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源流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类 肝系经穴

肝经穴

066【原文】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 (1)之所难也。(《灵枢·经别》)
【校勘】
(1)“上”:《太素》作“工”。
【词解】
①起:此指病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越人能使之起耳。”
【提要】
论知十二经脉的重要性。
【集注】
张介宾: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人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学者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第粗工忽之,谓其寻常易知耳;上工难之,谓其应变无穷也。
杨上善:十二经脉乃是五脏六腑经隧,故遍灌通之……人之受身时,一月而膏,二月而脉,为形之先,故所以生也;邪客孙脉入经,通于脏腑成病,故曰所以成也。行诸血气,营于阴阳,濡于筋骨,利诸关节,理身者,谓经脉。经脉是动所生,故病起也。将学长生之始,须行导引,调于经脉也。欲行十全之道济人,可留心调于经脉止留也。愚人以经脉为易,同楚人之贱宝也。智者以经脉为妙,若和璧之难知也。
【释评】
此条强调医者之先,当明经脉之道,方为上工。十二经脉为脏腑之枝叶,脏腑为经脉之根本。经脉能通行营卫气血,以养生治身,但亦为处病之所,乃起病之乡,贵乎通调和畅。凡为上工,必察十二经脉之道,且能举一反三,权变无穷;粗工则不究其本,而妄谓易知,察病问疾、治疗处药等咸不问津,是必败殆。
按:经络脏腑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理论核心。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及与组织器官之联系,无不由于经络。经络除联系沟通诸组织器官之外,又有运行气血、通调阴阳之功能。就现代信息论观点而言,经络即是人体中信息传递的通道,亦即信道,在其内时刻存在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不断流通(生命信息流的体现),从而使人体这个开放系统,不断从外界吸收负熵,排出正熵,保持其有序稳定态——即阴平阳秘的生理活动状态。
人体内脏—经络—穴位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系统,相当于信源—信道—信宿。内在脏腑活动的信息,可通过信道(经络)传达至相应的穴位或皮部,并从这些部位上反映出来,以利于我们从外部表象把握其内部脏腑活动之本质,这对于考察人体生理状况和诊察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在治疗方面,我们又可以将相应穴位或皮部作为输入端(即治疗时输入信息源),把内在所病脏腑作为信宿,将治疗信息(即各种治疗手段,如针、灸、按、摩、药物埋穴等)通过穴位或皮部这些信源,由经络(信息通道)的传递,而作用于所病脏腑,达到治疗目的。由是可知,不论在诊断、治疗,还是在人体生理诸方面,经络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可不察。
067【原文】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提要】
论足三阴经脉循行规律。
【集注】
杨上善:足之三阳下行至足指极已,变而生足之三阴,上至胸腹,从阴至阴,终为阴中之阴也。复从脏走手,如环无端。
马元台: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者,太阴脾经从足大指内侧隐白,而走腹之大包;少阴肾经,从足心涌泉而走腹之俞府;厥阴肝经,从足大指外侧大敦而走腹之期门也。
【释评】
此要论足三阴经循行规律,从足走腹,足在下属阴,腹为阴,故言其生于阴而行于阴也。足三阴经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三阴交处相会合。其中足厥阴肝经,从足大指大敦穴起,至腹之期门。足之三阴经皆不至头,但足厥阴肝经又一支上达巅顶,乃至高无尚之经,为诸脉之中最长,也是分布范围最广的经脉之一。
068【原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 (1)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 (2)②入毛 (3)中,过阴器,抵 (4)(5)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6);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7)。(《灵枢·经脉》)
【校勘】
(1)“丛”:《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引作“聚”,《太素》则作“藂”。按“藂”乃“丛”之俗字。“丛”训为“聚”。
(2)“股阴”:《太素》作“阴股”。
(3)“毛”:《圣济总录》此上有“阴”字。
(4)“抵”:《素问·诊要经终论》王冰注引此上有“上”字。
(5)“小”:《太素》《甲乙》《千金》《脉经》均作“少”。
(6)“于巅”:《甲乙》《千金》此下均有“其支者,从小腹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下夹脊第三、第四骨孔中”二十五字。
