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疑难病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例22 点状掌跖角化病

(Punctate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52岁。双手掌、足跖角化性丘疹30余年,无明显自觉症状。祖母和女儿有相同疾病史。组织病理:表皮显著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数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点状掌跖角化病。治疗:阿维A 20mg,每天1次口服,外用水杨酸软膏,每天2次,获得明显疗效。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2岁,双手掌、足跖角化性丘疹30余年,无明显自觉症状。3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地于双手掌出现米粒大小圆形角质丘疹,继之双足底出现同样皮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偶尔外用市售的皲裂膏,无明显疗效,皮疹日益增多。为求诊治于2014年7月2日来我院。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疾病史;家族无近亲结婚史;奶奶和其女有相同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检:
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科情况:
双侧手掌、手指屈侧、足底皮肤可见散在、高于皮肤平面的暗黄色圆形角化丘疹。直径约0.1~1cm,质硬,中央呈火山口样凹陷,疹间皮肤正常,呈对称分布,指(趾)甲无异常改变(图22-1)。
图22-1 掌跖散在、高于皮肤平面的暗黄色圆形角化丘疹,直径约0.1~1cm,质硬,中央呈火山口样凹陷,疹间皮肤正常,呈对称分布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和血糖、血脂正常。
皮损组织病理示:
表皮显著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数淋巴细胞浸润(图22-2,图22-3)。诊断:点状掌跖角化病。
图22-2 表皮显著角化过度,颗粒层、棘层肥厚(HE染色×40)
图22-3 表皮显著角化过度,颗粒层、棘层肥厚(HE染色×100)
治疗:
阿维A 20mg,每天1次,口服,外用水杨酸软膏,每天2次,获得明显疗效。
2.讨论
点状掌跖角化病是掌跖角化病的亚型,由Brauer一家证实,又称Buschke-Fischer-Brauer型,于1910年Buschke与Fischer首先报道。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有家族史,多数家系有遗传早现现象。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可从十几岁至五十岁不等。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掌跖的点状角化性丘疹,一般在受压较重的部位首先发病,直径一般0.2~0.3cm,跖部的丘疹可达1cm,质硬;皮损中央呈火山口样凹陷。发病隐匿,一般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显著角化过度,无角化不全,皮损中央形成宽幅的杯状大角质栓,颗粒层和棘层显著肥厚,表皮突向下延伸,部分显著向下增生的表皮突相互联成网状。真皮乳头向上延伸呈乳头瘤样增生。该病在临床上同一些其他的掌跖部角化的皮肤疾病很相似,如砷角化病、掌跖汗孔角化病、肢端角化性类弹力纤维病等,在诊断时要与这些病进行鉴别。
掌跖角化病是一种具有高度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的皮肤病,目前还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只是对症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其致病基因的定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发展,扩大点状掌跖角化病家系的采集,克隆出该病的致病基因并最终实现基因治疗将成为可能。
(徐海燕)
点评
1.报道了掌跖部位发病的点状掌跖角化病病例,皮疹损害掌跖的点状角化性丘疹,直径一般0.2~1cm,一般在受压较重的部位首先发病,皮损中央呈火山口样凹陷。
2.病理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无角化不全,真皮乳头向上延伸呈乳头瘤样增生。
3.提示临床对于掌跖部位角化性疾病,要详细询问家族史,既往史及用药史,再结合病理特点进行诊断。
4.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治疗以外用对症治疗为主,特别严重者,予以口服药物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