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五十病全图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拔罐疗法的部位选择

拔罐疗法是点、线、面的结合,根据病情选取相应部位进行治疗,可单独吸拔一点,如某个穴位,或阿是穴、患处局部、病理反应点,也可选取多个部位,以线、面结合配伍拔罐。

(一)选点原则

准确选点是临证选取拔罐部位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穴位点、病理反应点或局部病灶处的选取。

1.选取穴位

由于拔罐的施术面积较大,对选穴的精确性要宽松些,在某些穴区,一罐下面可能含几条经脉和多个腧穴,特别是在四肢颜面部。

(1)近部取穴拔罐:

近部取穴即是指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这种取穴法多用于治疗受病的脏腑、五官、肢体在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如颈椎病选颈夹脊、大椎、肩井;面瘫局部选颧髎、地仓、颊车,近部取翳风;胃痛取中脘(图1-42)。

图1-42 近部取穴拔罐法
(2)远道取穴拔罐:

远道取穴是指根据经络走向和脏腑关系,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的腧穴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通常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如腰痛吸拔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面瘫或牙痛吸拔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图1-43),胃痛吸拔足阳明胃经的梁丘穴、足三里穴等。

图1-43 远道取穴拔罐法
(3)辨证取穴:

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临床有些病证,如发热、失眠、高血压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肥胖症等,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性病症,此时宜采用辨证选穴。如心肾不交的失眠选取肾俞、心俞拔罐(图1-44);脾虚湿盛的肥胖症选脾俞、足三里拔罐。

图1-44 辨证取穴拔罐法

另外,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病症,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感冒取大椎、风门、肺俞拔罐的同时(图1-45A),辨证加减,风热者加拔曲池、尺泽;暑湿者加拔足三里、阴陵泉(图1-45B);头痛者加拔印堂、太阳;气虚者加拔气海、足三里;血虚者加拔血海、三阴交;阳虚者加拔关元、命门。

图1-45 辨证取穴拔罐法
(4)对症选穴:

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病变特点而选取吸拔穴位的方法,是腧穴特殊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的具体运用。

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取三阴交,心悸选内关,胃肠疾病选足三里穴,哮喘选定喘穴,退热选大椎、曲池、外关,腰痛选腰痛点等(图1-46)。

图1-46 对症取穴拔罐法
2.病理反应点或痣点

在胸腹、腰背部出现的病理反应点或痣点上拔罐,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起到治疗脏腑病变的作用。如临床上在背部痣点放血拔罐,可治疗多种疾病,如白癜风、痤疮、荨麻疹等,效果甚佳(图1-47)。

图1-47 病理反应点拔罐法
3.阿是穴或局部病灶处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云:“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在拔罐治疗中,可取阿是穴作配穴使用,也有作主穴使用的,如腰背痛则寻找压痛最敏感的地方进行拔罐。病变的局部也常常是拔罐的施术部位,如踝关节扭伤后的肿胀局部(图1-48),或痈肿疮疡的病变部位往往是关键的治疗部位;毒蛇咬伤时在伤口拔罐以吸出毒液等。

A.踝扭伤局部刺血拔罐
B.血罐出血量
图1-48 局部病灶处拔罐法
(二)选线原则
1.经络循行线

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如腰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为“阳脉之海”,刺激督脉之腧穴能够激发人体正气,用于体虚者有扶正功能;脊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贯通全身上下,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凡外感之邪入侵,必先犯太阳经,同时膀胱经第一侧线为脏腑腧穴之所在经,五脏六腑之经气皆输注于此,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其循行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背俞穴上,出现一些类似激痛点,或结节、条索物样的病理反应点。因此,在这些经络腧穴上施以拔罐疗法能够起到调节脏腑营卫之气、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在运用拔罐疗法治疗疾病时,大多选用腰背部督脉或者膀胱经的循行线作为施治部位。

2.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腹

拔罐疗法在骨伤科应用较广,尤其是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常在病患肌肉的起止点或肌腹上拔罐治疗。如拔罐治疗冈上肌损伤,常在其起点肩胛骨冈上窝和止点肱骨大结节附近上罐;拔罐治疗胫骨前肌损伤导致的背屈无力,常自其起点胫骨外侧踝附近向下推拉走罐数遍,同时还选择在其拮抗肌位于小腿后侧腓肠肌上拔罐。

(三)选区/面原则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范围为依据的。由于二十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在人体相应的皮部反映出来。如面部是肺经、胃经的皮部;阴部是肝经、肾经的皮部;胁部为肝胆经的皮部;背部为膀胱经的皮部等。当体内脏腑病变反映在十二皮部上,疾病相对应的部位皮肤会发生色泽、形态,甚至温度的变化,出现痣点,或青或红或褐或有突起的疹点。拔罐疗法属外治法之一,是通过施治于人体之体表皮肤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因此,相应皮部的拔罐,可通过皮部与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而发挥治疗作用,皮部是拔罐疗法的重要上罐区。

张国瑞教授根据气街理论提出的“背腰三部区”可资临床寻找拔罐部位时借鉴。

肩背区:

约第6颈椎以下至第7胸椎棘突下的肩背部区域。多用于治疗心、肺、气管、胸廓的病变,头面部、胸背部病症,上肢疼痛、麻木及运动功能障碍等,如头晕、头痛、心悸、胸闷、气短、咳喘、胸痛、颈肩痛、手臂肘腕疼痛等病症。

腰背区:

约第7胸椎棘突下至第1腰椎棘突下的背腰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病,以及上腹部、背腰部病症,如肝区胀痛、胆囊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腹痛、便秘等病症。

腰骶区:

约从第1腰椎棘突下至长强穴的腰骶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肾、膀胱、生殖系统病症,以及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如肾炎、膀胱炎、痛经、带下、阳痿、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并可用于强身壮体保健。

临床中可以根据以上所述分区及主治范围,结合背腰部检查之阳性所得(如反应性疹点、压痛点等)而选定拔罐部位。一般首先按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侧,先左后右的顺序望诊,仔细观察背腰部皮肤有无光泽改变,皮肤潮红与否,有无皮损、脱屑、瘀点、凸起与凹陷等。然后按正中线(督脉)→脊旁0.5寸(华伦夹脊穴)→脊旁1.5寸腧穴(膀胱经第一侧线)→脊旁3寸腧穴(膀胱经第二侧线)顺序切诊。双手同时对称地检查左右两侧,用循摸、触压等方法,以发现有无压痛、结节,感知肌肉紧张度、皮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以及有无酸、麻、胀等敏感反应。若发现阳性反应点,即可作为施术部位之一。诊察时,背俞穴处为望诊、切诊的重点,若一侧发现阳性反应,应与对侧比较;若两侧同时出现反应,则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