(7)“肺”:《甲乙》《千金》《脉经》此下均有“中”字。
【词解】
①丛毛:位于足大趾二节间,即三毛。
②股阴:即股之内侧。
③颃颡:音航嗓[hánɡsǎnɡ],即喉咙上孔。
【提要】
论足厥阴肝经循行。
【集注】
张介宾:肝为足厥阴经也。起于足大指,去爪甲横纹后,丛毛际大敦穴……足跗上廉,行间、太冲也。内踝前一寸,中封止。上踝过足太阴之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至膝关、曲泉也。股阴,内侧也。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上会于足太阴之冲门、府舍,入阴毛中之急脉,遂左右相交,环绕阴器,而会于任脉之曲骨。自阴上入小腹,会于任脉之中极、关元,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足少阳日月之所络胆,而肝胆相为表里。自期门上贯膈,行足太阴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肋,上足少阳渊腋、手太阴云门之下,足厥阴经穴止于此。颃颡,咽嗓也。目内深处为目系。其内行而“上者”,自胁肋间,由足阳明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后入颃颡,行足阳明大迎、地仓、四白之外,内连目系,上出手少阳阳白之外、临泣之里,与督脉相会于顶巅之百会。此支者,从前目系之分,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里,下颊里,交环于口唇之内。又其支者,从前期门属肝所行足太阴食窦之外,本经之里,别贯膈,上注于肺,下行至中焦,挟中脘之分,复接于手太阴肺经,以尽十二经之一周,终而复始也。
杨上善:足厥阴脉,从足指上行环阴器,络胆属肝,通行肝之血气,故曰肝足厥阴脉也。
【释评】
凡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循下肢内侧,其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而肝足厥阴经在三阴交下则行于前,在三阴交上方行于中。阴经皆不至头,唯足厥阴肝经直上巅顶,与督脉会于百会,故肝足厥阴病者,常见巅顶诸疾,如《伤寒》之厥阴病头痛者则是。其经连目系,故开窍于目。其经络于胆,故与之相表里。又以其循胁挟胃至中焦,故能疏泄条达中焦气血、枢调脾胃升降之气,而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且能主沤生化血气。其经上注肺,以终十二经之行,故厥阴为终也。
069【原文】
足厥阴外合于渑 (1),内属于肝。(《灵枢·经水》)
【校勘】
(1)“渑”:《太素》作“沔”。
【词解】
①渑水:渑,音绳[shénɡ]。“渑水”,古水名,在今中国山东省临淄市一带。若依《太素》“渑”作“沔”,则音免[miǎn]。“沔水”,水名,在中国陕西省,是汉水的上流,也可作解。而将“渑”音读作免[miǎn],则指“渑池”,地名,在中国河南省,似与文意不符。
【提要】
论足厥阴经水。
【集注】
张介宾:足厥阴经内属于肝,常多血少气,故外合于渑水。按:渑水即涧水,源出新安县东北白石山,由渑池、新安之间入洛,而洛入于河也,今属河南省河南府。
杨上善:沔水出武郡番冢山,东流入江也。
张志聪:渑水出于青州之临淄,而西入于淮。天下之水,皆从东去,渑水自东而来,故应足厥阴东方之肝木。
【释评】
此论足厥阴经外合渑水,内属肝。肝经常多血少气,其位在东,渑水自东而来,故合于肝。斯明人不但天人相应,而人身与地理亦相关也。本经大旨乃知足厥阴应东方、多血少气则可。至于三家对“渑水”注解各有不同,空间跨越了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三地,杨上善、张志聪之说皆谓之水,与文意相近,而介宾之言“渑水即涧水”实难自圆。
070【原文】
厥阴常多血少气。(《素问·血气形志》)
按:此论肝足厥阴经血气多少。肝胆处中焦,左与脾胃相邻,四者共同构成中焦系统,并主“如沤”之功。前文第009条原文《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以生血气。”又谓之:肝藏血,其体阴柔,故其经常多血也。少气者,因肝木应春生之气,阳气初生未盛,故谓之少气,此少阳之应也。集注、详释等,均见前肝生理中第009条等相关原文下。
071【原文】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灵枢·阴阳系日月》)
【提要】
论足厥阴应戌亥月。
【集注】
张介宾:七、八、九为阴中之阴,阴之进也,故七月谓之生阴。阴先于右而后于左…… (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阴中之阳,阴渐退、阳渐生也,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然则一岁之阴,会于下半年之戌亥两月,是为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厥者,尽也。阴极于是也……九与十合,而厥阴合于后也。非如六气厥阴主风木、阳明主燥金者之谓。
马元台:九月建戌,主右足之厥阴,乃肝经脉气所行也;十月建亥,则为左足之厥阴。两足大指外侧以上,脉气所行。且厥阴之义谓何?正以七月、八月为阴之初生,而十一、十二月为阳之初生,惟九月、十月则为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也。
072【原文】
