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脏病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其他疗法
一、食疗
1.薤白粥

薤白15g,粳米60g。将薤白洗净,加适量水煎汤,去渣留汁,与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剂,分次服食。适用于寒凝心脉胸痹者[5]

2.薤白莱菔子粥

全瓜蒌20g,莱菔子15g,水煎去渣取汁,加50g大米共煮成粥,临睡前空腹服食。适用于痰浊闭阻型胸痹者,同时也有清肺化痰,滑肠通便的作用,孕妇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3.人参三七炖鸡

人参10g,三七5g,鸡肉100g,共放炖盅内隔水炖1小时服食。适用于瘀血痹阻型胸痹者食用。气阴两虚者人参可改为西洋参。孕妇忌服。

4.薤白炖猪心

猪心一只洗净入锅,加水适量,武火烧沸煮熟,倒入薤白150g,文火煮炖至猪心软透,加入胡椒粉适量调味即成,早晚佐餐服用。此方有通阳散结,健脾益心,理气消食之功效,适用于心阳亏虚型胸痹者食用。

二、针灸疗法
(一)针刺
1.循经取穴治疗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取直接循行于心的手少阴心经及其间接循行于心的相表里经手太阳小肠经,如《灵枢·热病》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素问·刺热论》中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2.辨证取穴治疗

从《内经》可以看出,心痛并非局限于心脏本身,而是与五脏有密切联系,五脏均可致心痛,非独心也,并且明确提出对五脏心痛治疗的各自经络穴位。如《灵枢·杂病》中曰:“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对于五脏心痛腧穴的选取主要选取五输穴的输(原)穴、荥、经穴为主。《灵枢·厥病》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对于邪客少阴则明确提出用刺络放血及缪刺法,《素问·缪刺论》中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此外,《灵枢·五邪》中也提到用三焦经井穴关冲穴治疗心痛:“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二)灸法
1.俞募配穴隔姜灸治疗寒凝心脉型胸痹

背俞穴选用大椎、厥阴俞(双)、心俞(双),在穴位上抹上少许凡士林,把新鲜姜切成直径为2~3cm,厚度为约0.3cm薄片,并用5号注射针头在姜片上穿刺数孔放到背部五个穴位上。将艾绒做成高约2cm、直径约2cm的圆锥型艾炷置于姜片上方,点燃艾柱让其充分燃烧,嘱患者太烫时可移动姜片以防灼伤局部皮肤。施灸3壮后,将姜片和艾灰去掉,嘱咐患者采取仰卧位,暴露上半身,选取胸腹部募穴巨阙膻中,用同样的方法在上述穴位上进行施灸,每日1次,每穴灸治各3壮,10次为1个疗程[6]

2.艾灸

选取主穴:内关、神门、巨阙、膻中、心俞。日灸一次,每次30分钟,20天为一个疗程。绝大多数病例均在1~2分钟内达到症状缓解与消失的目的。但在6~8小时后,多数病例的症状仍有回升,故必须连续施治,方可使病情逐步缓解,进而巩固疗效[7]

三、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目前应用于胸痹患者且有临床研究数据支撑的穴位贴敷方法如下:

(一)“心痛膏”穴位敷贴

主要成分:细辛、高良姜、白芷、荜茇、冰片、延胡索、五灵脂、小茴香等,将处方药混合后,粉成细粉,用姜汁或香油调成膏状,取适量,贴敷于穴位,每次6贴,分贴于心俞、厥阴俞、肺俞、膻中及阿是穴部位,每日1次,每次4小时,疗程为2周。适用于胸阳痹阻型患者[8]

(二)胸痹贴

制作方法:肉桂6g,附子5g,羌活13g,细辛3g,花椒6g,川芎10g,乳香、没药各15g,丹参15g,郁金10g,佛手9g,研为细末混匀,每次取3g加蜜调成膏状,贴敷膻中、2个内关及2个心俞穴,胶布固定,每贴6小时,15天为1疗程。辨证属于心血瘀阻型与阴寒凝滞型的轻中度患者[9]

