额极动脉:
额极动脉约在胼胝体膝部附近从大脑前动脉膝段发出,发出后沿额底沟行向前上至额极。供应额叶前部和额极内、外侧面。
(3)胼周动脉:
胼周动脉为大脑前动脉主干在胼胝体沟内行走的一段,全程行于胼胝体周边。由于此动脉较恒定地位于胼胝体沟内,故该动脉成为胼胝体上缘和扣带回下缘的良好定位标志。
(4)胼缘动脉:
胼周动脉由前向后行走过程中,不断从主干向下发出若干细支,穿入胼胝体并供应胼胝体。向上发出的分支,称胼缘动脉。胼缘动脉供应区为扣带回、额上回、旁中央小叶、额中回上缘以及中央前、后回的上1/4。胼缘动脉发出旁中央动脉,该动脉约在胼胝中部或后部水平向后上行至旁中央小叶,分为2~3支,并越过半球上缘到达中央前、后回上部。
(5)楔前动脉:
胼周动脉行至胼胝体压部的稍前方,便近乎直角弯曲向上,移行为楔前动脉。楔前动脉为大脑前动脉主干的直接延续,即终段,此动脉通常经顶下沟至楔前叶,然后越过半球上缘,至大脑半球背外面的顶上小叶,并没入顶间沟,供应区为扣带回上部的一部分、楔前叶前2/3、顶上小叶及顶下小叶上缘。
(6)胼胝体动脉:
胼胝体动脉通常在胼胝体压部前方,由胼周动脉后端发出,亦称为后胼周动脉。此动脉发出后沿胼胝体沟向后行,深入至沟内,分布至胼胝体及附近皮质,并与大脑后动脉的胼胝体支形成吻合。
2.大脑前动脉中央支
供应区为部分额叶眶面皮质、外囊、尾状棱和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和后肢前边部分。其命名和分组均不甚统一,按照部位分组如下。
(1)Heubner返动脉:
大脑前动脉远侧段起始端发出的中央支,左、右各一支,亦称为内侧纹状动脉。1872年Heubner首先描述了这支动脉,指出它在相当于前交通动脉水平从大脑前动脉发出后,又折回大脑前动脉起点附近的前穿质入脑。不少学者深入地观察了此动脉,均认为其是供应基底核区域的重要而恒定的血管。一般说来,中央支仅供应基底核及其附近结构,并不供应皮质,但此动脉颇为特殊,表现在走行方向与大脑前动脉主干走行相反,而且既供应基底核还供应一部分大脑皮质。Heubner返动脉平前交通动脉或在其前方发自大脑前动脉远侧,发出后在旁嗅区附近与大脑前动脉起始部相平行折向后外,横跨直回和嗅三角达前穿质外侧部,在此处分成1~5支入脑,至基底核及其附近结构,供应外囊、豆状核前外侧部、尾状核前部以及内囊前肢等区域。
(2)远端中央支:
为从大脑前动脉近侧段远端发出的中央支,每侧有2~3条小支,位于视交叉前方,经前穿质进入脑实质,供应丘脑下部的视上区、穹窿柱、胼胝体膝和透明隔等区域。
(3)近端中央支:
为从大脑前动脉近侧段的起始端发出的中央支,每侧有3~4条小支,位于视交叉的外侧。这些细小的中央支也经前穿质进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