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显微骨科术后监测和护理
一、总 原 则
完成显微外科修复手术仅是给修复肢体功能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开端,术后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这些工作与手术同样重要,稍有不慎同样可以造成手术的失败,因此,术后的观察、治疗和护理亦需引起高度重视。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伤员,其住院治疗的环境应该具备一定的要求,病房应该保持安静、整洁、恒温,空气新鲜流通,为预防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病区内禁止吸烟,病房内绝对禁烟,凡伤员有吸烟嗜好者,应劝其戒烟。尽量减少探视人员。为方便观察移植组织血液循环,应备有局部照明灯。温度变化对显微吻合的血管影响很大,室温过低或突然下降,会引起血管痉挛,出现血管危象。一般室温要求控制在25~30℃为宜。室内应有暖气或空气调节设备,应经常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无空调设备者,可用电烤箱保温。移植组织局部可加用40~60W的白炽灯照射保持恒温,但要注意温度监测,应备皮肤温度计,以及时观察记录组织的血液循环变化,保持灯与移植组织35~45cm的间距,避免热灼伤。为加速局部复温,可准备电毯或热水袋。
由于伤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要求绝对卧床7天。病床上应准备泡沫海绵垫和软枕,以及适合上、下肢放置的支架设备。术后患肢安放的位置很重要。患肢过度抬高,会影响移植组织的血液供应;患肢放置过低,则影响静脉回流,增加移植组织肿胀。因此,患肢一般应放在略高于心脏的位置。患肢一般维持于功能位,但也可根据手术部位而置于适当位置。位置不当,会使吻合血管扭曲或受压,影响血液循环。
二、观察指标
断指再植术后,应当分指轻度包扎,显露再植指。再植的指根部和缝合口处压力特别注意不要有压力,以免影响动脉灌注和静脉回流(图3-4)。
观测的对象有:
1.移植物皮肤色泽变化
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术后(断肢、指再植、各种皮瓣、游离皮瓣等),血液循环正常者皮肤色泽红润。若皮色由红润变为苍白,说明动脉供血障碍,若由红润变为暗紫,说明静脉回流障碍。
2.移植物皮温改变
断指再植、足趾移植拇指再造及各种皮瓣移植术后,皮温一般较健侧低1~2℃,如果皮温明显下降,结合皮肤色泽改变有发生动脉及静脉危象之可能。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若毛细血管充盈减慢或消失,说明动脉供血障碍;若毛细血管充盈加快,说明静脉回流障碍。
图3-4 再植后拇指的正确包扎法
3.皮肤张力的变化
组织再植、移植术后,动脉血供正常者,皮肤张力应适中,若皮肤张力明显下降,说明动脉供血障碍;若皮肤张力明显升高,说明静脉回流障碍。
4.切开放血试验
凡各种组织供血正常者,组织任何部位用针刺或尖刀做一切口,可见切口内有鲜红血液溢出,且速度较快;若动脉供血障碍,则无血液溢出或仅有少量暗红色血液缓慢溢出,若静脉回流障碍,则切开后迅速流出暗色静脉血,相继又流出鲜红血。
综合上述4项观察指标,可以正确地判断组织移植术后血液循环的变化。再植或移植组织术后血供正常者,皮肤色泽红润、皮温正常或略低1~2℃、毛细血管充盈试验应属正常,组织张力适中,切开放血流出鲜红色血液;动脉供血障碍者,皮肤苍白、皮温下降明显,毛细血管充盈消失,组织张力明显下降,切开放血无血液流出;静脉回流障碍时,则皮肤为暗紫并有水疱出现,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充盈加快,组织切开先流出暗紫色血液后流出鲜红色血液。术后3天是血管危象高发期,要求每小时观察一次血液循环的变化并及时记录,第4天起改为每2小时1次,第7天起改为每4小时1次。一旦发现异常改变,应及时正确处理。一般应观察10天后循环情况相对稳定。
三、血管危象的处理
(一)分类
1.动脉危象
常因动脉痉挛及动脉栓塞引起。
(1)动脉痉挛:
动脉痉挛常因疼痛、寒冷刺激、患者主动或被动吸烟及患者情绪波动所致。发生动脉危象时首先应考虑为动脉痉挛。首先寻找引起痉挛的原因,若室温较低,应及时使室温达到正常温度;因疼痛致动脉痉挛,应及时注射镇痛药;因情绪变化致动脉痉挛,应使用镇静药,并立即肌注罂粟醎30~60mg。一般经20~30分钟观察,动脉痉挛即可解除,或作交感神经封闭。如果经上述处理,1小时后仍未缓解,应怀疑为动脉栓塞,并应立即手术探查。
(2)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常因血管清创不彻底、吻合质量差、长时间动脉痉挛及局部感染所致。动脉栓塞以术后24小时内为多见。发生动脉危象后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观察1小时后仍未缓解,应疑为动脉栓塞,并及时手术探查。临床上有时疑为动脉栓塞,行手术探查施行麻醉后,再植或移植组织即恢复正常血供,说明仍系动脉痉挛所致。
2.静脉危象
静脉危象常因静脉栓塞所致,而静脉栓塞的原因与动脉栓塞原因相同,均系血管清创不彻底及血管质量差引起,临床上除静脉移植术后移植段发生静脉痉挛外,很少发生吻合以近或以远的静脉痉挛。术后凡发生静脉危象,均应及时手术探查。