(三)穴位贴敷

制作方法:肉桂、附子、白芥子、川芎各10g,延胡索12g,细辛3g,乳香、没药、丹参各15g,研为细末混匀加蜜调成膏状,每次取3g进行穴位贴敷。常用穴有内关(双)、心腧(双)、膻中、丰隆(双)、三阴交(双)、阳陵泉(双)、血海(双)等,根据临床辨证选穴每次选穴2~4个确定两组穴位。每日1次15天1个疗程[10]

类似上述穴位贴敷已开始用于临床诊治,但各医院均自行配置,尚未达成统一制作方法。稳定性心绞痛“冬病夏治”三伏贴防治工作在部分医院也已经开展。

四、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在耳廓穴位上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法能持续刺激穴位,以达到调节神经、调节脏腑、疏通经脉的作用,其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压丸所选材料一般为王不留行籽、白芥子、油菜籽、磁珠等,目前应用广泛的是王不留行籽。应用时,先用沸水烫洗2分钟,晒干,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cm×0.6cm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于选定穴位上(常选穴位为心、神门、交感、肾、小肠、内分泌、皮质下,可辨证取穴),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五、气功

首先要考虑疾病的种类、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对气功疗法的接受能力以及气功疗法本身的组合原则选择不同的功法,胸痹最常用的是五行掌配飘化功[11]

六、足浴

足底有着丰富的神经血管和穴位,因此又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足浴是传统外治法中的一种,通过刺激足部穴位,可达到疏通经气调理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绿色保健意识的增强,中药足浴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陶颖等[12]将自拟方冠一方水煎内服日一剂,取药渣加水煮沸足浴30分钟,足浴后再交替按摩双足底部各5~10分钟,治疗冠心病患者30例,显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

虽然以上中医特色疗法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尚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支撑。

附:真心痛

真心痛,又称厥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肩背、咽喉及胃脘部,伴心悸、肢冷、汗出、喘促、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晕厥,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心肌梗死。

早在《素问·缪刺论》即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素问·厥论》中阐述“真心痛”较“厥心痛”更甚,将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是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休克及病情转归与预后的最早描述。

《难经·六十难》指出:“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至今仍是临床治疗真心痛的有效方剂。

《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曰:“心为诸脏之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指出真心痛较之于一般的心痛病位深病情重病死率较高。

宋《圣济总录》从真心痛的部位、性质、症状特点进行了描述,指出“真心痛”的部位在“两乳之中,鸠尾之间”,疼痛性质“如绞如灼如刺”“痛引肩胛或臂内,心悸而惕,短气或气急,面色苍白,口唇青暗,四肢不温,烦满腹胀,脉伏或沉细弱”,或有“心悸气短,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代或结代”等证候。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六》曰:“素无心病,卒然大痛无声,咬牙切齿,舌青气冷,汗出不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是为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清·何梦瑶《医碥·心痛》:“真心痛,其证卒然大痛,咬牙噤口,气冷,汗出不休,面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治。不忍坐视,用猪心煎取汤,入麻黄、肉桂、干姜、附子服之,以散其寒,或可死中求生。”

日·丹波元坚《杂病广要·胸痹心痛》:“或真心痛者,手足青不至节,或冷未至厥,此病未深,犹有可救,必借附子理中汤加桂心、良姜,挽回生气可也。”

一、病因病机
(一)古代医家认识
1.寒凝心脉

《内经》认为真心痛为外感风冷寒邪结于胸中,胸阳不振,血寒凝滞,脉寒挛急,导致血凝气滞,心脉瘀阻,不通则痛,因而发生胸痹心痛。如《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心腹痛》:“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心痛论治》曰:“若真心痛,经言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由寒邪攻触,猝大痛,无声,面青气冷,手足青至节……温散其寒,亦死中求活也。”

