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慢性失眠障碍的心理行为治疗
CBTI包括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疗法、睡眠卫生宣教、放松疗法、催眠疗法。
当一名失眠患者前来就诊,临床医生首先要了解其睡眠卫生情况。首先是睡眠环境,如卧室的亮度、声音、温度、空气是否流通、床具是否舒适等。其次,要了解患者的昼夜节律维持状况,如是否维持固定的上床、起床时间,白天是否多照阳光;再者,患者是否增强晚间的睡眠欲望,应使其避免午睡或白天小睡,尽量减少卧床时间,白天运动,夜晚按摩,睡前冲温水澡等。最后,要教会患者解决脑海中的问题后再上床睡觉,注意饮食调节,如避免咖啡因、尼古丁、酒等。
当我们对患者进行睡眠卫生宣教后,可以着手处理其认知问题,这时需要进行认知疗法。很多慢性失眠的患者都存在自动化思维,会被特定情境所促发,常不被意识到,且常是非理性的,不符合逻辑规则,貌似符合事实,但通常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的认知,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自动化思维常影响语言及行为。
慢性失眠患者存在许多歪曲的认知,如:①对失眠成因的错误观念,如“人老了就会失眠,根本没有办法治疗”;②控制和预期睡眠的感知能力下降,如“如果我一晚睡不好,它会影响我一周”;③不切实际的睡眠期望,如“我每天必须睡8个小时才能保持白天的良好工作状态”;④夸大和错误估计失眠的后果,如“长期失眠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后果”;⑤对促进睡眠的行为的错误认识,如“当我难以入睡时,我应该躺在床上去努力入睡”。
另外,患者对睡眠的认知往往有偏差,他们会以每天睡8小时作为睡眠好坏的标准;对失眠本身感到恐惧,过分关注不良后果,如把失眠与健康状况下降、美丽容颜丧失甚至死亡联系在一起;往往把治疗后的睡眠时间、质量与没有失眠时作比较,认为自己以前躺下即睡,直至天亮,而现在即使治疗了半个月,睡眠仅好了一点点,因此灰心丧气,焦急不安。
主要用于慢性心理生理性失眠。睡眠限制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6小时),提高睡眠效率。正常人的睡眠效率在95%左右。睡眠限制疗法的步骤是卧床总体时间控制在不低于6小时,当睡眠效率提高至90%以上,则允许每天增加15分钟卧床时间;当睡眠效率低于80%,应减少15分钟卧床时间;睡眠效率在80%~90%则保持卧床时间不变。
刺激控制疗法基本目标是恢复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功能,并减弱它和睡眠不相容活动的联系,减少对睡眠内源性唤醒的刺激,使患者易于入睡。它是治疗失眠的方法中研究最多、也最有效的方法,包括睡眠教育、自我监测、睡眠卫生、特殊指导。
具体步骤:①只在出现睡意时再上床;②不要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如阅读、看电视、吃东西或想烦心的事情;③如果卧床20分钟仍不能入睡,就起床去另一个房间做些平静的活动,直到产生睡意时再回到卧室睡觉;④如果在短期内仍然不能入睡,请重复第③点,必要时在夜间不厌其烦地重复;如果在半夜醒来而且不能在10分钟内入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⑤每天早晨把闹钟调到同一时间,它一响就起床,不要考虑晚上睡了多长时间或白天将会有多累;⑥白天不要打瞌睡或午睡。
注意:第①、②点的目的在于加强床与迅速入睡之间的联系。第⑤和第⑥点有助于逐步确立稳定的自然睡眠节律。应让患者有心理准备,在第1周时睡眠可能会变得更糟,但只要坚持,最终能够逐步建立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
包括认知或冥想放松法、腹式呼吸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放松法、自我暗示法、生物反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