血管探查术血管探查术应在充分麻醉下进行。方法为沿原切口拆除缝线,探査血管吻合口的情况,动脉栓塞一般发生于吻合口及其以近,而静脉栓塞一般发生于吻合口及其以远。动脉栓塞以白色血栓为主的混合血栓,而静脉栓塞则以红色血栓为主的混合血栓。
(二)处理方法
1.动脉栓塞
在吻合口以远切除2~3mm,经肝素生理盐水冲洗,血管腔内可达光亮、完整。栓子往往向近端延伸,所以于吻合口以近即使切除3~5mm,管腔内仍可见白色血栓相附,此时术者用两把显微镊轻轻向远端牵拉血栓,防止血栓断裂,待血栓完全被拖出,放松血管夹即可见有力的喷血;若近端血栓仍未完全取出,再次用血管夹阻断,管腔经冲洗,仍可见有絮状物存在,则应将该段动脉切断,直达管腔光亮、完整为止,再次开放血管夹,见血管出现有力的喷血即可。经取栓及清创,血管若能在无张力下缝合者应重新缝合,若造成血管缺损者应采用血管移植修复。
2.静脉栓塞
吻合口以近切除2~3mm,经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后,管腔内可达光亮完整,栓子往往向远端延伸,所以于吻合口以远切除3~5mm,管腔内仍可见红色血栓相附,此时术者用两把显微镊轻轻向近端牵拉血栓,并防止血栓断裂,待血栓完全被牵拖出,远端可见有静脉血流溢出。有时因探查较晚,静脉栓子向远端延伸较长,难以用镊子牵拖时,术者可由远向近挤压组织的方法使组织内血栓渐渐被挤出,使静脉腔内出现静脉血溢出。静脉经取栓及清创,造成血管缺损时应采用血管移植。
3.动脉顽固性痉挛
动脉顽固性痉挛往往发生于吻合口以远,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动脉蒂较长,局部血肿压迫及患者情绪紧张有关。凡发生动脉顽固性痉挛时,应全程切开皮下隧道,在排除吻合口栓塞原因后,可采用逐段液压扩张,外膜外对抗牵拉,局部敷以罂粟碱及持续温热湿敷的方法。术后除按常规治疗外,应采用冬眠合剂使患者充分入睡,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如果再次发生顽固性痉挛,一般难以解除,必要时将该段血管切除做血管移植修复之。
四、护 理
1.全身情况的观察及处理
(1)生命体征的观察:
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的改变是病理状态出现的先兆。术后初期,由于麻醉、手术反应、饥饿、疲劳等因素,上述体征可有一个短暂的波动期,要求15~30分钟监测1次,直到平稳为止。
(2)血容量的观察:
血容量不足可使心搏出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影响移植皮瓣的血供,威胁再植组织的存活。所以在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与血压情况,使收缩压保持在100mmHg以上,如有下降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注意切忌使用升压药。同时,注意监测尿量。
(3)末梢循环的观察:
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发绀、苍白。如发现贫血或缺氧应及时纠正,如给予氧气吸入和补充新鲜血。
(4)观察液体出入量:
保持电解质平衡,不使机体发生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也是保证移植物成活的基本条件。
2.体位护理
不同部位的手术术后体位安置也不同,但总的原則如下。不影响移植皮瓣的血供。不可使移植皮瓣受压。防止移植皮瓣血管吻合处发生扭曲和张力。有利于局部引流。遵守各种麻醉后的体位要求。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患者的体位摆放:一般取平卧位,抬高患肢10~20cm,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如手术部位位于头颈面部,给予半卧位。防止皮瓣受到压迫性刺激,避免血管痉挛导致皮瓣缺血坏死。患肢可使用支架保护。如手术部位位于身体容易受压的部位,如上肢的伸侧,下肢的屈侧、背部、臀部、枕部等,可采用侧卧位、供卧位或肢体悬吊体位,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腰骶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术后给予俯卧位与侧卧位交替,皮瓣成活后采取平卧或坐位时在臀部垫气圈,避免压迫血管蒂部造成血管危象。在调节或变化体位时,特别在多方面活动的关节部位,如颈部、前臂、小路、肩、體部,应随时注意移植皮瓣的血供变化,防止因体位变化而使血管吻合处扭曲、受压或出现张力。无论患者取平卧、俯卧位还是侧卧位,对患者来说都是被动或强迫体位,应给予安慰,耐心指导,帮助患者习惯并处于较舒适的体位。
3.疼痛的护理
疼痛可使机体释放5-羟色胺(5-HT),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血管痉挛,应预防性或治疗性使用镇痛药,可视情况给予臂神经丛阻滞或硬膜外麻醉镇痛,如上肢术后给予留置臂丛管,每6小时注入0.375%丁哌卡因8~10ml,疼痛严重时增给曲马多50~100mg肌内注射。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其睡眠及生活质量,利于康复。
4.用药护理
