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艾滋病基本知识及护士的角色和作用
第一节 艾滋病基本知识及流行病学
一、HIV病原学
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于1983年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分离获得,1986年由国际微生物学会及病毒分类学会统一命名。它是一种单链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lentivirus)。
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其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包括反转录酶无校对功能的随机变异;宿主的免疫选择压力;不同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之间、病毒DNA与宿主DNA之间的基因重组;以及药物选择压力,其中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根据HIV基因差异,划分为HIV-1型和HIV-2型。大多数的艾滋病是由HIV-1型引起,HIV-2型主要在非洲和西欧流行。我国以HIV-1型为主要流行株,已发现有A、B(欧美B)、B′(泰国B)、C、D、E、F和G8个亚型,还有不同流行重组型。
HIV侵入人体后,在24~48小时内到达局部淋巴结,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分。4周至3个月后产生抗HIV抗体,但此抗体不是中和抗体,仅表示已被HIV感染,因此血清中存在HIV抗体或病毒血清均表明具有传染性。
HIV在体外对外界理化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低。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HIV能被75%乙醇、0.2%次氯酸钠及次氯酸钙灭活。紫外线和γ射线均不能灭活HIV。
二、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HIV感染引起的以获得性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特征、机体免疫功能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化,如淋巴结肿大、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等全身性疾病,进而出现多病原体的复合机会性感染、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症状,最终导致死亡的传染病。
三、HIV传播途径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唯一传染源。HIV的传播概率主要与机体接触到的病毒数量、毒力以及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有关。病毒主要存在于人体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以及深部体液如脑脊液、胸腹腔积液、羊水中。母乳、唾液、泪水等均可检出病毒。HIV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1.性接触途径传播
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接触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等均有可能感染。HIV在精液中的浓度高于阴道分泌物。在男男同性性接触(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中,HIV传播最危险的因素是接受肛门性交和有多个性伴。坚持使用安全套可预防和避免HIV的传播。
2.经血液传播
①输血或者输血液制品传播;②污染针具传播,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或注射器消毒不彻底;③医源性感染,指医疗器械(具)不洁或消毒不彻底(如透析、有创诊疗和口腔诊疗器械)等,造成接受医疗服务者感染HIV;④发生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检验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3.母婴传播
指HIV阳性孕产妇通过宫内、产程和产后母乳喂养等环节将HIV传染给新生儿,是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
4.其他
如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等。
科学证据表明,HIV不会通过食物、水、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办公用具、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四、HIV感染后疾病发展过程
HIV感染可分为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和艾滋病三期,但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地出现三期表现。
1.急性HIV感染期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通常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疾病,也有少量病人表现为急性神经性疾病及其他不同类型的综合表现。急性HIV感染综合征发病急,约有70%的病人在感染HIV后2~4周出现类似伤风、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咽痛、头痛、恶心、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可有红斑样皮疹、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比例倒置,血液中HIV RNA及P24抗原阳性。此期持续1~3周,随后大多数症状逐渐消失,但是淋巴结肿大、脾大、发热以及肌肉肿痛会持续数月。HIV感染人体初期,血清中虽有病毒和P24抗原存在,但HIV抗体尚未产生,此时临床检测不出HIV抗体,故称为窗口期。随着HIV抗体的生成,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浓度将持续下降。
2.无症状HIV感染期
在急性期之后,病人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但体内HIV仍在大量复制,持续破坏人体免疫系统,CD4 +T淋巴细胞逐渐下降,这一期间称为无症状HIV感染期,又称潜伏期。艾滋病潜伏期随着病人年龄不同、感染途径不同、感染病毒量及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目前普遍认为成年人潜伏期为8~10年,而儿童潜伏期的平均持续时间只有1.2年。此期HIV抗体阳性,具有传染性。
3.艾滋病期
本期为感染HIV后疾病进展的最终阶段,病人因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出现艾滋病的各种指征性疾病,包括严重HIV消耗综合征、严重的机会性感染、HIV相关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
持续性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此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的部位,有的多达十几处。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3个月以上。临床上约30%的病人会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
病人全身症状表现不同,如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约50%的病人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病人在1个月内可出现多于5次的夜间盗汗现象。约1/3的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头痛、抑郁或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病变,有的可出现反应性精神紊乱。3/4的病人可出现脾大。
此期病人经常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反复感染会加速病情的发展,使疾病进入典型的艾滋病期。约有半数病人有比较严重的脚癣,通常是单侧的,对局部治疗缺乏有效反应,病人的腋窝和腹股沟部位常发生尖锐湿疣和寻常疣病毒感染。口唇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也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口腔白色念珠菌相当常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充血、有乳酪状覆盖物。
另外,其他常见的感染还有非链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窦炎、肠道寄生虫感染等。许多病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稀、带有黏液。可能与直肠炎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对肠道的侵袭有关。此外,口腔可出现毛状白斑,是临床发现和诊断感染HIV的重要表征与线索。
五、艾滋病流行病学
中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例以来,截至2016年底,全国报告现存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66.5万人,报告死亡20.9万人。中国艾滋病疫情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全国艾滋病疫情保持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和人群流行严重。截至2015年底,全国报告存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艾滋病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0.06%。报告超过1万人的已达15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报告存活总数的88.6%。
二是报告存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持续增加。2009年到2015年报告发现存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人数从27.2万上升至57.5万。
三是艾滋病病人数明显上升,全死因死亡人数增加。病例报告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5年中国存活的艾滋病病人从7.4万上升至24.1万,每年报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全死因死亡人数从1.2万上升至2.5万。
四是经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异性传播为主,但男性同性性传播构成比增加明显,静脉吸毒传播构成比环比下降。每年新发现病例中,经性传播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33.1%上升到2015年的94.5%,其中男性同性性传播比例从2006年的2.5%跃升到2015年的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