厥阴 (1)于大 (2)敦,结于玉英 ,络 (3)于膻中。(《灵枢·根结》)
【校勘】
(1)“根”:《太素》此下有“起”字。
(2)“大”:《太素》作“太”。
(3)“络”:《太素》作“终”。
【词解】
①厥阴:此指足厥阴。
②玉英:即玉堂穴。《甲乙》曰:“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
【提要】
论足厥阴经之根结。
【集注】
张介宾:足厥阴下者根于大敦,上者结于玉英。玉英即玉堂,任脉穴也。
杨上善:厥阴先出大敦为根,行至行间上五寸所为本,行至玉英膻中为结,后至肝输为标,有此不同也。
马元台:足厥阴肝经,其根于大敦,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三毛中。一云内侧为隐白,外侧为大敦,留十呼,针三分,灸三壮。结于玉英,即玉堂穴,系任脉经紫宫下一寸六分,针三分,灸五壮。络于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陷中,禁针,灸五壮。
【释评】
根,即本经所起处。结,乃脉气所归结。足厥阴肝经根起于大敦穴,在足大趾外侧毛际陷者中,上结于玉英穴,贯膈又络于膻中。膻中为气之海,肝处中焦主枢调三焦气机,故其脉络于气海膻中也。是以周学海云:“肝和则三焦之气化理也。”
073【原文】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灵枢·卫气》)
【提要】
论足厥经标本之部。
【集注】
张介宾:行间上五寸所,当是中封穴。背腧即肝腧。
杨上善:足厥阴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行大指歧内行间上五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背第九椎两箱一寸半肝输也。
【释评】
此论足厥阴标本之部。本在中封穴,而标在背部肝腧穴。明察标本,则针治不殆。
074【原文】
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标,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灵枢·经别》)
【提要】
论足厥阴经别之循行。
【集注】
张介宾:足厥阴之正,别足跗内行,上至阴毛之际,合于足少阳,与别者俱行,上布胁肋,是为六合之二也。
杨上善:足厥阴正,与大经并行,至足跗上,上行阴毛,少阳行于此,故与之合已,并行向头,此足少阳厥阴表里以为二合。
【释评】
足厥阴别出而行的正经,自足背别行,上行至阴毛处,与足少阳别行之正经相合,向上偕行,这是表里阴阳两经相配的第二合。
075【原文】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 (1)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径胫 (2)上睾,结于茎 。其病气逆则睾肿 (3)卒疝,实则挺长 (4),虚则暴痒,取之所别 也。(《灵枢·经脉》)
【校勘】
(1)“踝”:《甲乙》《脉经》《千金》此下均有“上”字。
(2)“径胫”:《甲乙》《千金》《脉经》均作“循经”。
(3)“睾肿”:《太素》作“暴痛”。
(4)“长”:《甲乙》《太素》《千金》《脉经》此下均有“热”字。
【词解】
①茎:即阴茎。
②所别:此指本经别出的络穴——蠡沟穴。
【提要】
论足厥阴别络所行及其所病。
【集注】
张介宾:足厥阴之络名蠡沟,在足内踝上五寸,别走足少阳者也,本经络阴器,上睾结于茎,故其所病如此。而治此者,当取所别之蠡沟。
杨上善:此络上囊,聚于阴茎也。挺长,阴挺出长也。虚则阴痒也。
马元台:此言肝经之络穴也。蠡沟去内踝上五寸陷中,别走足少阳胆经,以肝与胆为表里也。经于足胫,以上于睾丸……结于茎垂。见《邪客篇》有睾垂。其病气逆,则睾丸肿胀而卒成疝气,邪气有余而实则为挺长,正气不足而虚则为暴痒。皆当取此穴以治之也。
【释评】
足厥阴经的别出络脉为蠡沟,起于内踝上五寸处,别行走入足少阳经;其别出而上行的络脉,沿本经所循路径达于睾丸,聚于阴茎。故其病气上逆者,必突发疝病,睾丸肿痛,如邪气实则阴挺长出,虚则阴部暴痒。治当取其别络之蠡沟穴。虚者补之,实则泻之。
076【原文】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素问·阴阳离合论》)
【提要】
论足厥阴根于大敦为阴极之经。
【集注】
张介宾:肾前之上,肝之位也,故曰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起于足大指,故根于大敦。厥,尽也。绝,亦尽也。此阴极之经,故曰阴之绝阳,又曰阴之绝阴。
吴崑:厥阴肝脉上踝八寸,交出太阴脾经之后,始行少阴肾经之前,前此则否。大敦,穴名,在足大指三毛中,厥阴肝经根于此。绝,尽也。三阴三阳至此经为尽处,故为绝阳,又名绝阴。
王冰: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曰阴之绝阴。
【释评】
此论足厥阴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及其根起之处。厥阴为终,乃十二经循行的终极之经,故为绝阳、绝阴。文中云少阴之前名曰厥阴者,指在三阴交之上而言,三阴交下则在太阴之前。
077【原文】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 (1)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 (2)诸筋 (3)。(《灵枢·经筋》)
【校勘】
(1)“上”:《甲乙》无。
(2)“络”:《太素》《千金》此下均有“结”字。
