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规范化是教学平台建设永恒的主题,是衡量学科教学平台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包括软、硬件建设的规范化。软件建设的规范化包括师资准入条件规范化、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规范化。教学内容规范化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规范化教学流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在教学平台搭建之初,应当首先对师资进行规范化培训,制定教学流程,确定明确的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本学科教学大纲、最新的国内外诊疗指南、权威操作视频等广泛认可的理论、知识、指南、技术等[24-30],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旧知识、接纳新技术,在保证教学内容规范化的基础上,体现平台建设的与时俱进,促进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化强调运用反馈原理、整体原理,从知识内容、教学环节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各个角度将教学内容整体化、教学过程系统化,进而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并唤起愉快主动的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介入超声技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平台搭建过程中,要注重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推荐的系统化教学方法如下:首先开展理论学习,包括超声基础、生物物理学基础、介入基本原则、临床知识等,然后进入介入操作观摩,熟悉基本操作和流程,并进行模型训练、离体训练及仿真训练,最后进入临床实际演练。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的良性循环,避免教学中产生“纸上谈兵”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失败教学案例。
一体化原则强调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的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的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场地”的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转变,体现出教学平台建设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在介入超声学科教学平台建设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软件平台建设的有机串联,形成软件平台的完整框架。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在建科之初就确立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学实况演练系统、理论授课临床实践、集中培训即时指导、临床技能培训、科研创新培养、学科多远辐射示范”的一体化软件系统,有力保障了教学平台的有效、高效运行。
标准化的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优化、改进与升级,最终产生适合本学科的标准化教学流程。标准化的教学流程为授教者提供了有效的导向和行为规范,明确了各级学员的学习目标及所要达到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使得教学更加明确化、清晰化和条理化。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历时近10年的摸索,结合医院的条件和科室的实际配备,逐渐形成了标准化的教学流程。按照“理论指导—模拟操作—模拟考核—实践操作—实践考核—临床应用”的标准化教学流程,培养了大批熟悉掌握介入操作的优秀医生,标准化的教学保证了受教医生的专业素质和规范操作,对我国介入超声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