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学(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在卵巢性激素作用下,均发生周期性变化(图3-3)。其中,子宫内膜的变化最显著。

图3-3 月经周期中激素、卵巢、子宫内膜、阴道涂片、宫颈黏液及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又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功能层是指子宫内膜表面2/3层,它是胚胎植入的部分,从青春期开始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脱落,形成月经;基底层是指其余1/3靠近子宫肌层的内膜,它不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主要作用是月经后逐渐修复子宫内膜创面,再生出新的功能层。根据其组织学变化将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分为增殖期、分泌期、月经期3个阶段。下面以28日一个月经周期为例,分述3个阶段。

1.增殖期

月经周期的第5~14日。与卵巢周期中的卵泡期相对应。月经期子宫内膜功能层剥落,随月经血排出,仅剩下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在雌激素作用下,内膜表面腺上皮、腺体、间质及血管均发生增殖性变化。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至3~5mm;腺体长而弯曲,且数量增多;腺上皮为高柱状,增殖为假复层上皮,核分裂象增多;间质细胞由星形相互融合成网状,间质中的小动脉管腔增大并呈螺旋状弯曲。

2.分泌期

月经周期第15~28日,与卵巢周期中的黄体期相对应。排卵后1~10日,在雌孕激素联合作用下,增殖期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生变得更长,更弯曲,并出现分泌现象;螺旋小动脉进一步增生并弯曲,间质更加疏松、水肿。此阶段内膜厚而松软,营养物质非常丰富,有利于受精卵着床。至月经周期第24~28日,即月经来潮前期,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子宫内膜厚度可达10mm,呈海绵状。此阶段,由于雌孕激素显著减少,腺体及腺细胞缩小变性。

3.月经期

月经周期第l~4日。此期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撤退,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节律性收缩及舒张,继而出现进行性的痉挛性收缩,导致子宫内膜缺血、缺氧而发生局灶性坏死,坏死的内膜组织剥脱与血液混合排出,表现为月经来潮。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

在月经周期中,阴道黏膜上皮呈现周期性改变,其中以阴道上段变化最为典型。排卵前,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阴道上皮底层细胞增生,逐渐形成中层与表层细胞,使阴道黏膜增厚和表层细胞角化,其程度在排卵期最明显。雌激素还能增加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糖原在阴道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4.5),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形成阴道内抵抗感染的自然防御机制。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阴道上皮表层细胞脱落。临床上通过检查阴道侧壁上1/3段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体内雌激素水平和卵巢功能。

2.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

在卵巢性激素的作用下,宫颈黏液量和黏液性质也出现明显的周期性改变。月经来潮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宫颈黏液量很少。随着雌激素水平不断升高,宫颈黏液量逐渐增多,至排卵期黏液变得稀薄、清澈透明呈蛋清样,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此时的宫颈黏液适宜精子穿透。若将黏液行涂片检查,干燥后镜下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该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日开始出现,到排卵期最为清晰而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宫颈分泌黏液量迅速减少,黏液变得稠厚而混浊,拉丝易断,不利于精子和微生物穿透。涂片检查时羊齿植物叶状结晶逐步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而被排列成行的椭圆体所取代。临床上可通过宫颈黏液结晶检查,了解卵巢排卵情况。

3.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在卵巢性激素的作用下,输卵管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一方面输卵管上皮发生周期性变化,表现为卵泡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体积增大,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为卵子提供运输和种植前的营养物质;到黄体期,在孕激素作用下,抑制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减少非纤毛细胞分泌活动;另一方面输卵管蠕动也发生周期性变化,表现为雌激素促进输卵管发育及输卵管肌层的节律性收缩;而孕激素抑制输卵管的节律性收缩。雌、孕激素对输卵管除以上的拮抗作用外,还具有协同作用,以保证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的正常运行。

4.乳房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促进乳腺管增生;孕激素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生长,孕激素在雌激素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乳腺发育。部分女性在经前10日左右有乳房肿胀疼痛感,可能与乳腺管的扩张、充血及乳房间质水肿有关。月经期由于雌、孕激素撤退,乳房肿胀疼痛感消退。