(3)“筋”:《甲乙》作“经”。
【提要】
论足厥阴经筋循行。
【集注】
张介宾: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
大指上三毛际,大敦次也。行跗上,与足太阴之筋并行,结于内踝前中封之次。由内踝上足胫,循三阴交之分上行,并足少阴之筋,上结于内辅骨下曲泉之次,复并太阴之筋,上循阴股中五里,阴廉之分,上急脉而结于阴器。阴器者,合太阴、厥阴、阳明、少阴之筋,以及冲、任、督之脉皆聚于此,故曰宗筋。厥阴属肝,肝主筋,故络诸筋而一之,以成健运之用也。
张志聪:足厥阴之筋,起于足大指之大敦,循胫股而结于阴器,络诸筋,阴器乃宗筋之会,厥阴主筋,故连络于三阴三阳之筋也。
【释评】
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隶属于经脉体系,是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相互联系的循行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具有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皆起于四肢末端爪甲,不与内脏相联。虽然其循行与经脉多相吻合,但其功能则另具特点。此所言足厥阴之筋者亦如是。
足之厥阴属肝,肝主筋,其脉络于阴器,阴器为宗筋所聚,故谓之络诸筋。以上张介宾之言详尽可从。
078【原文】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源出于太冲 ,太冲二。(《灵枢·九针十二原》)
【词解】
①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腧穴,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陷中动脉处。
【提要】
论太冲为肝之腧穴,左右各一。
【集注】
张介宾:肝脾肾居于膈下,皆为阴脏,而肝则阴中之阳,故曰少阳。其原出于太冲二穴。
马元台:肾肝居于膈下,而脾居中州,皆为阴。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左右各一。足大指本节后二寸,动脉应手陷中。肝脉所注为俞土,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释评】
肝为阴中之少阳脏,义详见肝生理中。肝之输穴为太冲,左右各一,凡肝之有疾可取此穴。阴经无“原穴”,至于各家以太冲为“原”,其意非阳经原穴之“原”,即原文之“源”,概是“源流”之意。
079【原文】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 (1),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 (2)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 (3),陷者之中,使逆则宛 ,使和则通,摇 (4)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 (5)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 (6)也。(《灵枢·本输》)
【校勘】
(1)“足大指间也”:《太素》无“足”字,“指”下有“之”字。
(2)“陷者之中”:《图经》作“动脉中”三字。
(3)“一寸半”:《甲乙》《千金》《外台》均作“一寸”。
(4)“摇”:《甲乙》《千金》《外台》均作“伸”。
(5)“之上”:《太素》引《明堂》《甲乙》《千金》《外台》《图经》此下均有“小筋下”三字。
(6)“厥阴”:《太素》作“厥阴经”。
【词解】
①使逆则宛:指逆其气则郁滞不通。
【提要】
论足厥阴肝经之五输穴分布及其取法。
【集注】
张介宾:此肝经之所出为井也,属阴木。此肝经之所溜为荥也,属阴火。此肝经之所注为腧也,属阴土。此肝经之所行为经也,属阴金。使逆则宛,使和则通,言用针治此者,逆其气则郁,和其气则通也。宛,郁同。肝经之所入为合也,属阴水。以上肝之五腧,皆足厥阴经也。
张志聪:所行为经者,如经行之道路,所以通往来之行使,故所行之血气厥逆则郁滞其间而不行,如往来之血气相和,则通行于经脉之中矣。
马元台:此言肝经“井、荥、俞、经、合”之穴也。肝出于大敦,在足大指之端,三毛之中也,为井木,去爪甲如韭叶,一云内侧为隐白,外侧为大敦,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流于行间,在足大指缝间,动脉应手之陷中为荥火,针三分,留五呼,灸三壮;注于太冲,在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动脉应手为俞土,《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又诊病人,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针三分,留十呼,灸七壮;行于中封,在内踝之前一寸半,筋里宛宛陷中,使针而逆其气,是谓逆之也,迎而泻之,则宛宛中之穴可得,使其气既和,则其气自通,摇其足而得之为经金,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入于曲泉,在膝辅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横纹头取之,为合水,针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释评】