清·费伯雄《医醇义》曰:“真心痛者,水来克火,寒邪直犯君主,脘痛呕吐,身冷,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茯神四逆汤主之。”“厥心痛者,中寒发厥而心痛也。虽在包络,然已是心之外腑,故手足厥逆,身冷汗出,便溺清利,甚亦朝发夕死,白术四逆汤主之。”

2.阳微阴弦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提出“阳微阴弦”为胸痹的基本病机。“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3.瘀阻心脉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胸痛论》:“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及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因辛热,伤及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胸痛矣。”

明·虞抟《医学正传》、陈士铎《辨证录》均指出真心痛“亦未尝不可生还”。在证治上,补充了血脉瘀阻型,提出了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如虞抟指出与“污血冲心(即瘀血)有关,王肯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认为瘀血阻滞心脉是发生“真心痛”的病因病机,为治疗真心痛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二)现代医家的认识

其病因病机和“胸痹”一样,与年老体虚、阳气不足、七情内伤、气滞血瘀、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痰浊化生、寒邪侵袭、热毒内蕴、血脉凝滞等因素有关。其发病基础是本虚,标实是发病条件。如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热毒,闭阻心脉,心脉不通,而发为真心痛(心肌梗死)。真心痛可见多种变证:若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脉瘀阻,心血亏虚,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心动悸,脉结代(心律失常);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心悸、水肿、喘促(心力衰竭),或亡阳厥脱,亡阴厥脱(心源性休克),或阴阳俱脱,最后导致阴阳离决。总之,本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肾,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而在急性期则以标实为主。

二、诊断要点
(一)诱发因素

多见于中、老年者,既往多有胸痹病史,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食、受寒、阴雨天等诱发。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紧缩压迫感,持续半小时以上不能缓解,部分伴有心悸、脉微肢厥,心衰或心厥。不典型者可表现为颈、下颌部或背部,甚至上腹部等处疼痛。

(三)辅助检查

心电图表现为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或QS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和T波倒置,ST-T段呈动态演变。不典型者仅为ST-T水平下移。血清酶如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乳酸脱氨酶、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及其同功酶增高并呈序列变化。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有改变。

(四)类证鉴别
1.与胸痹鉴别

胸痹多在劳累、饱食、情绪激动时发作,呈发作性,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可缓解,持续时间多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或ST-T的动态改变,心肌酶无异常。

2.与心衰病鉴别

心衰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尿少、浮肿并见,或伴有胸闷涩痛、气急喘不得卧、唇甲紫、胁下癥积等症状。

3.与胃痛鉴别

真心痛不典型者可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多与饮食有关,常伴恶心、呕吐、腹泻等,既往有胃病史,胃镜或钡餐提示有病理性改变,无心电图、超声及心肌酶学异常。

4.与腹痛鉴别

真心痛的不典型者亦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痛多与饮酒、饱食后发作,一般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腹部立位片、腹部超声等可辅助诊断。胰瘅表现为腹痛者血、尿淀粉酶增高,心电图及心肌酶无变化。

三、辨证论治

急则治其标,在发作期必须选择有速效止痛作用的药物,以迅速缓解症状。常用的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宽胸气雾剂。疼痛缓解后予以辨证论治。

1.气虚血瘀

【证候】心胸刺痛,胸部闷滞,动则加重,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病机分析】气虚不能推动血行,瘀血阻于脉络,故见胸部闷滞;动则耗气,故见动则加重;短气、乏力为气虚之象;气虚不能固摄,故见汗出明显;心气虚不能鼓动气血,故见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保元汤:人参3g,黄芪9g,甘草3g,肉桂1.5~2g。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舌苔厚腻,大便不通者,用愈梗通瘀汤[4](陈可冀院士经验方):党参30g,生黄芪15g,紫丹参15g,当归10g,元胡10g,川芎10g,藿香10g,佩兰10g,陈皮10g,半夏10g,生大黄6g。