低分子右旋糖酐既是血浆扩容剂可稀释血液,又具有特殊的抗凝血作用,每天静脉滴注500~1000ml,同时补充其他液体,以保证足够的血容量,防止血液浓缩引起血液黏度增高。滴注时注意慢滴(<45滴/分钟),分2~4次执行,或24小时连续滴注,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罂粟碱30mg,每8小时1次,以解除动脉痉挛。当小切口渗血不佳并出现皮肤张力增加时,可考虑肝素抗凝治疗,方法为普通肝素6250U加入0.9%生理盐水500ml中维持24小时持续静脉输入,10~15滴/分钟,维持3~5天。具体还需看创面渗血情况,渗血多,则减少滴速,渗血少,则适当加快滴速。当皮肤由紫红或暗红色转变为粉红色,即可停止小切口搔刮和肝素抗凝治疗。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牙龈出血等不适,并及时做相应处理:肝素抗凝治疗后出现鼻出血,应立即停止肝素滴入;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出现头痛、恶心、腹痛等不适,减慢滴注速度仍不能者,应建议医生停药。
5.夜间护理
创伤、应激可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小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加上夜间进食、饮水及输液量减少,血液浓缩,更易形成血栓。对再植条件较差的患者、有高凝趋向患者(如月经期妇女)及血小板增高、血液黏度增加的老年人,术后72小时内持续静脉输液,夜间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缓慢静脉滴注。鼓励多饮水,保持尿色浅黄,24小时尿量>2500ml。指导患者睡前进食面条、面包、牛奶等食物。如夜间或晨起发现再植组织皮肤暗紫、皮纹加深,小切口无渗血,尿色深黄,尿量少,考虑夜间饮水量少,血液浓缩引起血管痉挛,应即根据医嘱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滴注、罂粟碱30mg肌内注射、饮水500ml,并加强观察。阳富春等认为术后5天以上,仍不能疏忽大意,重视防止血管危象的发生,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6.避免血管痉挛和栓塞的措施
发现皮瓣颜色、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反应发生变化时,应立即查寻原因并做相应处理:①体位是否正确,有无压迫、扭曲或牵拉血管蒂。②室温或局部烤灯是否有误室内温度控制在23~25℃,湿度60%,保持在相对恒定水平,避免室温过低及穿堂风。烤灯持续照射创面,距离30~40cm。③有无疼痛:疼痛一般在术后24小时内达高峰,尤其夜间,疼痛阈值降低。视患者对疼痛的主诉,术后一般使用体外持续镇痛泵 3~5天。经常巡视、及时了解患者有无疼痛及微痛的感觉,如有疼痛,应加大镇痛泵用药的次数或用量,或通知医生考虑是否加用镇痛药。④皮瓣下有无血肿造成压迫:抬高患肢,利用血液的重力增加回流量;局部按压,用手指在皮瓣远端按下3~5mm,移向近心端,更换部位再次按压,反复1分钟,每次间隔15分钟,可起到促进回流和解除痉挛的作用;拆除局部缝线减轻张力,排出积血,解除对静脉的压迫,使回流增加。按时、按量使用抗痉挛药物如肌注罂粟碱30mg,每6~8小时肌内注射1次,持续3~5天。用药期间除定时监测凝血时间外,应注意观察切口、鼻、齿龈部有无异常出血,一旦发现出血倾向,应逐渐减少药物用量,不可突然停药。
7.小儿于再植术后护理
小儿往往因哭闹不安而引起血管痉挛,可采用亚冬眠或应用镇静药使其入睡。对小儿出现的烦躁不安,应认真观察是否因憋尿、饥饿、睡眠不适或强制仰卧过久、劳累不适而引起,应针对患儿的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其解除不适,防止发生动脉痉挛。
8.周围神经损伤的术后护理
①周围神经损伤的观察:患侧原有神经功能减弱或丧失,术后健侧臂丛神经损伤。②喉返神经损伤:有无声音嘶哑、失语、呛咳等。③供区保护:自主神经桥接于患肢膈神经及肌皮神经者,多采用同侧腓肠神经移位。术后应观察供区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情况,将患肢抬高,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神经缝合术后一般用石膏或其他材料外固定4~6周。密切观察外固定肢体的末梢循环,观察肢体末端有无肿胀、发绀、冰冷、疼痛和麻木。保持外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勿压迫骨突部位。外固定有压迫者或松脱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患者诉痛时,要详细检査,及时报告医生,不能滥用镇痛药。保持外固定的干燥与清洁。外固定肢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9.心理护理
由于神经生长速度缓慢(1mm/d),术后需3~6个月甚至1年左右才能恢复,故患者常有一个较长的心理等待期,盼望病情快点好转,更恐惧半年后恢复不佳,对此情况要同患者进行较好的心理沟通,使患者对神经损伤康复的长期性有心理准备,并将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的情况介绍给患者,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