凡“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肝足厥阴经五输穴:大敦为井,行间为荥,太冲为输,中封为经,曲泉为合。其分属五行,则井属木,荥属火,输属土,经属金,合属水。如肝之有疾,可取此五输之穴。虚者补之,实则泻之,灸刺均可。
凡五输穴,阴经30穴,阳经36穴,合计66穴,是子午流注针法必所取,候开穴而用之,选穴少而效力宏。今人鲜有精通此道者,应深研发扬之。

冲脉经穴

080【原文】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灵枢·五音五味》)
【提要】
论冲脉循行及其主要功能。
【集注】
张介宾:冲任为经络之海,其起脉之处,则在胞中而上行于背里。所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惟女子于此受孕,因名曰胞。然冲任督脉皆起于此,所谓一源而三歧也……冲任,阴脉也,故循腹右上行,然左乳之下,则有胃之大络,此正左阳右阴,相配之妙也。
【释评】
冲脉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又谓血之海、十二经之海。其经血气能充肤热肉,温养腠理,又可澹渗皮肤而生毫毛等。冲既为血海,又起于胞中,故女子月水之蓄溢与此有密切关系。然肝主冲脉,凡冲脉为病,常以调肝为本。
081【原文】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难经·二十八难》)
【提要】
论冲脉循行。
【集注】
叶霖: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气冲,并阳明之脉,挟脐上行而至胸中。《素问·骨空论》言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与此异。《灵枢·逆顺肥瘦篇》与此同。盖冲脉起于胞中,为气血之海,乃呼吸之根,人之呼气,由气海循胸膈肺管而出于喉,故以冲为气街,盖指乎此。经文虽互异,而义无害也。
丹波元胤:《灵枢·逆顺肥瘦篇》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 《说文》曰:冲,通道也,从行童声。《春秋》云:及冲以戈击之。又曰:“街,四通道也”,从行圭声。虞注:冲,街之义,此说为妥。盖此脉为十二经之所注,犹四通之路也。《甲乙经》曰:气冲,在归来下,鼠溪上一寸,动脉应手。
【释评】
此要言冲脉之循行。文与《素问·骨空论》《灵枢·动输》《灵枢·逆顺肥瘦》略有出入。本条为“气冲”“并足阳明”,彼均作“气街”“并少阴之经”。然气冲,即是气街,名异而实同。
082【原文】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素问·骨空论》)
【提要】
再论冲脉循行。
【集注】
丹波元坚:先兄曰:《说文》冲,通道也。《春秋传》云:及冲以戈击之,冲,四通道也。
张琦:散者,布散之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灌渗溪谷,故曰散也。丹波元简:按虞庶云:《素问》曰并足少阴之经,《难经》却言并足阳明之经。况少阴之经,挟脐左右各五分,阳明之经挟脐左右各二寸,气冲又是阳明脉气所发。如此推之,则冲脉自气冲起,在阳明、少阴二经之内,挟脐上行,其理明矣。李时珍云: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冲脉行于两经之间也。
张介宾:起,言外脉之所起,非发源之谓也……气街即气冲,足阳明经穴,在毛际两旁。冲脉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会于横骨大赫等十一穴,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言冲脉之前行者也。然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冲脉亦入脊内为伏冲之脉,然则脉之后行者,当亦并少阴无疑也。《痿论》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逆顺肥瘦篇》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动输篇》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按此诸篇之义,则冲脉之下行者,虽会于阳明之气街,而实并于足少阴之经。且其上至头,下至足,后自背,前至腹,内自溪谷,外自肌肉,阴阳表里无所不涉。又按《岁露篇》曰: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百病始生篇》曰:传舍于伏冲之脉。所谓伏冲者,以其最深也。故凡十二经之气血,此皆受之以荣养周身,所以为五脏六腑之海也。
【释评】
此要言冲脉之循行。张介宾所释尤为详尽中肯。丹波元坚解“冲”义、张琦释“散”义,均得当可从。
083【原文】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灵枢·逆顺肥瘦》)
【提要】
详论冲脉之循行及其功能。
【集注】
丹波元简:《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颃颡即在咽喉,此其义也。
马元台:肾(少阴)经之大络曰大钟。
张介宾: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精血之海,故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行者,输在于大杼,足太阳经也,故出于颃颡,主渗灌诸阳之精。其下行者,并少阴之大络,出阳明之气街,由股入足,至内踝之后属。其别而下者,自少阴以渗及肝脾二经,是为三阴,此其所以下行也。骭,音干。胫,胫骨也。跗属,足掌属也。渗诸络而温肌肉,《动输篇》作注诸络以温足胫。