2.阳虚寒凝

【证候】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病机分析】寒邪凝滞经脉,寒性收引凝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胸痛较重;寒凝气血运行不利,心脉不畅,故见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或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故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均为寒凝心脉之象。

【治法】温补心阳,散寒通脉。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理中丸、丹参饮。当归12g,桂枝9g,白芍9g,细辛3g,炙甘草5g,通草3g,大枣9枚。

3.痰浊瘀毒 [2,3]

【证候】中重度心绞痛,重度口苦,老舌,舌青或青紫,剥苔,舌下络脉紫红或绛紫。

【病机分析】素体偏热,或瘀久化热成毒,毒邪侵蚀血脉、瘀血阻于心脉,不通则痛,故见心绞痛较重。热毒耗伤阴血,故见口苦、老舌、剥苔。舌青或青紫,舌下络脉紫红或绛紫为热毒血瘀内蕴之象。

【治法】解毒活血,化痰泄浊。

【方药】愈梗通瘀汤[4](陈可冀院士经验方)。党参30g,生黄芪15g,紫丹参15g,当归10g,元胡10g,川芎10g,藿香10g,佩兰10g,陈皮10g,半夏10g,生大黄6g。

4.正虚阳脱

【证候】心胸绞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遗尿,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病机分析】此证多为心阳虚的进一步发展,或由寒邪暴伤心阳引起。心阳衰亡,不能鼓动心血运行,瘀阻心脉,故见心胸绞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阳衰亡,不能外固,故见大汗淋漓;心阳欲脱,心神涣散,故见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志昏迷,口开目合,手撒遗尿。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亦为正虚阳脱之象。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四逆加人参汤。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9g,人参3g(另煎兑入)。

水饮上凌心肺可用真武汤: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炮附子9g。阳虚欲脱者四逆加人参汤或参附龙牡汤,四逆加人参汤: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9g,人参6g(另煎兑入)。参附龙牡汤:人参10g(另煎兑入),炮附子15g,龙骨、牡蛎各30g。

四、其他疗法
(一)一般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解除焦虑,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吸氧。

(二)急则治其标 [13]
1.如发生晕厥,以苏厥醒神为治法,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取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虚证者加气海、关元、百会,实证者加合谷、太冲。足三里用补法;水沟、中冲用泻法;涌泉用平补平泻。耳针:选神门、肾上腺、心、皮质下,毫针刺,强刺激。刺络法:选十二井、十宣、大椎,毫针刺后,大幅度捻转数次,出针后使其出血数滴,适用于实证。

2.如发生虚脱,以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为治法,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取穴:素髎、水沟、内关,神志昏迷者加中冲、涌泉,肢冷脉微者加关元、神阙、百会。素髎、水沟用泻法;内关用补法。耳针:选肾上腺、皮质下、心,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艾灸法:选百会、膻中、神阙、关元、气海,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3穴,灸至脉复汗出为止。

3.心绞痛明显,以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为治法,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取穴:内关、阴郄、膻中,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毫针泻法。耳针:选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

(尚青华,徐 浩)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M].2012.

[3]陈可冀,史大卓,徐浩,等.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量化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3):313-314.

[4]廖欣,罗陆一.愈梗通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0):594-597.

[5]严遵宪.适合于胸痹的药膳[J].长寿·饮食营养,2012(8):28.

[6]付勃,于冬冬,郭哲,等.俞募配穴隔姜灸治疗寒凝心脉型胸痹2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0):42-43.

[7]齐斌,杜婷婷.浅谈艾灸治疗胸痹的临床意义[J].求医问药,2012,10(2):131-132.

[8]王作顺,戴永娜,刘明.“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4,31(4):203-206.

[9]王贤娴,张磊.胸痹贴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88-89.

[10]张赪辉,范秀风.穴位贴敷对胸痹患者症状改善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2,33(3):348-349.

[11]刘天君.气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方法[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4):21-22.

[12]陶颖.益气养心活血方合足浴法治疗冠心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1):15.

[13]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