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媒介消长、迁移及传播能量的监测技术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可直接影响媒介的消长与迁移,也即媒介种群密度与区域分布呈现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直接影响到某一地区媒介传播能量的变化,最终影响到疾病传播。因此,媒介消长、迁移及传播能量监测对媒介传播性疾病的控制极为重要。本节以蚊虫、钉螺等为例,介绍有关媒介消长迁移和传播能量的监测技术。
一、媒介消长监测
通过对某种媒介定期、连续的密度监测,可掌握媒介的消长情况。根据不同媒介的栖息习性和生态特点,在固定的点,于媒介活动季节,选择密度调查方法的1种或几种,定期进行调查。经过连续多年采用同一方法在相同地点的观察,即可掌握当地以不同时间段密度表示的媒介消长情况。在密度调查期间,应记录或收集当地的气温、湿度、雨量、风力、风向、月相及农作物种植等情况,供分析结果时参考。下面以蚊虫为例,介绍相关的密度监测方法。
(一)成蚊密度
1.人工小时法
在有代表性的居民点,选择一定数量的居民住室,于晨间1人在每所住室中捕蚊15分钟并计数。捕获的蚊虫先进行蚊种鉴定,并分类统计,某类蚊虫捕获的总数即该种蚊虫的室内密度(只/人工小时)。该方法也可用于调查畜舍、空房或其他场所的成蚊密度。在选择或设置监测点时,要充分考虑城市中心区、城郊结合部、农村等有代表性的不同区域的居民区,以及牛棚、猪圈等牲畜棚,或相关的野外环境。监测一般可每月进行两次、每次间隔15天。监测时间为日落1小时后,用人工或电动吸蚊器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居民区也可选择在楼道等)环境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越冬蚊活动前1个月即开始监测,至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2.帐内捕蚊法
在有代表性的居民点,晨间捕捉50~100顶夜晚有人睡觉蚊帐内的全部蚊虫,捕获的蚊虫先进行蚊种鉴定,并分类统计。以平均每顶蚊帐内捕获某类蚊虫数作为密度(只/顶)。
3.宿主诱捕法
傍晚或通宵以人或牲畜为诱饵,在固定地点诱捕蚊虫,以一定时间内诱捕的某类蚊虫数为密度(只/夜或小时)。该方法可分为人诱捕法和动物诱捕法。诱捕时间及其长短,可视密度高低和调查密度的用途而定,一般在蚊虫吸血活动高峰时进行,如从日落后半小时开始,通宵捕蚊或捕捉一定时间等。但每次或每个调查点间应一致,以便对比。
(1)人诱捕法(Human entrapment):
人诱捕法有多种形式,一是在居民区与孳生地间,悬挂一顶不开口蚊帐,帐底边离地35cm,1人坐于帐中,不停捕捉飞入帐中按蚊;二是悬挂一顶不开口蚊帐,底边着地,一人睡于其中,在帐外挂一顶开口的大蚊帐,一人定时进入大帐中捕捉停落在大帐内之按蚊;三是不用蚊帐,1人坐在观察点,裸露双腿,及时捕捉落在腿上的吸血按蚊并计数。
(2)动物诱捕法:
拴一动物(牛、猪等)于孳生地与居民区间,1人不停捕捉动物体上、周围墙壁或其他物体上蚊虫;也可挂一特制蚊帐,拴一动物于其中,打开帐口,捕捉飞入帐中按蚊并计数。
4.灯光诱捕法
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在一定场所安置诱蚊灯收集蚊虫,以一定时间内的捕蚊数作为密度(只/小时或夜)。诱捕时可在每处使用诱蚊灯1只,监测从日落20分钟后开始,连续诱集6小时。第二天,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性别、计数,并统计各蚊种的密度。
5.窗阱诱捕法
在人房或畜舍朝东的墙或窗上安置窗阱(图3-1),收集逸入蚊虫作为密度(只/夜),也可根据需要分别计算吸血和未吸血蚊密度。
6.诱蚊诱卵器法
常用于伊蚊等的监测。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等其他伊蚊孳生场所,布放一定数量的诱蚊诱卵器,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监测时将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4天,第4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越冬蚊活动前1个月即开始监测,至连续两月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7.容器指数法(Vessel index method )
按不同地理方位选一定数量的居民区、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或其他可疑环境,检查室内外各种积水容器内的蚊幼虫和蛹的阳性率。各种积水容器按性质分为永久性(如水缸、水池等)和暂时性(如花瓶、轮胎、废弃瓶罐等)容器,分别统计并计算密度容器指数。公式为:
(二)幼虫密度
选择水源比较稳定的水体为调查点。较大型水体用幼虫勺定期(周、旬)在孳生地边缘或有水草的缓流处捞10~20勺,每勺捞1m长水面,以每勺捞取的幼虫和蛹数作为密度(只/勺)。小型积水如足印、洞穴等用小勺或大口径吸管捕捉全部幼虫,以每个孳生地捕获的蚊虫幼虫数作为密度。
(三)相对密度计算