084【原文】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 (1)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 (2),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 (3),邪 (4)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 (5)足下;其别者,邪入踝 (6),出属、跗 (7)①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 (8),此脉之常动者也。(《灵枢·动输》)
【校勘】
(1)“经”:《甲乙》此下有“脉”字。
(2)“少阴之大络”:《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引此文“少”上有“足”字。《太素》杨注引《九卷》“大”作“本”。
(3)“循阴骨内廉”:《灵枢·逆顺肥瘦》作“伏行骭骨内”。
(4)“邪”:《甲乙》作“斜”。按:邪与斜通。
(5)“入”:《甲乙》无。
(6)“踝”:《甲乙》此下有“内”字。
(7)“属、跗”:《甲乙》“跗”作“附”。《逆顺肥瘦》作“跗属”。
(8)“胫”:《甲乙》作“跗”。
【词解】
①属、跗:属,杨上善曰“胫骨与跗骨相连处曰属也”。跗,指足背。
【提要】
论冲脉循行及与足少阴动脉之关系。
【集注】
张介宾:足少阴之脉动者,以冲脉与之并行也。冲脉亦十二经之海,与少阴之络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之气冲,循阴股、腘中、内踝等处以入足下,其别者,邪出属跗上,注诸络以温足胫,此太溪等脉所以常动不已也。此节与《逆顺肥瘦篇》大同。
【释评】
冲为血海,又称十二经之海,其中充满气血,与足少阴肾经之别者并行,故肾脉动输,借冲气以为鼓动。如太溪等穴皆所谓动输也。由此可知,候其太溪等少阴动输,能察冲脉之虚实,而冲脉之病亦可取其动输。
085【原文】
冲脉者,为 (1)十二经之海。(《灵枢·海论》)
【校勘】
(1)“为”:《纲目》无。
【提要】
论冲脉之功能。
【集注】
杨上善:冲脉管十二经脉。
张介宾:此即血海也。冲脉起于胞中,其前行者,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后行者,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张志聪:胞中为血海,下焦少阴之所主也。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者,胞中之血气,从冲任而半荣于脉中也。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此伴随冲脉而散于皮肤分肉者也。
【释评】
冲脉起于胞中,为肝所主。肝藏血盛,则冲脉血旺,在妇人则为经血之蓄溢,月事以时下;布散周身,则为充肤热肉,生毫毛、温腠理。冲脉总汇十二经之血,又谓之经络之海、血之海。诸说虽异,然其义则同。
以上诸家之注,各有道理。其中介宾尤为详明,杨氏则为简要,而志聪之谓少阴主冲者,欠妥,当为肝主冲。
按:冲脉虽能总汇十二经之血,为血海、经络之海,但与足厥阴肝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以肝主冲也。肝有藏血(化血、贮藏、调节)之能,气通冲脉,故冲脉血气之盛衰赖乎足厥阴肝。是以凡冲脉病者,治当调肝,此不易之理。
086【原文】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素问·痿论》)
【提要】
论冲脉功能及与宗筋之关系。
【集注】
张志聪:溪谷者,大小分肉腠理也。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渗灌于溪谷之间,与阳明合于宗筋。
张介宾:经脉之海者,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也,故主渗灌溪谷。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阳明脉亦夹脐旁,去中行二寸下行,故皆会于宗筋。
高士宗:《灵枢·海论》云: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故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冲脉之血,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夫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不生。是知冲脉会于宗筋。又云:夫宦者,其冲任不盛,宗筋不成,故须不生。
【释评】
此要言冲脉功能及与宗筋之关系。冲为血海,与阳明会于宗筋,故冲脉盛,则宗筋行其用;冲脉衰,则宗筋用弱,甚至痿而不用。以肝主冲脉,故凡宗筋有疾,痿弱不用等,皆当调于肝冲。
以上诸释各有其理,唯介宾谓冲脉起于气街者,有嫌欠妥,当为起于胞中,出于气街。
087【原文】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按:此论女子冲脉盛衰之时,及其与月经、生育的关系。冲脉起于胞中,为肝所主,乃经脉之血聚汇之海,能司月经之蓄溢,是以血海盛则溢为经水,以通养生殖之道,为生育之前提。若太冲脉衰,则月水闭绝,而生殖之道失于通养,故无子。
