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实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例24 侵袭性肺曲霉病:发热、咳嗽1周,惊厥1天

一、病历摘要

患儿,女,12岁。本次因“发热、咳嗽1周,惊厥1天”入院。患儿1周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9℃左右,无惊厥,无头痛、头晕,伴咳嗽,阵发性,稍剧,有白色黏痰,无咯血,无胸痛,无胸闷、气促,无喘息,在当地医院诊断“支气管炎”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患儿体温仍有波动,咳嗽无明显缓解。1天前下午3时突然出现惊厥,表现为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性抽动,伴舌咬伤出血,每次持续约数分钟,共发作3次,能自行缓解。起病后赴当地医院就诊,拟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性癫痫,支气管炎”,予“苯巴比妥钠针及甘露醇针”等治疗后惊厥停止,后急送本院,拟“1.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2.狼疮性脑炎待排、3.狼疮性肾炎、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5.血小板减少症、6.支气管炎”收住入院。
既往史:患儿于5年余前因“反复皮肤出血点,面色苍白伴水肿20余天”收住我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期间有多次住院史,并予“强的松片、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片、雷公藤、环孢霉素、骁悉胶囊”等联合或单用治疗,强的松片也多次调整剂量,以及调整与其他联合治疗方案。患儿半月前诉有右髋关节及右大腿疼痛不适,近1周疼痛加剧,活动稍受限,表面无红热。无食用生溪蟹史。
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10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19/82mmHg,神志清,精神软,库欣貌,中度贫血貌,全身无明显水肿,躯干部、臀部及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稍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无化脓,双肺呼吸音稍粗,可闻及中等湿啰音,心音中等,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肋下2.0cm,质软边锐,轻压痛,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肾区叩痛(-),尿道口无充血,颈软,无抵抗,克尼格氏征、布氏征及巴宾斯基征均阴性。
辅助检查:①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16.1×10 9/L,中性粒细胞88.5%,淋巴细胞11.5%,血小板77×10 9/L,CRP 70mg/L;②肺吸虫皮试阴性;③GM试验阳性;④脑脊液常规:WBC 4×10 6/L,糖> 2.28mmol/L,蛋白<0.2g/L,隐球菌未找到,氯化物120.2mmol/L;⑤皮肤活检皮下坏死组织伴曲霉生长(图1-45);⑥胸部CT(图1-46)可见右肺下叶后基底节区见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内见一小空洞影,内壁光整,右侧胸腔见少量弧形液体密度影;⑦头颅MRI(图1-47)提示左侧额顶颞叶、小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边界较清,在T 2WI呈高信号,周边见等信号环,周边可见大片状水肿带;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环形强化,周边水肿带未见强化。
图1-45 皮肤活检(右臀部)(×400倍)
皮下坏死组织伴曲霉生长
图1-46 胸部CT
A.右肺下叶后基底节区见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内见一小空洞影,内壁光整;B.右侧胸腔见少量弧形液体密度影
图1-47 头颅MRI
A.左侧额顶颞叶、小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边界较清,在T 2WI呈高信号,周边见等信号环,周边可见大片状水肿带;B. 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环形强化,周边水肿带未见强化
诊治经过:入院后给予阿奇霉素针及伏立康唑针抗感染,强的松片、骁悉胶囊及其他对症支持等治疗,1周后患儿体温正常,咳嗽好转,无惊厥发作,复查GM试验滴度较前下降,复查尿常规等其他指标基本正常,1月后患儿无惊厥再发,无咳嗽,无发热,复查胸部CT及头颅MRI较前吸收,改伏立康唑片口服治疗,门诊随访。

