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整阴阳,开合有度
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也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指出了调整阴阳是重要的治则之一。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机体阴阳之间失于相对的协调平衡,故有“一阴一阳谓之道,偏盛偏衰谓之疾”的说法。调整阴阳,即是根据机体阴阳失调的具体状况,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促使其恢复相对的协调平衡。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寒盛则易损伤阳气,阳热盛易耗伤阴液,故在协调阴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若阴或阳偏盛时而其相应的一方并没有造成虚损,那么,就可以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即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若其相应的一方有所损伤,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不足以制阴,多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不足以制阳,多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即在协调阴阳的偏衰时,应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若阳虚而致阴寒偏盛者,宜补阳以制阴,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阴虚致阳热亢盛者,则当滋阴以制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若出现阴阳俱虚者,则可阴阳双补,使之达到生理上的相对平衡。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在治疗阴阳偏衰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亦即在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之法,补阳时,适当配伍滋阴之法。从而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因此,中医的诸多治法,如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皆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按动疗法从其特有的“形体-经络-脏腑”的整体观出发,结合自身治疗技术的特殊性对中医阴阳学说有了新的发挥,将手法开合作为调节阴阳失衡的主要手段,形成“调整阴阳,开合有度”的基本治疗原则,并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开与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手法上的屈伸、旋转;治法上的通经、温里;患者主动或被动下的肢体配合性运动等。一般来说,开为阳,表现为肢体关节的外展、外旋、伸展,筋膜肌肉的拉长、舒展,皮肤腠理的开宣,血脉的疏通与运行以及呼吸运动中的呼气等。合为阴,表现为肢体关节的内收、屈曲、内旋,筋膜肌肉的收缩,皮肤腠理的闭敛,血脉运行的缓和,呼吸运动的吸气等。按动疗法是由表及里的外治法,注重的是形体与医患配合,其本质特性也是平和中正的,因此,治疗上开与合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按动治疗,没有单纯的开或单纯的合,而总是相应相和,把调整和平衡作为根本的。因此,开合有度成为了本法和解阴阳,调整一切失衡的基本原则。例如临床常见的急性腰扭伤有滑膜嵌顿者,运用腰部屈伸按动法,嘱患者主动屈伸活动腰椎,同时点按、拨理患处肌筋,里开外合,外开里合,形成针对病点的合力,可迅速解除症状。再如阴寒内盛之痛经,治疗中先行腹部按摩,温振关元、命门,疏通足三阴经等法,然后行腰骶、胁肋的搓擦法,开宣皮部腠理,使得内以温里助阳,外则透寒外出,一开一合,阴阳平复,疼痛也自然消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