088【原文】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 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灵枢·海论》)
【词解】
①输:即气血输注之腧穴。
【提要】
论冲脉上下输注之穴。
【集注】
张介宾:此即血海也。冲脉起于胞中,其前行者,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后行者,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上行者出于颃颡;下行者出于足。故其输上在于足太阳之大杼,下在于足阳明之巨虚上下廉……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血海者,言受纳诸经之灌注,精血于此而蓄藏也……冲脉为精血所聚之经。
杨上善:冲脉管十二经脉,大杼是足太阳、手太阳脉所发之穴。巨虚上下廉,则足阳明脉所发之穴,此等诸穴,皆是冲脉致气之处,故名输也。
【释评】
冲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其脉气输注之处,上在大杼穴,下在上巨虚、下巨虚两穴。凡冲脉为病,可调治此穴。
089【原文】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素问·气府论》)
【提要】
论冲脉气所发诸穴。
【集注】
张介宾:寸一,谓每寸一穴,即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左右共十二穴也。中注、髓府、胞门、阴关、横骨,左右共十穴。上俱腹二行脉法也。 按:此皆足少阴穴,盖冲脉并足少阴之经而上行也。
皇甫士安:幽门,一名上门,在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五分,灸五壮(《气府论》云:刺入一寸)。
通谷,在幽门下,一寸陷者中,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五分,灸五壮(《气府论》云:刺入一寸)。
阴都,一名食宫,在通谷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石关,在阴都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商曲,在石关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类经图翼》曰:当作二寸),直脐傍五分,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中注,在肓俞下五分(《甲乙经校释》云:当作“一寸”为是),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按:《素问·水穴论篇》曰:在脐下五分,两傍相去任脉各五分)
四满,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气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大赫,一名阴维,一名阴关,在气穴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横骨,一名下极,在大赫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释评】
此条专论冲脉之气所发诸穴,计有二十二:即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各一。凡此诸穴,皆为冲脉与足少阴脉相会之所,因冲脉与足少阴脉并而上行也。故凡冲脉之病可调此诸穴,刺、灸均可。

目与诸经

按:此节专论目与诸经脉之联系。《经》曰:肝“开窍于目”。故目与肝经最为密切。但“诸脉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是以目与其他经脉也必然有一定关系。由于此节经文简明,故不加集注、释评诸项。如有需说明者,皆以按语附之。
090【原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连目系。(《灵枢·经脉》)
按:肝开窍于目,足厥阴之脉连目系,故《经》云“肝受血而能视”。凡目之有疾,常调治肝足厥阴,此所谓求本者也。
091【原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灵枢·经脉》)
092【原文】
足阳明之正……还系目系。(《灵枢·经别》)
093【原文】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属目系。(《灵枢·经脉》)
094【原文】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灵枢·寒热病》)
095【原文】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灵枢·寒热病》)
096【原文】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根结》)
097【原文】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卫气》)