二、讨论

(一)内科医师甲
患儿病例特点:①患儿,女,12岁,5年前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②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③本次因“发热、咳嗽、惊厥”入院,无喘息,无气促,无发绀;④体格检查:躯干部、臀部及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湿啰音;⑤头颅MRI:脑内多发异常信号;胸部CT:双肺感染伴空洞形成;皮肤活检:(右臀部)皮下坏死组织伴曲霉生长;⑥GM试验阳性;⑦患儿接受伏立康唑治疗病情好转,复查胸片及头颅MRI均基本吸收。综上所述,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全身侵袭性曲霉病(肺、脑、皮肤)成立。
患儿入院有发热、咳嗽,但无气促,无发绀,肺部听诊无固定中细湿啰音,再结合治疗经过,细菌性肺炎可除外。患儿无食用生溪蟹史,IgE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无增高,且肺吸虫皮试阴性,肺吸虫病等寄生虫感染不考虑。虽长期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无结核病接触史,胸部CT未见肺门或气管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脑脊液常规未见异常,未予抗结核治疗病情好转,结核病依据不足。患儿长期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结合入院后头颅MRI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胸部CT示双肺感染伴空洞形成,多浆膜腔积液,皮肤活检示(右臀部)皮下坏死组织伴曲霉生长,且加用伏立康唑治疗后症状及影像学均好转,诊断全身侵袭性肺曲霉病(肺、脑、皮肤)成立。患儿既往无反复喘息发作,且本次住院期间无喘息,肺部未闻及哮鸣音,IgE不高,且胸部CT未见中心性支气管扩张表现,可除外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二)内科医师乙
近年来肺曲霉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念珠菌病的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曲霉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约20种曲霉能感染人类和动物,其中最常见的有烟曲霉、黄曲霉、构巢曲霉和黑曲霉等。曲霉在空气中传播,人吸入曲霉可以在气道内定植、致敏、感染。曲霉感染致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引起侵袭性肺曲霉病、慢性空腔性(或称坏死性)肺曲霉病、肺曲霉球、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等。主要危险因素包括:①长期粒细胞缺乏(<500/mm 3,超过10天);②粒细胞功能障碍;③器官移植;④长期大量使用激素(>3周);⑤血液系统恶性疾病;⑥细胞毒性药物治疗;⑦HIV感染。本病例有明显高危因素: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且有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要高度警惕曲霉等真菌感染可能。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采用分级诊断模式,诊断依据由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微生物学证据和组织病理学4部分组成。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干咳、发热等,经过抗菌药物治疗无好转,或好转后又出现新的发热、咳嗽和肺部体征。通过侵入性操作获取标本证实真菌成分是诊断肺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
(三)放射科医师
侵袭性肺曲霉病是由曲霉侵袭肺血管或气道形成的,其常见类型包括侵袭肺血管的曲霉病、急性支气管肺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早期胸部X线检查几乎无诊断意义,而胸部CT特别是HRCT有重要意义。有报道胸部CT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的阳性预测值可达100%。胸CT的典型表现有:早期(0~5天)为双肺弥漫性结节实变阴影或单发结节实变阴影,多位于胸膜下,周围可出现磨玻璃阴影(halo sign,晕轮征);中期(5~10天)结节实变阴影增大,肺实变区液化、坏死,出现空腔阴影;晚期(10~20天)可见病灶呈半月形透光区(air-crescent sign,空气新月征),进一步可变为完整的坏死空洞,多为单发性,或多发性,病灶大小不一。
(四)检验科医师
目前临床检验常用诊断曲霉感染的方法包括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其中抗原主要包括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适用于除隐球菌和接合菌(包括毛霉菌、根霉菌等)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念珠菌和曲霉,但不能确定菌种。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主要适于侵袭性曲霉感染的早期诊断。曲霉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分是β(1-5)呋喃半乳糖残基,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GM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程度,连续检测GM可作为治疗疗效的监测。
(五)内科医师丙
多个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使用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肺曲霉病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因此几乎所有指南都指出,治疗侵袭性肺曲霉病首选伏立康唑。由于儿童在易感因素、感染病原和感染部位与成人存在差异,许多药物在儿童体内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因此儿童抗真菌治疗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2009年《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病感染诊治指南》,一旦确诊侵袭性肺曲霉病,首先治疗药物是伏立康唑,备选药物是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伊曲康唑等,病情重者可联合两种抗真菌药物治疗。抗真菌药物给药时间不宜过短,一般要6~12周,甚至更长,治疗至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病变基本吸收。本例患儿确诊侵袭性肺曲霉病后,选用伏立康唑治疗,治疗方案为:首先静脉给药,每次6mg/kg,q12h×2d,以后改为qd,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如视觉异常、肝功能损害及过敏反应;1月后患儿无咳嗽,复查影像学好转,改为口服治疗,5mg/kg,q12h,并出院门诊随访。
长期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要注意继发真菌感染,此病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侵袭性肺曲霉感染是比较常见的肺部真菌感染,有比较特异的影像学表现,GM试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连续检测GM可作为治疗疗效的监测。抗真菌感染的疗程要达6~12周。
(李昌崇 余刚)

参考文献

[1] 邓力,印根权.儿童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治,如何运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中华儿科杂志,2009,47:475-477.
[2] Kosmidis C,Denning DW. 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Thorax,2015,70:270-277.
[3] Walsh TJ,Anaissie EJ,Denning DW,et al. Treatment of aspergillosis: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 Infect Dis,2008,46:327-360.
[4] Singh N,Husain S. Aspergillosis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 Am J Transpl ant,2013,13(Suppl 4):22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