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前列腺上皮内瘤
1965年McNeal提出前列腺腺泡上皮的异型增生可能是前列腺癌的前期病变;1986年McNeal和Bostwick首次命名为“导管内异型增生(intraductal dysplasia)”,将此病变分为3级(Ⅰ、Ⅱ、Ⅲ级)。1989年,美国癌症协会(AJCC)和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将前列腺导管和腺泡被覆上皮的异型增生更名为前列腺上皮内瘤(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IN),根据其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将PIN分成2级,取代了以前应用的3级分级系统:低级别PIN(low grade PIN,LGPIN,以前的Ⅰ级)和高级别PIN(high grade PIN,HGPIN,以前的Ⅱ、Ⅲ级)。前列腺上皮内瘤在诊断标准及术语上在近年才有了精确的定义,以前文献中用过的其他名称如导管内异型增生、导管腺泡异型增生、大腺泡不典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等现在均称为HGPIN。
低级别PIN在病理报告中不必注明。因为其临床和生物学意义不明确,与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如穿刺活检标本中诊断LGPIN的患者与穿刺活检标本诊断良性前列腺组织的患者相比,前者重复穿刺活检时患癌的风险没有增加;另外低级别PIN缺乏形态特征性,病理医师对LGPIN及良性前列腺组织鉴别诊断的重复性差。
HGPIN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与前列腺癌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具有形态学相关性及分子遗传学相关性:在形态学上,HGPIN及前列腺癌都好发于外周区,发病率及病变的广泛程度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有前列腺癌的标本中HGPIN的发生率、病变的广泛程度均较高;随着HGPIN量的增加,多灶性癌的数目也增加;HGPIN和前列腺癌在形态学上有过渡移行;HGPIN和前列腺癌的生物标记及分子遗传学上的改变也很相似。
一、PIN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前列腺上皮内瘤(prostat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PIN)是指前列腺导管或腺泡的结构是良性的形态,保留了固有导管或腺泡的大小和轮廓,但导管或腺泡上皮细胞具有异型性,表现为上皮细胞核增大及核仁增大。即细胞学异型的细胞仅限于上皮层内,腺泡周围仍有连续或间断的基底细胞层存在,且基底膜完整。根据腺泡结构复杂程度和细胞异常程度,特别是核仁增大程度的不同将PIN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
低级别PIN(LGPIN)的导管和腺泡的被覆上皮簇状增生,细胞拥挤,局部区域细胞核的层次增多,腺管内腔面不规则;核的大小和染色质明显不一致,可见小核仁,但核仁常不明显,少数情况下核仁较明显。前列腺导管和腺泡周围的基底细胞层保持完整。病理诊断时对LGPIN与正常及良性增生型前列腺上皮的鉴别诊断重复性差。
高级别PIN(HGPIN)的腺泡及导管被覆上皮细胞密集,核均匀一致增大,空泡状,出现明显增大的核仁,核染色质可粗大、聚集成块,其中核仁增大为主要特征。核仁单个或多个,偏位或靠近核膜。HGPIN保留了固有导管或腺泡的大小和轮廓,呈良性形态,但腺泡结构与正常腺泡相比较为复杂。根据其腺泡的不同结构,将HGPIN分成4种不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簇状型(或驼峰型)、微乳头型、筛状型和平坦型(图3-1)。
图3-1 前列腺高度上皮内瘤变常见组织学类型(HE×200)
A.平坦型;B.簇状型;C.筛状型;D.微乳头型
HGPIN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组织学类型,包括内翻型、印戒细胞型、黏液型、泡沫状腺体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型等。
HGPIN的不同组织学类型与随后活检发现前列腺癌的比例的关系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两者有关,初次活检发现平坦/簇状型为主的HGPIN,在随后的活检中发现前列腺癌的比例为16.7%;而初次活检发现微乳头状/筛状型为主HGPIN的病例,在随后的活检中发现前列腺癌的比例为58.3%。但也有作者认为两者之间关系不明显,初次活检发现平坦/簇状型的为主的HGPIN,在随后的活检中发现前列腺癌的比例为31.9%;而初次活检发现微乳头状/筛状型为主HGPIN的病例,在随后的活检中发现前列腺癌的比例为22.0%,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认识这些类型对诊断的价值高于对随后发现前列腺癌的预测价值,所以大多数病理医师在诊断HGPIN时不报告其组织学类型。
二、HGPIN的临床意义
文献报道穿刺活检标本中HGPIN的检出率差异很大(0~25%),与活检标本的数目没有明显相关性,可能因为观察者之间的判断标准不同。区分LGPIN及HGPIN主要是根据细胞核核仁的大小程度,不同的病理医师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PIN不能依靠直肠指诊及超声进行诊断,其本身不会引起血清PSA值的升高,只能依靠病理学诊断。一般来说,HGPIN在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中的检出率为4% ~6%,在经尿道切除前列腺组织中的检出率为2%~3%,而前列腺根治手术标本中HGPIN的检出率高达85%~100%。
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诊断HGPIN的患者,在随后的活检复查中发现癌的风险是16% ~44.6%,平均风险为26.4%。大多数研究发现血清PSA水平、直肠指诊的结果、经直肠超声检查的发现并不能预测哪些患者重复活检时更可能发现癌。在8个比较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诊断HGPIN或良性前列腺组织后活检复查发现癌的风险的研究中,6个研究发现两者发生癌的风险无明显差异,因此认为在首次超过6针穿刺活检诊断HGPIN的患者,若无其他提示癌的临床指标,则没有必要在第1年内重复活检。Lefkowitz等发现第一次12针穿刺活检标本诊断HGPIN的31例患者,随访3年后行重复性12针活检,前列腺癌的发生率为25.8%,他们早期的一个研究发现HGPIN患者1年内重复活检发现癌的概率仅为2.3%。因此他们推测HGPIN患者经过3年的间隔,原来没有活检到的与HGPIN相关的小灶癌生长到重复活检能检测到的大小,或者HGPIN病变经过3年的间隔进展为前列腺癌。因此对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发现HGPIN的患者是否应重复活检、重复活检的间隔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果需重复前列腺穿刺活检,则应对整个前列腺进行取材而不是仅仅在先前发现HGPIN的区域进行6针活检。穿刺活检诊断为HGPIN的患者应进行随访,包括血清PSA检测、直肠指诊、经直肠超声检查及再次活检。目前的原则是对穿刺活检中有孤立性HGPIN的患者不进行治疗,但不论其血清PSA水平及直肠指检结果如何都应在6个月内重复活检。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标本中发现HGPIN提示患者发生癌的风险更高,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如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标本中发现HGPIN,应对患者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尤其是较年轻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