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超声学科建设与规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介入超声诊疗后评估及处理
1.患者一般状态评估

介入超声诊疗操作的大部分并发症发生在介入操作后即刻或4~6小时内,超过80%并发症发生在24小时内,一般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和体征等。因此,对患者诊疗后一般状态的严密观察和评估,有助于对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应重视患者诊疗后的主诉和症状,如有无疼痛,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变化等,穿刺局部有无渗漏、肿胀、出血等,有无寒战、发热、心悸、大汗、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对于置管引流患者还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引流量。经初步评估存在并发症者,需行进一步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必要时行检验、影像学等相关检查,同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对患者诊疗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和并发症及相关症状、体征和检验检查情况,以及诊断分析、处置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均应有明确的书面记载,如记录于诊疗报告或病程记录等。

2.脏器功能评估

介入超声诊疗操作,尤其是消融治疗,可能因肿瘤坏死等因素影响到治疗病灶所在脏器的功能甚至其他脏器的功能,全面、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是预防脏器功能受损的有效办法,但及时、准确的术后评估亦非常重要。如针对肝脏较大肿瘤消融治疗后可能引起肝功能改变甚至肾功能损伤等现象,术后应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凝血指标、血氨,利用超声检查监测胸腹腔积液等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和治疗方案的调整。大肿瘤消融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甚至肾功能损伤,术后应注意观察尿液颜色,记录尿量,观察肾功能指标变化,给予水化及碱化尿液等治疗。

3.诊疗效果评估

诊疗效果评估是介入超声诊疗后的关键环节。不同的诊疗操作,其评估内容不同。

(1)消融治疗后超声造影检查评估结果能否明确治疗效果,如不能明确,需要给出进一步评判效果的方法建议。

(2)穿刺活检后是否得到了明确的病理诊断,明确者应告知患者或家属下一步的处置方案建议;病理诊断不明确时,应告知患者进一步的诊断方法,必要时再次活检或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标本送检。

(3)置管后注意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评估有无出血、引流是否通畅以及症状缓解的情况。

(4)消融良性病灶的目的是缩小病灶,改善与病灶相关的临床症状;恶性病灶治疗目的是尽可能灭活肿瘤。消融治疗疗效可分为:①完全消融:经增强CT或MRI扫描,或者超声造影检查,治疗病灶所在区域动脉期无强化。②不完全消融:经动态增强CT或MRI扫描或者超声造影检查,治疗病灶内动脉期仍有强化,提示有肿瘤残留[2],此时应行补充消融治疗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4.并发症评估及处理
(1)出血:

出血是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患者死亡。出血通常在治疗后半小时内能被发现,如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憋胀等应警惕出血,多数根据超声检查及临床表现可及时发现出血,应立即给予止血药物等对症处理。浅表部位的出血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穿刺路径出血者可沿原针道注入凝血酶冻干粉或明胶海绵颗粒剂。实质脏器如肝、肾等部位出血尚可植入消融针凝固针道止血,或经动脉血管造影并栓塞治疗。出血量较大时患者血压、心率及介入前后血常规等发生变化,大量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需尽快输血补液。经上述处理后仍未止血,经积极处理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可行外科手术止血。超声检查、血液学检验及患者一般状态可动态评估出血量的多少及出血速度,早期发现、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有效治疗出血并发症的前提和保障。

(2)胃肠道损伤:

胃肠道损伤可能发生于腹腔脏器肿瘤热消融治疗后,或腹盆腔脓肿置管引流、肝囊肿等乙醇凝固治疗,甚至病灶穿刺活检后,是超声引导下经皮腹盆腔脏器介入诊疗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病变邻近胃肠道或位于胃肠道后方、既往腹部手术史、局部有粘连、囊性病变与胃肠道相通等的患者。对于胃肠道穿孔的处理应尽早发现,尽早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及时治疗处理。

(3)神经损伤:

主要出现在甲状腺、甲状旁腺、颈部淋巴结热消融治疗后,也可出现在穿刺活检后,可能引起喉返神经、喉上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等损伤。甲状腺结节、甲状旁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消融治疗前需完善喉镜检查,以明确喉返神经功能及声带闭合情况。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声嘶,可由健侧声带代偿而好转。双侧喉返神经损伤会导致双侧声带麻痹,引起失声或呼吸困难,需作气管切开。因此,建议对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双侧病灶分次分侧消融以避免双侧喉返神经同时损伤引起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喉上神经外支损伤,会使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弛,音调降低;内支损伤,则使喉部黏膜感觉丧失,发生误咽及饮水呛咳。迷走神经损伤容易引起迷走反射,引起心律、血压的变化。交感神经损伤会导致同侧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神经损伤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必要时急性期给予激素治疗。

(4)气胸:

靠近胸腔的穿刺可能损伤肺组织而引起气胸,少量气胸一般指肺萎陷小于20%,中量气胸一般指肺萎陷介于20%~40%,大量气胸一般指肺萎陷超过40%。少量气胸无须处理,大量气胸需行胸腔闭式引流。

(5)肾功能损伤:

消融肿瘤体积较大或肾肿瘤靠近肾盂、孤立肾等患者消融甚至肾盂旁囊肿治疗后,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血尿甚至肾功能不全,引起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甚至少尿或者无尿。治疗措施包括消融治疗中及治疗后早期大量补液水化、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改善肾脏微循环,早期发现并处理尿路梗阻,严重者行透析治疗等。

(6)反应性胸腔积液:

多见于肝肿瘤消融治疗后。少量反应性胸腔积液多可以自行吸收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大量胸腔积液给予补蛋白、利尿等治疗后仍未好转,或患者憋气等症状较明显,可给予置管引流或抽液治疗。

(7)胆系损伤:

介入操作后胆系损伤主要由于机械性损伤或热损伤以及继发感染等所致,包括胆管狭窄、胆道感染、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胆汁瘤、胆瘘及胆汁性腹膜炎等。胆管狭窄根据狭窄的位置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如果二级胆管狭窄引起肝脏叶段胆管扩张,出现黄疸者需要引流或支架植入;如果是末梢支狭窄未引起黄疸且无症状者可不做特殊处理,需动态随访。胆道感染需要及时处理,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引流。胆汁瘤多是消融灶邻近胆管较大分支时,损伤局部胆管致组织坏死,胆汁漏出包裹后形成,易继发感染,文献报道其发生率较低[1],并发感染时需要及时引流及抗感染治疗。

(8)针道种植:

针道种植转移多见于肿瘤位于浅表部位或肿瘤分化差时,多次穿刺及未行针道消融也是可能的原因。介入诊疗时应按规范退针方法操作。对于胸、腹壁种植转移灶,可选择手术切除、消融、放疗等方法处理。

(9)局部感染:

消融后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所致,持续3天至1周,体温多在37~38℃,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恢复。如持续高热应考虑消融区感染,超声检查消融区内或周围邻近处可见强回声,CT检查可见消融区内气体密度及液化。如消融区感染应行血液或脓液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脓液。

(10)疼痛:

疼痛是穿刺或消融治疗后最常见的症状,一般可耐受,在排除出血、胆漏、胰腺炎、气胸、胃肠道及胆囊损伤等并发症后可给予药物止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