按:命门一词起于《内经》,指目而言,一指穴名。而自《难经》出则有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后世张介宾、赵献可等纷起阐发,莫衷一是,但与此条命门之义大异也,不可混为一谈。
098【原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眦。(《灵枢·经脉》)
【词解】
:音拙[zhuō]。《中华大字典》:“音拙……面秀骨……按《六书》云,《素问》曰齿痛 肿,以《素问》考之,当在颐旁。” 按:颐,面颊,即是腮。 ,指眼眶下缘的骨,相当于解剖学上的颔骨与颧骨构成眼眶的部分。
099【原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灵枢·经脉》)
100【原文】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至目锐眦。(《灵枢·经脉》)
101【原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灵枢·经脉》)
102【原文】
手少阴之正……合目内眦。(《灵枢·经别》)
103【原文】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灵枢·经筋》)
104【原文】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上曲牙,循目前,属目外眦。(《灵枢·经筋》)
105【原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其支者,为目上网。(《灵枢·经筋》)
106【原文】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灵枢·经筋》)
107【原文】
任脉者……上颐循面入目。(《素问·骨空论》)
108【原文】
跷脉从足至目。(《灵枢·脉度》)
109【原文】
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入 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脉度》)
【词解】
:音求[qiú],颧骨,泛指面颊。例如:“一语及学,则 为之赤。”
110【原文】
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难经·二十三难》)
按:阴跷脉、阳跷脉,皆属奇经,均起于足跟,分别上行,交会于目内眦,二者能调节肢体的运动及眼睑之开合。故凡目之眼睑开合失常者,当调此二脉。

结 语

本类论述了肝系统所属经脉的循行及其穴位分布。其中包括肝经穴、冲脉经穴、目与诸经三大部分。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理论核心之一。人身这个有机整体系统的构成,皆是通过经络的广泛联系而实现的。各脏器、组织器官活动所需的气血津液等物质、能量、信息,皆是通过经络来输送的。特别在针灸方面,经络理论则益加重要。故此类第066条原文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而言,中医的经络系统即是人体内各脏器相互联系的信息通道(简称信道);内在脏器即为信源(信息输入端),外在穴位、皮部等则为信宿(信息输出端),而沟通二者联系的经络即为信道,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体的信息系统。临床上,我们可根据外在相应穴位、皮部等的不同反应,来察知内在相应脏器的活动情况。如在相应穴位、皮部上施针、灸等疗法,那么各种治疗信息即可通过经络(信道)传到内在相应的脏器,从而达到调节脏器活动,使之恢复其正常的生理状态。此时治疗信息的流通则是反向的,外在穴位、皮部则成为信息源(信息输入端),内在相应的脏器即为信宿(信息输出端),而经络仍然起着信道的作用。若从诸脏器之间的关系而论,每个相对独立的脏器既是信源,又是信宿,既是控制者,亦是被控者,从而形成了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理关系,以维持人体系统的有序稳定态——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从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角度来看,经络系统在人体这个大系统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因而在肝胆研究中,对肝胆系统经穴的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冲脉为奇经之一,谓之血海、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等等。其起于胞中,出于气街(冲),为肝足厥阴所主,具有渗灌诸经、滋养周身、通调妇女月经、生毫毛、温分肉等功能,属于肝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要素),故不可孤立地看待。
至于目与诸经一节,主要叙述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筋与目的广泛联系性,旨在全面了解目的生理,以便对目疾的全面、正确把握。但肝开窍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目虽与诸经、脏有广泛联系,而与肝足厥阴最为密切,故凡论目莫可忘肝足厥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