由于蚊虫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灭蚊效果不仅要看灭蚊区密度变化,而且要用未灭蚊的对照区密度变化进行校正。常用的校正指标是相对密度比值(RPI),其计算公式为:
RPI也是考核灭蚊效果的一个指标,RPI值愈小效果愈好,如RPI为0.4则表明密度下降60%,如RPI≥1则表示无效。
二、媒介扩散和迁移监测
媒介种群一般相对固定于一定的适宜生态环境中。但由于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变化,常会引起媒介种群扩散和迁移。媒介种群的扩散和迁移常会造成疾病传播和流行范围的扩大,或引发新流行区。因此,媒介扩散和迁移监测为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以下主要以钉螺为例,介绍有关扩散和迁移的监测方法。
钉螺迁移和扩散的方式主要有主动爬行或游泳、随物漂流、人兽携带等。钉螺主动爬行和游泳能力较弱,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的迁移和扩散主要在原孳生环境周围,可通过扩大原有查螺范围来达到监测的目的。而借助水流和其他物体的漂流、或通过人兽携带,则可能使钉螺迁移扩散到较远的区域,一旦被带到适宜钉螺生活的无螺区或已消灭钉螺的地区,就会造成这些地区钉螺回升或无螺区成为有螺区,进而造成血吸虫病疫情回升或蔓延。因此,加强钉螺扩散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漂浮物监测
主要针对与血吸虫病流行区相通的水系,对从流行区水系漂流下来的漂浮物携带钉螺情况进行监测。如以长江流域为例,监测时间主要在汛期及退水期,汛期可每月或每半月监测1次,监测地点主要为被洪水淹没过的滩地(包括圩堤破损后被洪水淹没过的圩内地带)、通江的河道及其支流。监测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监测漂浮物,即对漂浮物进行归类、称重、登记,详细检查每一物体上是否有钉螺以及附着的成、幼螺情况;二是要检查漂浮物所在处周围环境有无钉螺孳生。一旦发现漂浮物或周围环境有钉螺存在,要对整个滩地或河道进行全面细查,掌握钉螺扩散的地点和面积,以便及时处理有螺环境,防止钉螺进一步孳生和扩散。山丘地区的山坡常有钉螺孳生,暴雨或山洪过后,山坡上钉螺可随腐败植物被冲向山下,再沿着溪流或深谷向下游流去。
(二)水生植物监测
钉螺有沿着水生植物上爬的习性,钉螺常通过附着在芦苇、水浮莲、蒿草等植物上而被迁移扩散至其他地方。监测时首先要了解当地水生植物情况,尤其是有经济价值或使用价值的水生植物的分布、来源等情况,对从流行区引进的水生植物、植物放置地及种植地等,通过全面或抽样检查,常年进行钉螺监测。
(三)携带物监测
主要是指对从流行区引进的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趾间隙是否带有钉螺进行监测;对来自流行区的船只、以及鱼、虾等水生动物、捕鱼用的工具等是否携带钉螺进行监测。另外,对从流行区引进的树种也要进行监测。
三、媒介传播能量的监测
寄生虫媒介传播能量(Vector transmission capacity)是指由一个原发病例在一定时间内经过媒介动物可能传播的人数,是衡量某一媒介的传病能力、评价媒介控制措施效果、预测媒传疾病传播潜势等的重要指标,目前多用于疟疾等虫媒疾病的监测。本节主要以传疟媒介按蚊为例进行介绍。
(一)组成媒介能量的参数与计算方法
1.叮人率(Bite rate)
即每人每夜被媒介按蚊叮咬的次数,用 ma表示。叮人率的调查方法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室外吸血为主的按蚊,且居民普遍露宿的地区,室外一人通宵诱捕的该按蚊数为其叮人率。室内吸血为主的按蚊、且居民少有露宿的地区,叮人率观察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居民夜间少有户外活动、且多数不使用蚊帐的地区,可用室内一人通宵诱捕的按蚊数作为其叮人率;在居民晚间有室外乘凉、其后方进入室内或蚊帐中睡眠的地区,可在居民室外乘凉期间室外人诱,入室后多数不使用蚊帐地区在室内人诱,多数使用蚊帐地区则于翌晨收捕若干居民蚊帐中按蚊,以室外和室内诱捕蚊数或室外和晨间帐内每人平均叮咬蚊数之和为叮人率。
2.叮人习性(Biting habit)
即每只蚊虫每天吸人血比率,用 a表示。其包括两个因素,即每天吸血频率和人血指数。每天吸血频率×人血指数即为叮人习性。
3.每天存活率
即蚊群中的每天存活比率,用 P表示。
4.感染性蚊虫的预期寿命
即蚊虫存活到具有感染性以后的预期寿命,用 p n/-ln p表示。具有感染性以后是指疟原虫在蚊体内完成了孢子增殖以后。感染性蚊虫的预期寿命包括3个因素,即每天存活率( P)、孢子增殖期( n)和预期寿命(1/-ln p)。
(二)媒介能量的计算
媒介能量( C)是叮人率( ma)、叮人习性( a)和感染性蚊虫的预期寿命( p n/ln
p)三者的乘积。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上按蚊吸到疟原虫配子体后不一定都能感染,而且各种按蚊对不同种疟原虫的感染性也不同。所以上述公式中应增加蚊虫对不同种疟原虫的感染性( b)这个参数, b值通常用人工感染率来表示。增加 b后 C计算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